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漢代冀中南地域文化的考古學研究

2015-04-29 10:08:45宋蓉
文物春秋 2015年1期

宋蓉

【關鍵詞】冀中南;漢墓;文化因素分析

【摘 要】本文通過對冀中南漢墓的墓葬形制和隨葬品的分析,解析出冀中南漢墓所包含的不同性質的文化因素。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漢代墓葬共性因素和本地文化因素消長變遷的分析,提出西漢時期冀中南地域文化特色鮮明,在繼承當地傳統的同時融入新的時代因素,至東漢時期,地域文化特征淡化,融入漢文化之中。此外,就各類墓葬文化因素構成中外來文化因素所表現出的特點,提出冀中南漢墓在兩漢時期與三河地區聯系密切。

冀中南地處華北平原北部,北接長城地帶的北方文化區,南連黃河中下游的中原文化區,東鄰山東文化區,西隔太行山再與中原、北方文化區相通。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這里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武節勁風,民俗急。20世紀50年代以來,冀中南發現了大量漢墓,其所呈現出的文化面貌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地域性特征,這可能正是其文化自身發展的同時又與周邊地區文化不斷接觸、交流的結果,而墓葬中所包含的各種不同性質的文化因素,即是其自身發展與接觸交流的體現。本文通過解析冀中南漢墓文化因素,探討其地域文化的特點及其與周邊地區的關系(圖一)。

一、墓葬形制分析

冀中南漢墓的形制,根據構筑方式的不同可分為三種:豎穴土坑墓、洞室墓以及帶橫向墓道的磚室墓。豎穴土坑墓是東周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就已廣為流行的墓葬形制,如燕下都遺址中的戰國晚期墓葬就均為豎穴土坑墓,豎穴內有的有木質棺槨,有的直接放置尸體[1],與西漢時期流行的豎穴土坑墓完全相同(圖二,1、2),因此可將其視為本地戰國文化傳統的延續。西漢中期,豎穴土坑墓中出現了磚槨,以小磚砌筑四壁并鋪底,之上先覆蓋木板再鋪磚(圖二,3)。磚槨墓在冀中南并未廣泛流行,數量很少,僅出現在西漢中、晚期。而與其鄰近的山東北部(圖二,4),這種磚槨墓的流行從西漢早期一直延續至東漢早期,在豎穴墓中砌筑磚槨的比例高達82.1%。由此可見,冀中南的磚槨墓應是受到山東北部的影響而產生,可將其稱為魯北文化因素。

冀中南的洞室墓集中出現在西漢中、晚期,數量亦很少。關于洞室墓的起源,有學者認為可追溯至戰國秦文化,伴隨著戰國末年秦統一六國的征程,其影響到了關東,從而使關東地區在戰國晚期也出現了洞室墓[2]。也有學者認為:“關中地區從春秋中期到戰國末期早段的各類秦墓均為口大底小的長方形豎穴墓,戰國中期晚段,大荔地區和西安地區出現洞室墓,到戰國晚期,寶雞地區也相繼出現洞室墓。因此,關中秦墓自身原有的墓葬形制應是口大底小的豎穴墓,大量洞室墓的年代是在戰國晚期,而且其分布情況是東早西晚?!蓖瑫r根據洛陽燒溝至遲在戰國晚期以前已出現洞室墓的現象,還指出:“關中、關東地區在戰國中晚期同時出現的洞室墓,表明兩個地區在文化上的交流和相互影響?!?[3]進入漢代以后,以長安為核心的三輔及以洛陽為中心的三河依然是洞室墓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并明顯地存在向其他地區轉移的跡象。綜上所述,洞室墓可視作三河地區文化自身發展的結果。冀中南與三河毗鄰,與遙遠的關中相比,這里出現的洞室墓更有可能是受到了三河的影響,可將其稱之為三河文化因素(圖二,5、6)。

