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勝 馬志虎 孫春青 戴忠良 毛忠良 潘躍平
辣椒(Capsicum annuum L.)俗稱“辣子”,是全世界消費量最大的蔬菜之一,我國是居全球之首的辣椒生產和消費大國,辣椒在近幾十年其貿易量超過咖啡與茶葉。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辣椒播種面積已超過140多萬hm2,產量2 700萬t,實現產值270億元,占據我國蔬菜作物種植面積的1/10多。然而,早春辣椒種植主要在大棚或溫室等保護地進行,由于設施數量有限,加之土地、氣候等條件的限制,以及對高產的追求,連續在同一地塊種植辣椒,得不到倒茬輪作的機會,此外工業污染、尾氣排放及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導致辣椒栽培的連作障礙。大量研究表明,連作障礙的形成機理復雜,連作土壤理化性狀惡化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化感(自毒)效應和微生物群落改變等都可能是造成辣椒連作障礙的原因。研究表明,辣椒連作土壤有機質和全氮都明顯高于對照土壤,連作土壤全磷、全鉀及速效養分都有不同程度富集,大量元素高度富集,Mn含量下降,Cu含量明顯增加,土壤出現酸化和鹽漬化現象且隨連作年限增加程度加大。連作土壤導致辣椒植株生長量減少,葉片中SOD、POD 和CAT活性增強,MDA和滲透物質含量上升,地上部大量元素不同程度富集,Ca元素減少,而微量元素變化不明顯。可見,辣椒連作使土壤理化性狀變劣,進而影響植株正常生長,連作土壤下辣椒生長發育受到限制。綠肥可顯著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及提高土壤含氮量,而且對改善土壤物理性狀有很大幫助。毛苕子作為一種特殊的有機肥,對土壤改良有很大作用,毛苕子不僅能抑制雜草而且能具有抑鹽效果。
針對現有克服辣椒連作障礙栽培技術存在的缺陷,以江蘇省鎮江句容市為例介紹一種保護地辣椒連作免耕栽培方法,簡化辣椒連作栽培程序,提高土壤肥力和均衡土壤生物學環境,改變土壤理化性質,進而提高田間辣椒抗病性,促進辣椒長勢,達到提高辣椒連作栽培的產量和品質。
1 品種選擇
選用江蘇省大量種植的皮薄質嫩的長燈籠型辣椒,如‘蘇椒早翠、‘蘇椒5號、‘鎮研12號等生長勢、抗病性較強及受市場歡迎的品種。
2 種植田準備
7月中旬,前茬辣椒栽培結束后,將田塊清理干凈,揭去覆蓋的地膜,將壟面耙平后淋透水。按照每667 m2撒播8 kg毛苕子,撒在耙平的壟面,然后再淋一遍水。毛苕子出苗以后平時注意澆水,保持土壤濕度在75%左右,待翌年1月底或2月初,苕子生長高度在50~60 cm時,將壟面苕子不斷根全部壓平,苕子表面撒入生石灰,667 m2用量100 kg,后再覆蓋表土,厚度在1~2 cm,再在壟面中間沿壟長方向放置滴灌管道,后覆蓋銀灰黑色雙色地膜(黑色朝下,銀灰色朝上),四周壓緊,密閉大棚或溫室,保持30 d左右。
3 育 苗
3.1 種子處理
育苗時間選在當年12月下旬進行,將種子放置在55 ℃ 的溫水中浸泡10 min后,放在35 ℃ 溫水中浸泡24 h,取出后懸掛晾至種子表面不再黏手后開始播種。
3.2 育苗及假植
育苗田塊選在溫室或大棚中,采用空氣加熱線育苗。育苗田起壟規格為寬100 cm,高10 cm,長度25~28 m。播種前3 d整地起壟,每天澆1次底水,澆足底水后將壟面整平等待播種。采用條播法直播在育苗壟面,不同品種隔開。種子撒在壟面上后覆蓋1層草炭育苗基質,厚度0.5~1.0 cm,刮平后用花灑輕輕灑透水,水溫不宜過低,最好控制在30 ℃左右。然后在壟面覆蓋透明地膜,地膜要緊貼壟面,不能有大面積空隙。播種完畢后架設空氣加熱線。一般情況下,100 cm寬的育苗壟用800 W空氣加熱線3根,平均分為6道凌空15~20 cm架在壟上面。然后搭小拱棚,覆蓋棚膜后再在小拱棚外加蓋無紡布,減少熱量散失,拱棚內溫度控制在25~28 ℃。
隨著種子發芽,慢慢將覆蓋在壟面的地膜剪開,露出辣椒小苗。辣椒苗長至2葉1心時,對辣椒幼苗進行假植。假植苗床采用地熱線加熱的方式,壟寬根據育苗盤而定,高為10 cm,長度根據地熱線長度而定,采用1穴1苗的方式進行假植。假植完后按照小拱棚加無紡布保溫的方式進行保溫,一般情況下10:00以后揭開無紡布,中午時掀開小拱棚透氣,下午蓋上拱棚和無紡布,隨后進行日常水肥管理。
4 定 植
待辣椒苗日歷苗齡在60~70 d時,3月上旬在壟面雙行定植。定植澆水后將穴口密封,株距33~35 cm、行距35~40 cm。定植后進入大棚早熟辣椒栽培正常管理。
5 收獲及后茬準備
早熟辣椒栽培于5月上旬開始采收,7月下旬結束栽培。待辣椒栽培結束后,重復上述過程,進入下一個連作栽培過程。
辣椒連作免耕栽培法,主要是在辣椒栽培壟面再行播種苕子,待苕子高度在50~60 cm時,將壟面苕子不斷根,全部壓平,覆蓋地膜,作為綠肥使用,施入生石灰可緩解土壤酸化。同時苕子根部有大量根瘤菌,可補充氮肥。覆蓋銀灰黑色雙色地膜,密閉大棚或溫室,保持30 d左右,提高壟內溫度,有效抑制苕子的繼續生長和其他雜草的生長。
6 辣椒連作免耕栽培技術與傳統連作技術比較
選用苕子作為綠肥,并利用苕子發達根系,起到疏松土壤,改變土壤通透能力,進而達到改變土壤理化性質的作用。其優點在于:(1)前茬辣椒栽培結束后,適當整理壟面,播種苕子綠肥,苕子不斷根直接施入生石灰,覆蓋地膜,改變了原有栽培方式中翻耕、曬垡等農事操作,省工省時;(2)苕子綠體植株不斷根,在其上施入生石灰,覆蓋土壤,采用銀灰黑色雙色地膜覆蓋密閉,提高壟內地溫,有利于加速苕子綠體植株中碳、氮,尤其是鉀等的分解和利用;(3)苕子根系發達,起到疏松土壤,改變土壤通透能力,施入生石灰改變土壤酸性,進而達到改變土壤理化性質的作用;(4)利用苕子自身所具有的對雜草生長抑制及其化感作用,起到對田間雜草抑制的作用;(5)利用苕子綠肥、土壤+生石灰、微生物及壟內小氣候共同作用,可降低辣椒連作障礙,減輕辣椒病害的發生。
與已有辣椒連作栽培技術比較,此方法具有栽培程序簡便,省工省時、土壤有效肥力提高、土壤通透能力增加、田間雜草顯著減少(雜草鮮質量降低90%)等優點,辣椒病毒病發病率較對照降低88%,炭疽病發病率較對照降低90%,青枯病發病率較對照降低98% 以上,枯萎病發病率較對照降低100%,產量較傳統連作栽培提高75% 以上,為辣椒連作栽培開辟了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