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
一、對女性的影響
一是加劇女性就業困境。女性就業受歧視的原因之一是女性生育,女性生育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更多的由本人及家庭或是用工單位承擔。“單獨二孩”新政實施后,女性生育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必然隨之增加,特別是獨生女潛在的兩次生育時間的就業困境更加凸顯,目前新聞已經報道一些企業招聘中出現的歧視“獨生女”苗頭。
二是影響女性職業發展。由于女性職業發展的黃金期和生育的黃金期基本重合,而女性職業發展中諸如機關干部培養中的“基層鍛煉經歷”,專業技術人才培養中的“申報課題年齡限制”,企業高管中“一個蘿卜一個坑”的崗薪設置等無形之中讓女性處于“生”還是“升”的選擇矛盾之中。此外,家庭服務業的不發達和經濟實力不足等也影響著女性兼顧工作和家庭。
三是加劇人工性別選擇。由于受到“重男輕女”和“兒女雙全”思想影響,一些家庭會進行人為胎兒性別選擇,網絡上流傳的將孕婦血寄到香港檢驗性別等生意火熱就是其中表現。任何人為性別選擇均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
四是短期帶來女性生殖健康風險。“單獨二孩”政策出臺時,第一批獨生子女均已年過30歲,計劃生育二孩的高齡產婦短期內聚集,一胎剖腹產再生二胎的女性生育風險也將在短期內凸顯。此外,“二孩政策”也挑戰原有婦產醫院的相應資源。
五是加劇婦女家務勞動和照料孩子工作量。廣西第三期婦女社會地位調查中對“近年來承擔家務勞動情況”的調查顯示,女性承擔大部分日常家務勞動,做飯、洗碗、洗衣服的比例分別為73.5%、78.2%、80.7%,比男性相應比例高49.5、60.7、63.8個百分點;女性承擔“輔導孩子功課”和“照料老人”主要責任的占38.3%和33.8%,分別比男性高13.8和12.5個百分點。在業男女兩性工作日用于家務勞動的時間分別為76分鐘和155分鐘。由此不難看出,生育二孩的女性相應工作量必定大量增加。
六是女性生育權利受脅迫。新政啟動后,將有部分女性的生育權利受到來自丈夫或是雙方家長的“脅迫”,女性在“生”與“不生”將受到較大影響,自我的生育意愿權利難以保障。
二、建議
一是社會輿論和媒體的引導。一方面引導大眾尊重女性生育自主權。生育權利不僅是夫妻雙方的權利,更是女性享有的一項重要權利,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中明確提出:女性與男性有相同的權力自由負責地決定子女人數和生育間隔,因此,對于是否生育、生育次數、生育間隔等應充分尊重女性意見。而像一些國家禁止女性墮胎的法律就是不尊重女性生育權利的一種極端體現。另一方面喚醒男性的教養責任。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使男性游離在教養責任之外,這不僅增加女性負擔,而且剝奪男性享受家庭教養的樂趣。因此,宣揚男性走進家庭,光榮承擔教養責任,讓夫妻提供承擔教養子女責任不僅有利于孩子的成長,更有利于男女兩性平等參與社會、建設家庭。
二是國家給予政策支持。一是對生育女性給予特別保護,并對原有保護性法律或措施加強審查。雖然已制定了一些如禁止以懷孕或產假等為理由解雇女性,實施帶薪產假或具有同等社會福利的產假,不喪失原有的工作、年資或是社會津貼等,保護受孕女性健康工作環境等保護性法律或措施,但應加強對這些法律或措施實施情況的審查力度,使保護真正落到實處。此外,對于新增加的保護性措施應充分論證、防止過度保護給女性帶來二次歧視,讓女性在就業、參政、教育等領域的平等權益受損。二是提供輔助性社會服務,為父母雙方兼顧家庭和工作提供幫助。如發展托幼設施、給予托幼補貼,對于承擔受孕女性時間和經濟成本的用人單位給予減免稅收、補貼人頭經費、報銷孕產費用等,通過社會性服務使男女兩性能夠兼顧家庭和工作。三是制定臨時特別措施,保障女性參與公領域的平等權利。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規定:為加速實現男女事實上的平等而采取的暫行特別措施不屬于歧視。國家應制定一些特別措施,如在參政領域的比例制、加分制、配額制等,在女性職業發展中應對有關年齡界限、就職經歷等條件等予以放松或照顧,在教育領域中女性稀缺的領域采取特別培養計劃等,從政策上為女性在公領域的發展保駕護航,以保障男女兩性實現事實上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