冀中南的磚室墓出現于西漢晚期,但直到東漢早期才廣泛流行。此種墓葬的規模差異較大,結構簡單者僅有單間墓室,面積不過10平方米(圖二,7);結構復雜者由多間主室、側室構成,面積可達數十甚至上百平方米(圖二,8)。但從構筑方式上看它們基本相近,均是先挖出“甲”字形墓壙,在壙內以磚砌筑仿造地面房屋的墓室。磚室墓廣泛分布于漢王朝統治疆域內,從統治中心的河洛地區到長江下游的吳越之地,以及長城以北的塞外邊郡,都曾出現過這種形制的墓葬,故可將其視為漢代墓葬的共性因素。

二、隨葬器物分析

冀中南漢墓隨葬品種類豐富,有陶器、青銅器、鐵器、漆器、玉石器等。其中青銅器和玉石器數量極少,主要集中在少數大型墓葬中,鐵器多為刀、削及帶鉤一類的小型器物,漆器多已腐朽,僅存金屬附件。陶器數量眾多,型、式多樣,從器物的用途看,基本涵蓋了當時物質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具有一定禮制意義的陶禮器,到形樽、耳杯、案、魁、方盒、奩、熏爐、燈等仿漆器或青銅器的生活明器,以及倉、井、灶等仿生活設施的模型明器,其中既有冀中南本地文化的結晶,也有與周邊地區交流的產物。以下將通過對隨葬陶器的分析,解析其所蘊含的各類文化因素的屬性。

1.陶禮器

基本組合為鼎、盒、壺。這套組合從漢初即在漢代疆域內廣泛流行,俞偉超先生認為這是戰國關東六國文化遺風的復蘇,是漢文化形成期的重要特點[4]。冀中南隨葬陶禮器的葬俗應也是受其影響而產生,可稱為漢代墓葬共性因素。但在器物形態上,冀中南漢墓隨葬的陶禮器呈現出了兩類明顯不同的特點,其中有的器物在各地漢墓中均能見到,如扁球腹矮蹄足鼎、圓球腹矮蹄足鼎、敞口圓腹圈足壺以及盤口鼓腹圈足壺(圖三,1—4),其形態與同時期同類銅禮器相近,應是仿銅禮器而造,由于流行廣泛,可將其歸入漢代墓葬共性因素。除此之外的大量陶禮器在形態上體現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如盆形高足鼎、釜形矮足鼎、罐形高足鼎、球形圜底盒、深腹小蓋圈足盒、盤口假圈足壺以及喇叭口假圈足壺(圖三,5—11),這些形態的陶禮器在冀中南之外的其他地區非常少見,應是當地文化自身發展的結果,可稱為冀中南本地文化因素。

以上兩類陶禮器中,代表本土文化的器物在數量上占有明顯優勢,如釜形矮足鼎和球形圜底盒的出現頻率分別為40%和60%[5],而代表漢代墓葬共性特征的扁球腹矮蹄足鼎和圓球腹矮蹄足鼎的出現頻率僅為10%和20%。

2.生活明器

這類器物主要有盆形樽、魁、燈、熏爐、奩、方盒、形樽、耳杯、案等,其中形樽、耳杯、案出現于戰國,是戰國晚期楚墓隨葬漆器中常見的器形,如湖北江陵望山M1的漆樽(WM1∶B82)、漆耳杯(WM1∶B53)、漆案(WM1∶T73),其形態與冀中南漢墓出土的陶質同類器雖有差異,但總體特征相近[6](圖四,1—6),應是承繼戰國時期同類器形態發展而成。雖與楚文化有淵源,但入漢之后,這些器物在漢代疆域內廣泛流行,各地并無明顯差異,故亦可歸入漢代墓葬共性因素。盆形樽、魁、燈、熏爐、奩、方盒等是西漢之后新出現的器類,分布范圍廣,在浙江海寧[7]、陜西西安[8]、河北涿鹿[9]等地都曾有過發現,各地所出器物形態相似,幾無差異(圖四,7—10),因此也可將其視為漢代墓葬共性因素。

