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劭名
【關鍵詞】竹簡;戰國;《參德》;儒家思想
【摘 要】上海博物館近年入藏了一批戰國楚簡,其中有一篇題為《參德》的古代佚書,存簡20余支,殘損嚴重,無法恢復原貌。《參德》內容十分重要,是研究戰國時代流行思想的珍貴資料。現將簡文重新整理,并做考述,為從事有關學術研究的學者提供參考。
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參德》共存簡20余支,有殘損,可拼接成幾個片段。另有一簡現藏于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現將簡文用通行字體錄出,并作考述如下:
1.天共時,地共材,民共力,明王無思,是謂參德。卉木須時而后衣,天惡如忻,平旦毋哭,明毋歌,弦望齊宿,是謂順天之常。敬者得之,怠者失之,是謂天常。天神之□,□□□□,皇天將舉之。毋為偽詐,上帝將憎之。忌而不忌,天乃降災。已而不已,天乃降異。其身不沒,至于孫子。陽而幽,是謂大戚,幽而陽,是謂不祥,齊齊節節,外內有辨,男女有節,是謂天禮。敬之敬之,天命孔明,如反之,必遇兇殃。
2.毋詬政卿于神策,毋享逸焉,救利。殘其親,是謂罪。君無主君,是謂危,邦家其壞。憂懼之間,疏達之策,毋謂之不敢,毋謂之不然。古常不利,邦失干常。小邦則
3.皇后曰立。毋為角言,毋為人昌。毋作大事,毋察常。毋壅川,毋斷
4.各。敬天之五,與地之矩,恒道必皇。天哉人哉,
5.享勿增。廢人勿興。皇天之所棄,而后帝之所憎。毋曰冥冥,上天有下政,晝……。
6.……付之不思。至刑以哀。曾去以謀,民之所欲,鬼神是
7.……京,竿之長枸復車善游者。
8.……之疋未可以遂。君子不慎其德,四荒之內,是帝之□。臨民以仁,民莫弗……。
9.……懈于時,上帝喜之,乃無兇災。
“天共時,地共材,民共力”。天時,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陰陽消息死生之期。材同“財”,《說文》云:“財,人所寶也。”《周禮·宰夫》云:“乘其財用之出入。”鄭玄注:“財,泉谷也。”《禮記·大學》云:“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今按:《說文》云:“共,同也。”天時、地材為天下之人所共享,故曰“共”。《莊子·庚桑楚》云:“共其德也。”《釋文》引崔注:“共,一也。”民能同心,則同力,《禮記·禮運》云:“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逸周書·周祝》云:“故天有時人以為正,地出利而民是爭,人出謀圣人是經。”
“明王無思”。《釋名·釋言語》云:“思,司也。凡有所司捕必靜,思忖亦然也。”天下太平,安居樂業,明王無憂無慮,故“無思”。《韓非子·解老》云:“所以貴無為無思為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夫無術者,故以無為無思為虛也。夫故以無為無思為虛者,其意常不忘虛,是制于虛也。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今制于虛,是不虛也。虛者之無為也,不以無為為有常。不以無為為有常,則虛。虛有德盛,德盛之謂上德。”
又,《周易·系辭上》云:“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明王執天命,與易同,西周《史墻盤》銘文云:“達殷
“是謂參德”。今按:參,當讀“如”字,《荀子·天論》云:“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夫是謂能參,舍其所以參而愿其所參,則惑矣。”《荀子·王制》云:“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總也,名之父母也。”楊
“卉木須時而后衣”。衣,簡文從田,衣聲,讀為“殷”,《漢書·司馬相如傳上》顏師古《集注》引郭璞注:“殷,猶震也。”《周易·序卦》云:“震者動也。”《禮記·月領》孟春三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合同,草木萌動。”
“天惡如忻”。《呂氏春秋·貴直》云:“而不肖主之所惡也。”高誘注:“惡,疾也。”《詩經·召
“弦望齊宿”。《孟子·公孫丑上》云:“弟子齊宿而后敢言。”趙歧注:“宿,素也。”素指清心寡欲。《禮記·禮器》云:“三日宿,”鄭玄注:“宿,致齊也。”《史記·封禪書》云:“上宿郊見。”《集解》引李奇云:“宿,猶齋戒也。”又作齊肅,《說文》云:“肅,持事振敬也。從聿在淵上,戰戰兢兢也。”《左傳·昭公十三年》云:“下善齊肅。”《國語·楚語》云:“明齊肅以耀之臨。”又云:“而又能齊肅衷正。”
