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吉
情景回顧:治腳氣的藥怎么不靈了?
2個月前,周先生患了腳氣病,藥店的藥師推薦了硝酸咪康唑乳膏,用藥3天癥狀就消失了。周先生感覺挺高興,也就沒有繼續用藥,可是沒過兩天,腳氣癥狀又出現了,不得已周先生又繼續用藥,如此反復了4~5回,周先生感覺這個藥還是不行,于是去醫院就醫。醫生同樣給周先生開了硝酸咪康唑乳膏,周先生一看醫生開的藥,就急得嚷嚷起來:“我已經說過了這個藥不行,你怎么還給我開?”
醫生笑著解釋說:“不是藥物的效果不好,而是你的使用方法不當,抹這個藥癥狀消失后,仍要繼續使用10天左右,否則病癥很可能反復發作。”
任何醫生開具處方或執業藥師推薦藥物時,都必須按照服藥患者的個體差異,選擇適合的藥物,并針對情況制定合理的服藥劑量與療程方案,這樣才是對患者負責任,也才可能獲得預期的療效。合理用藥是根據疾病的種類、患者的狀況,及藥理學理論,選用適當的藥物、給予最佳的劑量,并根據患者服藥的情況,調整給藥方案,以便達到安全、有效、經濟地防治疾病。但一些人對合理用藥還存在著錯誤的認識,認為合理用藥僅限于藥物的選擇和服用方法上,其實藥物的準確劑量也是合理用藥的重要環節。
自行減少劑量,可能引起耐藥性
“藥物劑量過大可導致不良反應”這一概念逐漸被大眾所認識,因此,一些人在用藥過程中會自行減少用藥劑量或拒絕服用某類藥物。但要注意,在自行更改用藥劑量前,一定要咨詢相關醫生或執業藥師,因為藥物的劑量是根據藥物理化特性等綜合制定的,并非是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服藥過少同樣存在隱患,比如達不到治療效果,或某些藥物還可引起耐藥性等問題。特別是抗菌類藥物更為明顯,一旦應用不足,耐藥菌株產生后,非但治療目的達不到,還要重新選擇其他藥物。
此外,為了達到藥物在血液中的有效濃度,一些藥物還需首次加倍使用,所以在用藥前需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如有疑問及時咨詢。
自行加大劑量,可能發生不良反應
生活中,也有一些人簡單地認為加大藥物劑量就能提高療效,其實這也是十分錯誤的觀點,過猶不及,往往也會事與愿違。很多情況下,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與藥物劑量是呈正相關的,在醫學上,如果超過了藥物有效量的最大限度,就有中毒的危險。
劑量千篇一律,可能引發諸多險情
在藥物的應用上,由于個體差異,用藥劑量也不應完全相同。比如同樣對青霉素類藥物過敏的人,即使是微小的皮試劑量也有引起過敏性休克的情況,嚴重者還有過敏性休克致死的危險,所以用藥也需量體裁衣。對于藥物作用強烈、安全范圍較窄、用藥反應較大等藥品的服用,一般要從小劑量開始,然后再根據個體的不同,逐步調整劑量。
嚴格意義上,老人和兒童在用藥上應更為注意。我們都知道,兒童用藥往往是根據年齡、體重等嚴格控制的,其實老年人在用藥上也應相對調整劑量,因為老年人機體代謝功能相對年輕時要差一些,在藥物的代謝吸收方面,自然也要弱一些,更容易導致藥物在體內蓄積,產生毒性反應的機會也會增加。有關資料顯示,70歲以上老年人藥物不良反應為青年人的7倍,可見,隨著年齡增長,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會顯著增高。
Tips—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合理用藥原則
1. 處方的藥應為適宜的藥物;
2. 在適宜的時間,以公眾能支付的價格保證藥物供應;
3. 正確地調劑處方;
4. 以準確的劑量,正確的用法和用藥日數服用藥物;
5. 確保藥物質量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