鼎形圓爐是西漢晚期冀中南漢墓出現的一種新器類。圓爐口沿有支釘,可用于承放釜之類炊器,爐內可生火,應是與灶近似的庖廚之器。墓葬中圓爐往往與灶共出,如武邑中角M4、燕下都北沈村東漢墓,景縣大代莊東漢墓等,隨葬品組合往往是1件圓爐、2件灶(圖四,11)。若將隨葬品呈現的面貌聯系現世生活,這種現象似乎表明灶才是生活中的主要烹飪設施,而圓爐僅為輔助用具。在與冀中南相鄰的魯北,西漢晚期墓葬中也出現了圓爐(圖四,12),并且一直延續至東漢晚期,形態的階段性演變形成了連貫的序列。同時從隨葬品組合看,魯北地區基本不見灶,圓爐作為一種可移動的庖廚用具,可能在當地居民的生活中有著特殊的作用,從這個意義考慮,圓爐很可能是在魯北地區形成的一種特色廚具,而冀中南地區使用這種器物似乎是受到了魯北的影響,因此可將其稱為魯北地區文化因素。

3.模型明器

這類器物的常見組合為、灶、井,此外有的組合中還有倉、倉樓、豬圈等,將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設施制成陶制模型隨葬是漢代墓葬中很流行的一種現象。俞偉超先生認為,西漢中期之后,隨葬模型明器的發達是漢文化形成期極富時代性的特征。因此可將以模型明器隨葬的葬俗稱為漢代墓葬共性因素。

在器物形態方面,與陶禮器的情況近似,各地出土的模型明器形態也體現出了鮮明的地域特征。冀中南漢墓中以方井和梯形灶最為常見(圖五,1、2),從西漢中期至東漢晚期盛行不衰,并且在器物形態方面形成了連貫、完整的階段性演變序列??梢?,這兩種器物應是在當地文化的土壤中發展形成的,可歸入冀中南本地文化因素。

此外,冀中南較為常見的模型明器還有梯形卷沿井、亞腰形井、馬蹄形灶、三火眼方頭灶、淺腹矮足、深腹矮足。其中梯形卷沿井雖不及方井普及,出現略晚,主要流行于東漢時期,但此種形態的陶井罕見于其他地區,故亦可能是本地文化發展的產物(圖五,3)。亞腰形井在東漢早期幾乎同時出現在了黃河中下游的漢墓中,如焦作白莊M41∶21、侯馬喬村M4259∶10,其形態特征近似,演變趨勢相近。自商周以來黃河中下游就是我國重要的旱作農業區,溫和的氣候,疏松易耕的黃土沖擊層成就了這里發達的農業,同時,相似的自然環境、生業方式,可能也使這里在生產、生活設施的選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共通之處,亞腰形陶井的出現可能正是這種共通點的體現。但在陶井附屬設置的裝飾方面,黃河中下游各地又表現出了地域差異,冀中南的亞腰形陶井常在井架邊做出卷云形裝飾,有的還在井架頂端裝飾有樹葉形泥塑,如武邑中角M4∶31(圖五,5),而三河地區常見的是風格簡潔、幾無裝飾的方形井架[10](圖五,6)。由此可見,這種裝飾風格獨特的亞腰形井也可算作是冀中南的本土文化特色。馬蹄形灶和三火眼方頭灶出現較晚,數量很少,有研究者對秦漢時期的陶灶進行了系統分析,認為秦漢時期的陶灶可以分為方頭灶與圓頭灶兩大系統,函谷關以西、秦嶺以北多圓頭灶,函谷關以東、秦嶺以南則多方頭灶。圓頭灶在戰國晚期的關中地區已經出現,秦至漢初形成了馬蹄形灶面、“品”字形三火眼的樣式[11]。漢代這種馬蹄形陶灶沿黃河北岸向東擴展,位于關東的陜縣、三門峽及晉南漢墓中均能見到其身影。冀中南與晉南毗鄰,出現馬蹄形灶應是關中馬蹄形灶向東傳播的結果,故可將其歸為關中文化因素(圖五,7、8)。秦漢時期方頭灶的分布區在關東,但關東各地流行的方頭灶形態又不盡相同,如三河地區流行的方頭灶常有多個火眼,火眼或并列,或呈品字形排列,位于灶臺內側的煙囪高矮不一;魯南蘇北地區流行的方頭灶多為雙火眼,煙囪伸出灶臺,頂端有屋頂形小蓋。冀中南東漢墓葬中隨葬的方頭灶三火眼呈品字形排列,與三河地區同時期墓葬所出形態相同,可稱為三河文化因素(圖五,9、10)。冀中南漢墓中陶的流行不及灶、井,集中出現在西漢中晚期,深腹矮足、淺腹矮足兩種形態的陶出現頻率相距懸殊,前者為1%(圖五,11),后者為9%(圖五,4)。從流行地域看,這兩類也有較大差異,深腹在三河西漢中期墓葬中已出現,并一直延續至東漢晚期,淺腹則少見于冀中南以外的其他地區,故可推斷以上兩種形態的陶應具有不同的文化因素屬性,深腹源自三河,淺腹則是本土文化孕育出的產物。