“是謂順天之常”。明王為天下共主,《尚書·堯典》云:“欽明文思。”馬融注:“照臨四方謂之明。”《老子》第46章云:“知常曰明。”《詩經·殷武》云:“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中庸為天常,《論語·堯曰》云:“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敬者得之,怠者失之,是謂天常。”禮樂即天常。《禮記·樂記》云:“動靜有常,小大殊矣。”又云:“樂著太始而禮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動者地也。一動一靜者,天地之間也,故圣人曰禮樂云。”《孝經》云:“禮者,敬而已矣。”鄭注:“敬者,禮之本也。”《史記·五帝本紀》云:“敬順昊天。”《正義》云:“敬,恭勤也。”《釋名·釋言語》云:“敬,警也,恒自肅靜也。”《大戴禮記·武王踐阼》云:“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凡事不強則枉,弗敬則不正,枉者滅廢,敬者萬世。”
“毋為偽詐,上帝將憎之。”《禮記·中庸》云:“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忌而不忌,天乃降災。”《國語·越語》云:“不忌其不祥乎。”韋昭注:“忌,惡也。”《淮南子·天文》云:“虹
“已而不已,天乃降異。”《老子》第九章云:“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河上公注:“盈,滿也。已,止也。持滿必傾,不如止也。”《周易·乾》上九云:“亢龍有悔。”《象》云:“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荀子·宥坐》云:“子路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孔子曰:聰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馬王堆帛書《黃帝·行守》云:“天惡高,地惡廣,人惡苛。高而不已,天闕之;廣而不已,地將絕之;苛而不已,人將殺之。”《公羊傳·隱公三年》云:“記異也。”何休注:“異者,非常可怪,先事而至者也。”《白虎通·災變》引《春秋潛潭巴》云:“異之言怪也,先發感動之也。”
“其身不沒,至于孫子。”《周易·坤·文言》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太平經》卷18至34《解承負訣》云:“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惡,或力行惡,反得善,因自言為賢者,非也。力行善反得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流災前后積,來害此人也。其行惡反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積蓄大功,來流及此人也。能行大功萬萬倍之,先人雖有余殃,不能及此人也。因復過去,流其后世,或承五祖。”
“陽而幽,是謂大戚,幽而陽,是謂不祥。”幽為陰。陰陽失序,違反自然規律。馬王堆帛書《稱》云:“寒時而獨暑,暑時而獨寒,其生危,以其逆也。”
“齊齊節節”,指中和。《爾雅·釋言》云:“齊,中也。”《禮記·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而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楚辭·離騷》云:“依前圣之節中兮。”王逸注:“節,度也。”《爾雅·釋樂》云:“和樂謂之節。”
“外內有辨”。郭店楚簡《六德》云:“仁,內也;義,外也。禮樂,共也。內立父子夫也,外立君臣婦也。”又云:“人有六德,三親不斷,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斬恩。”
“男女有節”。《禮記·喪服四制》云:“節者,禮也。”《周易·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禮義有所錯。”《禮記·中庸》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是謂天禮”。《禮記·禮器》云:“禮也者,合于天時,設于地財,順于鬼神,合于人心,理萬物者也。是故天時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由有利也。”禮本于天命,故稱天禮,《禮記·中庸》云:“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賈子·禮》云:“故禮者,自行之義,養民之道也。”
