矯春甫
從明洪武六年(1373年)開始,倭寇在即墨沿海掠奪十分猖獗,朱元璋從云南烏撒衛抽調明軍長途跋涉來到即墨抗倭。有矯姓隨明軍來到即墨城東門外定居,此地后名矯家村。
來自烏撒衛明軍的中心任務是在即墨城東20公里的鰲山附近修筑鰲山衛。據1985年新編的《即墨地名志》載:“鰲山衛鎮有37個自然村是明洪武 永樂時建村的,其中23個是從云南移來的,占71%”,烏撒衛軍居多。
清咸豐十年(1860年)矯氏院頭譜序日:“余矯氏自明初奉檄自云南卜居東關,后遷居院頭,仍名矯家村,又后更名楊家村,始祖之墓在焉。”青島城陽區志“村莊來歷”述異福鎮街道楊家村社區謂,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矯楊二氏族人同時遷至此地,選華樓山之陰、福字山之陽居中定居,先名矯家疃,后矯氏族人有遷出,楊氏人口居多,便更名楊家村。至今600余年,矯楊兩姓通婚者多。
因興修水利,如今楊家村已經被水淹沒了。筆者曾走訪了始遷祖居住之地,穿過福字山豁口,便看到了華樓山。兩山之間是一片廣袤的草地,這里就是北方矯姓始祖的定居地。1958年,祖墳遷到了向北l公里的瓦房村莊后山,嶗山水庫上半部成了北方矯姓始祖的居地遺址。
矯姓譜書述我祖從即墨東門外遷居院頭,其后又有一支從院頭遷居海西,這不是轉業為民籍,而是鰲山衛軍兵調防,軍屯落籍。院頭和海西所在的即墨里仁鄉設有5個軍屯處,其中城陽社有軍屯l處,建墩堡,海西有備倭烽火臺。這一帶是海防要地,大部分明軍把安徽、江蘇等地老家的妻兒老小接到駐地,有些明軍在即墨本地娶妻。按照明朝的衛所兵制,實行軍屯,平時屯墾,戰時出兵抗倭。這種兵制,不但有利于穩定軍心,更重要的是自生兵源,自積軍餉。衛所的軍人全家是一個軍戶,軍人為正軍,家屬中須有一男丁是軍余,為正軍做后勤服務。鰲山衛的軍屯從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開始,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撤銷衛所。在這300多年的軍屯中,海西矯姓發展成為當地四大姓之一?,F今青島城陽區棘洪灘街道前后海西兩社區及其周邊社區有矯姓萬人以上,是北方矯姓最大的聚居地。
明代中期,由于百年軍屯抗倭戰績顯赫,倭寇退縮少攏,衛所軍屯管理開始松懈,加之人口發展,人均耕地減少,軍戶家人開始自發外流,矯姓族親向乳山、平度、萊西、萊陽等地遷徙,落籍為民戶。一支矯姓族親由馮戈莊(譜書“海西”)徙居今乳山市崖子鎮西澇口村,有墓而墓主失諱,墓在村北4里許神仙河,后遷居前垂柳村。西澇口村今無矯姓,可能是選擇了地理環境更好的前垂柳,位于西澇口西北,是近處搬家,這是移民常有的現象。
在前垂柳落籍的矯姓始祖矯云(配姜氏),墓在前垂柳西老塋。初步推算,矯云是烏撒衛矯姓明軍的第6代或第7代孫。
據民國25年(1936年)《牟平縣志》載:“矯姓散居垂柳、垛玉夼、埠西頭、矯家長治等處共約七八百戶。”目前,煙臺市牟平區觀水鎮與海陽、棲韋接壤的前垂柳、后垂柳、埠西頭、矯家長治、上垛玉夼、下垛玉夼6個村莊,都有二三百戶矯姓族人。
2013年9月13日,筆者在矯家長治恰巧碰上吃喜酒的族親,受到盛情招待。9月14日,在前垂柳村見到了族譜。見到了始祖矯云的第18世孫。
在后垂柳村見到17世矯善柱修的譜書。這個村子是4世祖矯才寬由前垂柳遷來的。
埠西頭村是5世祖矯端由前垂柳遷來的。這里在抗日戰爭期間是八路軍膠東軍區司令部,許世友將軍在這里指揮抗日,并在這里結婚。陳毅元帥曾來過這里養病。這里有醫院和兵工廠,矯姓人為抗日做貢獻的事跡不少。
上垛玉夼村在西南部,與海陽市只是一座小山之隔,是四位養字輩9世祖由前垂柳分遷來的,大約是雍正年間,距今近300年,那里還有建村時的老屋基,顯出山腳古象。
下垛玉夼在前垂柳去上垛玉夼的路邊,兩位12世玉全、玉文遷去的。
本次考察得到即墨和牟平兩市史志辦方志專家們的熱心協助,眾多矯姓族親和他姓烏撒衛軍后裔的熱情接待,非常感謝!青島矯慈慶和吉林矯春雷等年輕的矯姓族親給我提供了一些史料,在此一并致以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