4.日用陶器

以罐、釜最為常見。陶罐的形態豐富多樣,其中有三種出現頻率最高,即直口球腹罐、直頸深弧腹罐與束頸深弧腹罐(圖六,1—3),這三種形態的陶罐總數是其他各種形態陶罐總和的近一倍,并罕見于冀中南以外的其他地區,故可將其作為冀中南本土文化因素。此外,直腹圜底罐和直頸鼓腹罐(圖六,4、5)出現頻率雖不及前三種形態的陶罐,但其自西漢早期或中期出現,延續至東漢早期,器物形態演變連續,且分布亦集中在冀中南,故推測也應是冀中南本土器物,只是使用不及前三種陶罐普遍,并在生產、生活的不斷發展中逐漸被其他日用陶器所取代。

除上述出現頻率較高的陶罐外,冀中南還有幾種陶罐,如盤口深弧腹罐、圓弧腹平底罐和尖鼓腹平底罐(圖六,7、9、11),它們延續時間短,僅見于某一時間段,如盤口深弧腹罐僅見于西漢中、晚期,圓弧腹平底罐見于東漢時期,尖鼓腹平底罐見于西漢早、中期,并且數量遠少于本土陶罐。而在魯南蘇北這三種陶罐則是當地最為常見的器物(圖六,8、10、12),冀中南應是受其影響,故可稱為魯南蘇北文化因素。

除陶罐外,陶釜也是冀中南西漢墓最常見的日用陶器,形態基本可分為淺垂腹和深弧腹兩類(圖六,6、13)。雖然數量上釜明顯少于罐,但其使用也貫穿整個西漢時期,并形成了連貫的演變序列,同時這兩種形態又少見于其他地區,故亦可認為它們是冀中南本土文化發展的結果。其中深弧腹釜在形態上與東周燕文化中流行的陶釜體現出一定的相承關系(圖六,14)。西漢時燕下都遺址周邊的墓葬中仍大量出土這種陶釜,燕下都是戰國晚期的燕都所在,西漢時燕文化遺風猶存,深弧腹釜可能即是燕文化遺風的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也可將其歸入本地傳統文化因素。

冀中南的日用陶器中還有一類陶質較為特殊的器物,陶胎中含有云母顆?;蚍勰?,發掘者往往將其稱為“夾蚌陶”,從器形上看這類器物與同時期流行的泥質陶罐、陶釜完全相同。夾蚌陶是東周燕文化的特色,有研究者認為這種夾蚌陶器的盛行可能與燕國區域里的豐富的云母礦藏有關[12]。西漢時期夾蚌陶的流行地域與前文提到的深弧腹釜基本相同,因此也可將其視為本地傳統文化因素在漢代的延續。