“敬之敬之,天命孔明。”《左傳·成公二年》云:“敬,身之基也。”《左傳·僖公十一年》云:“敬,禮之輿也。”《左傳·僖公廿三年》云:“敬,德之聚也。”《詩經·楚茨》云:“祀事孔明,先祖是皇。”《詩經·抑》云:“昊天孔昭,我生靡樂。”孔昭即孔明。《禮記·大學》云:“《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
“毋詬政卿于神策”,勿詛咒國之重臣。《禮記·中庸》云:“凡為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白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神策,《周易·說卦》云:“幽贊于神明而生蓍。”荀爽注:“蓍者,冊也。”《周禮·春官》有詛祝,鄭玄注:“詛,謂祝之使沮敗也。”古代祝卜相聯,祝后接以占卜。
“毋享逸焉,救利。”《尚書·無逸》云:“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周禮·小宰》云:“三曰廉敬。”鄭玄注:“敬,不懈于位也。”救,讀為“求”,《周易·乾·文言》云:“利者,義之和也。”
“殘其親,是謂罪。”郭店楚簡《唐虞之道》云:“堯舜之行,愛親尊賢。”《禮記·中庸》云:“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君無主君,是謂危,邦家其壞。”《國語·周語》云:“今細過其主。”韋昭注:“主,正也。”《老子》第18章云:“國家昏亂,有忠臣。”河上公注:“政令不行,上下相怨,邪僻爭權,乃有忠臣,匡正其君也。”付奕本《老子》作:“國家昏亂,有貞臣。”貞、正義通。
“憂懼之間,疏達之策,毋謂之不敢,毋謂之不然。”《禮記·中庸》云:“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故“憂懼之間”指道。《說文》云:“疏,通也。”《莊子·齊物論》云:“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策、數同義,《禮記·中庸》云:“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又云:“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有節故有數,《周易·節·象》云:“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古常不利,邦失干常。”《詩經·
“變常易禮,土地乃遮,民乃囂死。”《一切經音義》卷一引《倉頡篇》云:“遏,遮也。”《楚辭·天問》云:“永遏在羽山。”王逸注:“遏,絕也。”土地是宗族生存的根本,當世世相傳,子孫永保。《漢書·王莽傳》云:“囂然喪其樂生之心。”顏師古《集注》:“囂,眾口丑貌。”
“善哉,善哉,參善哉。”《國語·晉語》云:“善,德之建也。”《春秋繁露·實性》云:“善者,王教之化也。”《禮記·大學》云:“在止于至善。”老子云:“上善若水”,《古微書》引《春秋元命苞》云:“水之為言演也,陰化淖濡流施潛行也。”《釋名·釋言語》云:“善,演也,演盡物理也。”
“唯福之基,過而改新。”善為福之基,水處下,《老子》第39章云:“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禮記·祭統》云:“必受其福。”鄭玄注:“世所謂福者,謂受鬼神之
“興興民事,行往視來。”《禮記·學記》云:“不興其藝。”鄭玄注:“興之言喜也,歆也。”《論語·泰伯》云:“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論語·子路》云:“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荀子·儒效》云:“以從俗為善,以貨財為寶,以養生為己至道,是民德也。”民德即民事。人道交接,《周禮·大行人》云:“歸賑以交諸侯之福。”鄭玄注:“交,或往或來者也。”《周易·系辭上》云:“神以知來,智以藏往。”又云:“往來不窮謂之通。”
“凡托官于人,是謂邦固,托人于官,是謂邦膚。”《荀子·王制》云:“王者之論,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朝無幸位,民無幸生,尚賢使能,而等位不遺,折愿禁悍,而刑罰不過。”《荀子·王霸》云:“論德使能而官施之者,圣王之道也,儒之所謹守也。”膚,讀為“虛”,《逸周書·文政》云:“無虛不敗。”孔晁注:“國無人謂之虛。”《莊子·人間世》云:“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固、虛相對,《國語·晉語》云:“夫固國者,在親眾而善鄰。”又云:“國可以固。”韋昭注:“固,安也。”
“建五官弗措,是謂反逆。”五官各司其職,循名責實,國君不應越俎代庖,《說文》云:“措,置也。”
