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獻忠
【關鍵詞】《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分冊》;鵲山;李咨印信;辯誤
【摘 要】本文通過歷史文獻的梳理與考證,糾正了《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分冊》上冊《序圖》部分兩個錯誤,認為該書中《河北省歷史圖(五)·隋時期》內丘縣處標注的“鵠山”及《河北省歷史圖(八)·清時期》內丘縣標注的“鶴山”為“鵲山”之誤,又內丘縣冢疙瘩墓群出土的銅印文“李亮”乃“李咨印信”之誤,應予訂正。
由國家文物局主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寫的《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分冊》[1]一書,是一部嚴謹的大型工具書,又有很強的科研學術性,并具有鮮明的河北地方特色。它利用地圖的形式,對河北省歷次文物調查所獲的大量資料進行科學概括,綜合反映了河北省文物工作中已有的學術成果和最新的重大發現,全面地記錄了河北地區已知現存的不可移動文物狀況。是書從編寫到出版歷時20多年,其優點和價值自不待言。然白璧微瑕,現就該書一點小的瑕疵予以辨正。
該書上冊《序圖》部分《河北省歷史圖(五)·隋時期》,在內丘縣西部標注有“鵠山”;而在《河北省歷史圖(八)·清時期》則標注為“鶴山”。我們認為這兩處標注有誤,當標注為“鵲山”。《漢書·地理志》載:常山郡,“中丘,蓬山長谷” [2]。《元和郡縣圖志·河東道》內丘縣條:“鵲山,在縣西三十六里。”[3]《太平寰宇記·河北道·邢州》內丘縣條記曰:“蓬鵲山,亦名龍騰山,在縣西六十三里。”同卷“龍岡縣”之“鵲山”條下引《水經》云:“其西有龍騰溪、鶴度嶺。”[4]《讀史方輿紀要》卷15《北直六》“內丘縣”載:“蓬鵲山,在縣西六十三里。亦名龍騰山,以山有騫舉之勢也。龍騰水出焉。”[5]嘉慶《大清一統志》載:“鵲山在內丘縣西,即古蓬山。……鵲山上有白石如鵲,故名,其頂為龍騰山。”[6]同治《畿輔通志·輿地略·山川八》內丘縣條,言鵲山:“謹案:府志、縣志,俱別載蓬山。《康熙志》:‘蓬山在內邱縣西十五里;又云龍騰山在蓬山旁。考《寰宇記》《方輿紀要》《雍正志》《一統志》皆合為一山。蓋古實一山,后人分呼為三山也。”[7]譚其驤先生言:“鵲山蓬山皆蓬鵲山之簡稱,亦即敦與山”[8]。由此知,蓬山、鵲山、蓬鵲山、龍騰山為一地多名,在今河北省內丘縣境。譚其驤先生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在內丘縣西標注有“鵲山”[9]。
又該書下冊,在《文物單位簡介·邢臺市》內丘縣部分,講到金店鄉冢疙瘩墓群時說:“北墓墓門上置青條石,刻有‘陳留太守李君車7字,出土篆刻‘李亮銅質方印一枚。”此銅印釋文有誤。該銅印獸鈕,2厘米左右見方,印文為朱文,孫劍華主編的《內丘縣文物志·墓葬》中引傅振倫先生所釋,印文當為“李咨印信”[10]。
————————
[1]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北分冊》,文物出版社,2013年。
[2] 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第1567頁。
[3]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中華書局,1983年,第429頁。該書記鵲山與內丘縣之距離,該書記為“三十六里”,經實測,此處有誤,應以《太平寰宇記》及《讀史方輿紀要》為準,即“六十三里”。
[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中華書局,2007年,第1222頁。
[5]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2005年,第665頁。
[6] 清·穆彰阿、潘錫恩等:《大清一統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38頁。
[7] 清·李鴻章:等《畿輔通志》,載《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河北》,鳳凰出版社等,2010年,第428頁。
[8] 譚其驤:《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長水集》(下),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頁。
[9]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地圖出版社,1987年,第7—8頁。
[10] 孫劍華主編:《內丘縣文物志》,燕山出版社,1999年。
〔責任編輯: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