5.釉陶器

冀中南的釉陶器從器形和胎釉特征上看,存在兩類截然不同的品種。一類器表釉色濃艷,胎質疏松,由于其釉藥內含有氧化鉛而得名“鉛釉陶”,是專為隨葬而生產的器物。這種釉陶器最早出現在武帝時期的關中地區,西漢中期之后廣泛傳播,在西北、華北及秦淮以南流行開來,冀中南也應是受到了關中文化因素向外擴散的影響。不過冀中南鉛釉陶的器形與同時期關中地區同類器物相比存在較大差異,卻與本地泥質陶極為相近,因此可以推測冀中南吸收的可能僅是關中的陶器施鉛釉技術,而并非器物本身,故應將這種陶器施鉛釉技術稱之為關中文化因素(圖七,1—9)。另一類釉陶器釉色較為清淡,胎質也較鉛釉陶堅硬。此類釉陶器數量極少,僅東漢晚期的定縣北莊M43與安平逯家莊漢墓出土了兩件雙系壺。北莊M43的雙系壺胎質略顯暗紅色,質地稍顯疏松,產品特性還屬釉陶之列(圖七,10),而逯家莊漢墓的雙系壺胎色灰白,質地細密,簡報中稱之為青瓷(圖七,11)。這種形制的雙系壺是長江下游東漢墓葬中常見的隨葬器物,如紹興獅子山M307∶6[13]、杭州M38∶9[14],前者施釉不及底,釉層剝落嚴重(圖七,12),后者則胎釉結合致密(圖七,13)。從燒制工藝而言,前者屬于釉陶,后者已是瓷器。東周時期的長江下游盛行一套獨特的制陶工藝傳統,從春秋末年起流行以瓷土作胎,質地細膩致密,外施薄石灰釉的原始瓷器。至戰國晚期,原始瓷器的燒造曾因兼并戰爭而衰落,秦漢之際再度復興,但在成型、裝飾、胎釉工藝上都有別于東周原始瓷,由于釉色多為青色故稱之為青釉陶。青釉陶技術在西漢至東漢早中期的300年間獲得了迅速發展,最終在東漢中晚期燒造出了青瓷[15]。由此可見,自春秋以來的幾百年間,長江下游地區制陶工藝演進一脈相承,從原始瓷器至青瓷,體現了鮮明的區域特色。冀中南漢墓中隨葬的青釉和青瓷雙系壺,形態與長江下游同期墓葬中所出相同,加之其數量少,僅發現于大型墓葬中,因此推測冀中南地區出現的青釉陶應是長江下游地區產品外銷的結果,可將其稱之為長江下游文化因素。

三、冀中南漢文化的發展及其

與周邊文化的關系

上文分析顯示,冀中南漢墓主要包含了三類不同屬性的文化因素:本地文化因素、漢代墓葬共性因素及外來文化因素,其中外來文化因素又可分為關中文化因素、三河文化因素、魯北文化因素、魯南蘇北文化因素及長江下游文化因素。這些不同屬性的文化因素在各類墓葬中的表現形式及其所占比例是冀中南地域文化的物化表現。漢代墓葬共性因素與當地地域文化之間的消長變遷反映了冀中南漢文化的發展歷程,而各類外來文化因素的構成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冀中南與周邊地區不同形式的往來與交流。

