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商業周刊刊登的一篇文章《微信孤獨癥》受到普遍關注。該文的作者列舉了自己的一位朋友:49歲的某國企信息部主任,有3萬多微友、15個微信公號、2000個微信群。某天,由于通信電纜問題,微信大面積崩潰而無法登錄,結果這位朋友整整焦慮了一天——他第一次和他那個由3萬多好友組成的龐大微信世界失聯,他想知道誰又在約飯局了,哪位微友發了求救信號:比如小孩上學擇校、比如找醫生什么的。
根據微信官方數據,微信已積累了8億用戶,超過了歐洲總人口,其中月活躍賬戶達3.96億,公眾號數量超過了580萬,日均增長1.5萬。微信的啟動頁面,是一個孤獨的小人獨自面對星球。有些人把它解讀為微信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幫助人解決孤獨問題。但作者質疑:微信真的能解決人的內心需求嗎?上文中,擁有3萬多好友的微信狂人也給家人建了群,但他和愛人之間的交流只有“今天不回去了”“今天回去”這兩句話,而他的妻子也習慣了。
“為什么我們花費了很多時間與虛擬網絡在一起,卻吝嗇把時間分給現實生活中的人?”作者認為,在中國,微信已經讓許多人患上了一種新病癥:微信依賴癥。并列出了“微信依賴癥”四大癥狀——
癥狀一:總怕錯過什么,總擔心失去什么
一個網絡段子:每天早晨,每個草根和屌絲,都突然找到了皇帝批奏折的感覺,要瀏覽比真皇帝的奏折還要多得多的微信留言。
而過度頻繁的聯系讓人產生習慣性的心理饑餓感,“總擔心錯過什么,總擔心失去什么”。作者采訪的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說:“我們聯系別人不僅是為了減少焦慮,也是在追求一種存在感。”這讓很多人對微信態度復雜:既嚴重依賴,又不堪其擾;既有錯過的焦慮感,又有病態的強迫癥。
癥狀二 :微信讓網友變朋友,讓朋友變網友
“社交工具讓網友變成了朋友,也讓朋友變成了網友。但當朋友又變成了網友,這時候就孤獨了。”作者采訪的DCCI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劉興亮感嘆。
斯坦福大學政治學教授、社會數量研究所所長諾曼·尼曾對4113名互聯網使用者進行調查,在《斯坦福報告》中說:“人們在網上待的時間越長,在現實中與人打交道的機會就越少。”科技正促成一些“后現代主義時代的家庭”。雖然同在一個屋檐下,每人待在各自的房間上網。以前,家庭對人非常重要,但現在,同事、朋友在生活中占的比重反而超過了家人。
癥狀三:微信成了一種新的身份ID
劉興亮有3000多個微信聯系人,4000多個手機聯系人,常聯系的不到200個。他不是沒想過控制聯系人的數量,但他發現每參加一場活動,添加微信號、掃微信二維碼成了標準動作,傳統的名片退居二線。“我覺得微信在線的時候很熱鬧,不在線的時候很孤獨。”
癥狀四:微信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朋友圈中,愛寵物的秀寵物、愛吃的曬美食、旅行的曬風景,還有秀恩愛的、曬寂寞的、健康養生的、心靈雞湯的……每個人似乎都想全面展示自己的生活和內心,不曬不足以證明自身的存在。
有些微信典型用戶,要每天發布和接受“正能量”才能開始新的一天,每天清早都會在朋友圈里發“早安”系列的心靈雞湯,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系統自動發的呢”。
“當我們哭泣時,需要的是一個肩膀,而不是一條信息。”在文章最后,作者借用了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在采訪中所說的這句話。
“就像人類無法在水下呼吸、兩秒半內跑不完百米、用肉眼看不到微波,大多數人最多只能與150人建立起實質關系,不可能比這個數字多出太多。從認知角度來講,我們的大腦天生就不具備這樣的功能。一旦一個群體的人數超過150人,成員之間的關系就開始淡了。”羅賓·鄧巴認為,一個人最核心的圈子只可能有三五人是最親密的朋友。
“線上的社交關系只有通過線下的會面才能存活,人們卻總把隨便的熟人關系誤以為是真正的友情。”這就是微信讓我們變得熱鬧而又孤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