“喜樂無限度,是謂大荒。”《詩經·蟋蟀》云:“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凡食飲無量計,是謂滔皇。”《周易·頤·象》云:“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馬王堆帛書《經法·六分》云:“知王術者,驅騁馳獵而不禽荒,飲食喜樂而不湎康。”滔皇,猶言滔天,《詩經·文王》云:“思皇多士。”毛傳:“皇,天也。”《尚書·堯典》云:“象恭滔天。”
“邦四益,是謂方芋,唯盈必虛。”四益,擴張。芋,讀為“吁”。《詩經·卷耳》云:“云何吁矣。”毛傳:“吁,憂也。”馬王堆帛書《經法·國次》云:“兼人之國,修其城郭,處其廊廟,聽其鐘鼓,利其資財,妻其子女,是謂□逆以荒,國危破亡。”
“宮室過度,皇天之所惡,雖成弗居。”馬王堆帛書《稱》云:“宮室過度,上帝所惡。為者弗居,雖成必路。”
“衣服過制,失于美,是謂達章。”美,指禮,《論語·學而》云:“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達,讀為“
“毋兇服以享祀,毋錦衣交袒。”兇服,指喪服。交袒,讀為“郊壇”,《禮記·祭法》云:“燔柴于泰壇,祭天也。”鄭玄注:“壇,折封土為祭處也,壇之為言坦也。坦,明貌也。”
“系子是謂忘神。”《國語·越語》云:“系妻孥。”《孟子》云:“系累其子弟。”趙歧注:“系,猶縛結也。”系字又作“
“皇后曰立。”《說文》云:“后,繼體君也。”《周易·泰·象》云:“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皇后指圣人,《周易·系辭下》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毋為角言”,角、爭同義。《說苑·指武》云:“有分有辯,有競有爭。”郭象注:“對辯曰爭。”《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云:“爭辯者,作亂之所由興也。”《詩經·小
“毋為人昌”。廣雅·釋詁一》云:“昌,始也。”《老子》第67章云:“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毋做大事,毋察常。”大事指戰爭。《說文》云:“察,覆也。”
“毋壅川,毋斷
“毋滅宗”,《禮記·中庸》云:“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毋虛床”,《釋名·釋床帳》云:“人所坐臥曰床。床,裝也,所以自裝載也。”承載統治者地位的是庶民,《荀子·王制》云:“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馬駭輿,則莫若靜之,庶人駭政,則莫若惠之,選賢良,舉篤敬,興孝悌,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毋變事”,《荀子·正名》云:“正利而謂之事。”《左傳·昭公九年》云:“禮以行事。”杜預注:“事,政令。”《周易·巽·象》云:“君子以申令行事。”
“毋焚古數”,古數,指典籍。《荀子·勸學》云:“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戰國時代各國諸侯已開始焚書,《說文解字·敘》云:“其后諸侯力政,不絕于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毋恥父兄”,《論語·子路》云:“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毋憂貧”,君子憂道不憂貧。郭店楚簡《唐虞之道》云:“夫古者舜處于草茅之中而不憂,登為天子而不驕,處草茅之中而不憂,知命也。登為天子而不驕,不專也。”
“毋笑型”,《詩經·抑》云:“克共明刑。”毛傳:“刑,法也。”《論語·里仁》云:“君子懷刑。”黃侃疏:“刑,法也。”《老子》第41章云:“上士聞道而勤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河上公注:“下士貪狠多欲,見道柔弱,謂之恐懼,見道質樸,謂之鄙陋,故大笑之。”
“毋揣深,毋度山。”《禮記·曲禮上》云:“不登高,不臨深,不茍訾,不茍笑。孝子不服暗,不登危,懼辱親。”
“毋逸其身,而多其言。”逸,放縱。《逸周書·周祝》云:“萬民之患故在言。”孔晁注:“患在怠行而多言。”
“居毋哲,作毋康。”居作猶動靜。《孝經》云:“仲尼居。”《釋文》引孔注:“居,靜而思道也。”《莊子·天地》云:“欲同乎德而心居矣。”郭象注:“居者,不逐于外也。”《詩經·瞻
“內虛毋樂,登丘毋歌,所以為天禮。”虛,讀為“墟”。《禮記·曲禮上》云:“登城不指,城上不呼。”
“
“幽欲殺人,不飲不食。”幽,整理者疑為“出”。《荀子·王霸》云:“公侯失禮則幽。”楊
“秉之不固,虔為首。”《詩經·
“邦且亡,惡圣人之謀。”馬王堆帛書《稱》云:“不用輔佐之助,不聽圣慧之慮,而恃其城郭之固,怙其勇力之御,是謂身薄。”