在冀中南漢墓的文化因素構成中,本地文化因素與漢代墓葬共性因素所占比例較大,均遠勝于外來文化因素。其中本地文化因素根據形成時間的差異,又有戰國傳統文化因素和漢代新生文化因素之分,前者僅流行于西漢時期,集中表現在墓葬形制和個別日常生活用器方面;后者雖僅見于隨葬器物,但內涵更為豐富,西漢早、中期在陶禮器、日用陶器和模型明器中都出現了許多具有鮮明本地文化特點的器物,這些器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沿用到了東漢時期。漢代墓葬共性因素在西漢早期即已在隨葬器物方面得到了突出的體現,從成組的陶禮器到生活明器都表現出了鮮明的時代共性特征,并且這些共性特征又常與本地文化因素相互交融,如隨葬陶禮器和模型明器的風俗帶有漢代文化的時代共性特征,但它們又在形態上都體現著鮮明的本地文化特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東漢之后,漢代墓葬共性因素的影響力逐漸超過了本地文化因素,文化面貌的時代共性特征不斷強化,磚室墓完全取代了當地傳統的木槨墓,體現時代共性特征的生活明器、模型明器成為最主要隨葬器物。

由此可見,冀中南東周以來形成的地域文化并沒有隨著漢王朝的建立而立即消失,西漢時期不但繼承了當地傳統的豎穴土坑墓,沿用了夾蚌陶、深弧腹釜等日用陶器,還孕育出了許多新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隨葬器物。與此同時,漢代文化的時代潮流也很快影響到了冀中南地區,隨葬陶禮器、模型明器、生活明器之風與漢代統治疆域的其他地區基本同步。隨著時代的發展,冀中南獨有的地域性特征逐漸淡化,而漢文化的共性特征則逐漸強化,至東漢時期,冀中南徹底完成了地域文化與時代潮流的整合,從墓葬形制到隨葬器物都體現著鮮明的漢代墓葬共性因素的特點,至此冀中南的地域文化完全融入了漢文化的時代潮流。

在冀中南漢墓各類外來文化因素中,長江下游文化因素所占比例很小,且僅出現在王侯級別的高規格墓中,表現為青釉陶、青瓷等特有器物的輸入。自東周以來,長江下游地區就形成了一套從選料到燒造、裝飾都不同于中原泥質陶的工藝系統,所燒制的青釉陶釉色清雅,青瓷更是集美觀與實用于一身,與中原普通泥質陶相比更顯精致。其工藝的獨特性決定了它很難以技術交流的形式擴展到其他地區,而多為器物的傳播。冀中南所出現的這些器物也許正是從長江下游地區輸入的特產,因其稀有故僅流行于上層社會。與長江下游文化因素相比,其余四類外來文化因素的影響就要廣泛很多,在不同規格的漢墓中均能見到,且大多體現在日用陶器、模型明器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這種狀況可能正是冀中南與這些地區往來交流的體現。但上述交流又略存差異,其中魯南蘇北文化因素僅體現在個別日用陶器方面,在不同規格的墓葬中所占比例大致相當;魯北文化因素則更多地出現在規格較低的小型墓中,尤以西漢中、晚期為盛,不但影響到了日用陶器,還有相當一部分墓葬采用了磚槨墓的形制;關中文化因素主要表現為陶器施鉛釉技術和部分模型明器;三河文化因素所包含的內容最為豐富,如中小型墓中的洞室墓以及部分日用陶器、模型明器等。綜上可見,在這五種外來文化因素所代表的五個地區中,三河似乎對冀中南的影響最為深遠。

有研究者為地區間文化傳播得以實現總結了以下三個必備條件∶一是傳播體與直接受體大致同時或時代上有交叉;二是受體的心理因素、文化發達程度沒有發展到能夠抵制住傳播體文化因素的地步;三是傳、受體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地理障礙,即雙方都不處在地理隔絕狀態中[16]。冀中南戰國時期屬趙,與三河同屬三晉文化系統,曾經擁有的某些共同文化傳統,可能使其更容易對三河地區的文化產生心理認同;其次,三河是西漢的畿輔要地、東漢的首都,是漢帝國的政治核心地區,作為一個政治上空前統一的帝國,政治核心區的文化必然具有比其他地區更強的生命力和滲透力;再次,秦漢時期形成的輻射全國的八條交通干線之一的“東北干線”,由長安出發至洛陽,再由洛陽渡洛河,沿太行山東麓,經鄴、邯鄲,以通涿、薊,復向東北至遼東地區[17],這為冀中南與三河兩地間文化的傳播和滲透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以此審視冀中南地區,則不難理解為何冀中南與三河地區的交流更為廣泛。其余四類外來文化因素,可能更多的是由于地理位置的相鄰而產生了地區間的交流與影響,其影響力的強弱似乎與地理上距離冀中南的遠近有較大關聯。

四、小 結

綜合以上對冀中南漢墓的墓葬形制以及隨葬品文化因素的分析,本文主要得到以下三點認識:

1.依據墓葬形制和隨葬品的特點,冀中南漢墓的文化因素構成成分多樣,主要包含了漢代墓葬共性因素、本地文化因素和外來文化因素三類,其中外來文化因素又可依據其主要流行地域的差異,分為關中文化因素、三河文化因素、魯北文化因素、魯南蘇北文化因素及長江下游文化因素。

2.在各類文化因素中,冀中南本地文化因素是在繼承當地戰國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加入新的時代因素發展形成的,西漢時期雖然在隨葬品方面表現出了諸多漢代墓葬共性因素的特點,但本地的地域性特征更為鮮明。至東漢,漢代墓葬共性因素不斷強化,逐漸取代本地文化因素成為文化因素構成中的主流,也標志著冀中南地域文化徹底融入了漢代文化的時代潮流。

3.在各類外來文化因素中,三河文化因素影響最為深遠,不但內涵豐富,而且其影響力基本波及到了冀中南的各個階層,這種影響力與兩地之間的文化傳統、地理交通以及三河在漢代特殊的政治地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上),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699頁。

[2]葉小燕:《秦墓初探》,《考古》1982年1期。

[3]滕銘予:《論關中秦墓中洞室墓的年代》,《華夏考古》1993年2期。

[4]俞偉超:《考古學中的漢文化問題》,載《古史的考古學探索》,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84頁。

[5]由于大多數漢墓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盜擾,出土隨葬品的數量與實際隨葬品的數量可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故本文討論出現頻率時,以“出現次數”(即出現在一座墓葬中即記為1)為參考值,忽略器物個數,如釜形鼎的出現頻率=釜形鼎出現次數÷鼎的出現次數×100%。

[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86、87、90頁。

[7]嘉興地區文管會等:《浙江海寧東漢畫像石墓發掘簡報》,《文物》1983年5期。

[8]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鄭州大學考古專業:《長安漢墓》,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7頁。

[9]張家口地區博物館:《河北涿鹿礬山五堡東漢墓》,《文物春秋》1989年4期。

[1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河南安陽市郭家灣漢墓》,《考古學集刊》(11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年,第187—215頁。

[11]梁云:《論秦漢時代的陶灶》,《考古與文物》1999年1期。

[12]陳光:《東周燕文化分期論》,《北京文博》1997年4期。

[13]紹興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紹興獅子山東漢墓》,《考古》1984年9期。

[1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地區漢、六朝墓發掘簡報》,《東南文化》1989年2期。

[15]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中國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99—103、122—133頁。

[16]何駑:《考古學文化因素分析法與文化因素傳播模式論》,《考古與文物》1990年6期。

[17]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29頁。

〔責任編輯:張金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男女男精品视频|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 欧美激情伊人|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国产高清不卡视频|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亚洲永久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7777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日韩欧美网址|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午夜三级在线| 亚洲三级a| 国产黄在线观看|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九九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亚洲天堂区|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美女精品|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久久激情影院|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国内精品91| 国产乱人伦AV在线A| 色有码无码视频|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91线观看|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91丝袜在线观看| 88av在线|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色AV色 综合网站| 一区二区无码在线视频|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91在线|中文|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一级毛片网| 亚洲人网站| 91偷拍一区|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欧美性色综合网|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高清国产va日韩亚洲免费午夜电影|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啪啪啪亚洲无码|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亚洲天堂久久新|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网站|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毛片免费网址|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99成人在线观看|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