“室且棄,不隨祭祀。”《論語·季氏》云:“丘也聞有國有家也。”《集解》云:“室,卿大夫也。”隨,整理者讀為“墮”。今按:《說文》云:“隨,從也。”卿大夫當參加國君主持的祭祀,不應違禮。《周易·坤》63云:“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天之所敗多其厘而寡其憂。”《說文》云:“厘,家福也。”《老子》第58章云:“福兮禍之所伏。”河上公注:“禍伏匿于福中,人得福而為驕恣,則福去禍來。”《孟子·告子下》云:“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興而起之,思道而勿救。”《論語·泰伯》云:“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論語·子罕》云:“子曰:衣敝
“方縈勿伐,將興勿殺,將齊勿刳,是奉兇朔,天災繩繩,弗未不隕。”縈,讀為“榮”,《荀子·略》云:“宮室縈與。”楊
“為善,福乃來,為不善,禍乃惑之。俾聽其縈,百事不遂,且事不成。”縈讀為“營”,《淮南子·原道》云:“精神亂營。”高誘注:“營,惑也。”
“仰天事君,嚴恪必信。”《
“俯視□□,務農敬戒。”《爾雅·釋詁》云:“務,強也。”《呂氏春秋·聽信》云:“不可不務也。”高誘注:“務,勉也。”務、農同義,《廣雅·釋詁三》云:“農,勉也。”馬王堆帛書《經法·正》云:“強生威,威生惠,惠生正,正生靜,靜則平,平則寧,寧則素,素則精,精則神。至神之極,見知不惑。”
“毋不能而為之,毋能而易之。”《孟子·梁惠王上》云:“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簡文所云能與不能,皆指動心忍性。《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云:“慢易者,禮之所以失也。”《周易·系辭下》云:“易者使傾。”韓康伯注:“易,慢易也。”
“聚奪民時,天饑必來。”《論語·學而》云:“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孟子·梁惠王上》云:“不違農時,谷不勝食也。”
“奪民時以土功,是謂稽,不絕憂恤,必喪其匹。”馬王堆帛書《經法·亡論》云:“夏起大土功,命曰絕理,犯禁絕理,天誅必至。”
“奪民時以水事,是謂洲,喪以系樂,四方來囂。”《釋名·釋衣服》云:“系,系也,相聯系也。”
“敬天之五,與地之矩,恒道必皇。”五,讀為“御”,《爾雅·釋詁》云:“御,禁也。”矩,簡文從弓,巨聲。《爾雅·釋詁》云:“矩,法也。”馬王堆帛書《黃帝·三禁》云:“行非恒者,天禁之,爽事,地禁之。”又云:“天道壽壽,播于下土,施于九州,是故王公慎令,民知所由。”
“知天足以順時,知地足以古材,知人足以會親。”古,讀為“盈”。會,合會,《周易·乾·文言》云:“嘉會足以合禮。”《周易·雜卦》云:“同人,親也。”
“不修其成,而死于刃下。”《逸周書·謚法》云:“安民立政曰成。”《國語·晉語》云:“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韋昭注:“成,謂所生長以成功也。”
“好昌,天從之。”《大戴禮記·虞戴德》云:“地事曰昌。”《古微書》引《尚書考靈曜》云:“審地理者昌,昌地之財也。”《大戴禮記·誥志》云:“地曰作昌,曰與,惟地是事。”
“好亡,天從之。”亡,簡文“貝”,亡聲。亡、無同義,指道。
“好
“好長,天從之。”長、久同義,《周易·坤》云:“利牝馬之貞。”《彖》云:“牝馬地類,行地無疆。”《禮記·中庸》云:“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廢人勿興。”《周禮·太宰》曰:“七曰廢,以馭其罪。”鄭玄注:“廢,猶放也。”又曰:“三曰廢置,以馭其吏。”
“至刑以哀。”至刑為極刑,《周禮·司刑》云:“殺罪五百。”鄭玄注:“降畔寇賊劫略奪攘撟虔者,其刑死。”
“民之所欲,鬼神是
“慎守虛……。”《禮記·大學》云:“《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
“……之疋未可以遂。君子不慎其德,四荒之內,是帝之□。”《禮記·大學》云:“《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臨民以仁,民莫弗……。”《禮記·大學》云:“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莊子·天地》云:“愛人利物之謂仁。”
“[不]懈于時,上帝喜之,乃無兇災。”《論語·子罕》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朱熹《集注》引程子曰:“此道體也,天運而不已,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窮,皆與道為體,運乎晝夜,未嘗已也,是以君子法之,自強不息。”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