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浪沖天,劈啪作響,狂野閃爍——熊熊燃燒的火焰令人著迷,然而玩火的樂趣何時變為了一種瘋狂的嗜好?研究者們試圖解釋縱火犯的動機。
縱火案頻發
每天,案犯都和他的狗一起在巴符州施瓦本格明德小鎮上散步,仔細觀察田地、房子和倉庫,然后回到他位于志愿消防隊設備房斜對面的家中。晚上他再次在街道上潛行,點燃一切他覺得易燃的東西——干草堆、垃圾桶、柴薪,火焰沖得老高,照亮夜空。
4月的一個夜晚,他鎖定離他的房子直線距離100米處的一座無人居住的農舍,火光照亮了他的客廳。滅火工作持續了數小時,周圍的居民被疏散。“這個男人的目標越來越大,當地人陷入恐慌。”消防隊指揮官愛德華·瓦穆斯勒說。附近的一個木材企業也遭了秧,火災后工作人員運走了成堆的瓦礫廢墟。
后來,盡管知道屋里可能有人——可以看到亮著燈,案犯仍然朝房子縱火了,屋里的兩個男人及時撤離到了安全區域,為此警方派出100名救援人員,開著直升機,帶著熱成像攝像機。“簡直太瘋狂了。”瓦穆斯勒說。
幾周前,他們捕獲了這個男人,37歲的他因11起縱火案和2起損害財物案待審拘留。
在德國,這類訴訟正變得越來越普遍。據聯邦刑事犯罪統計數據,去年約發生了2萬起縱火案,導致9人死亡。2013年案件數量相差不大,遇難者人數翻倍。
地方報紙每周都會刊登包含“縱火惡魔”、“縱火女巫”、“危險的縱火犯”等關鍵詞的報道。今年7月底,警方在石荷州塞格貝格縣逮捕了一名25歲的消防員,他在過去兩年犯下了無數縱火案。7月中旬,黑森州比伯斯海姆鎮的一名縱火犯炸毀了一個儲氣罐。與此同時,在漢堡附近的阿倫斯堡市,兩個年輕男人坐上法庭,因為他們點燃了幾十個干草堆。志愿消防隊的4個年輕男人對他們進行了煽動,支付給他們報酬,并打算之后自己滅掉火。
“連環縱火案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在德國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曼海姆火災研究專家和犯罪學專家弗蘭克·施托爾特說,“因此對調查人員來說,全面掌握關于作案者特征和動機的知識,非常重要。”
縱火動機
兒童就很喜歡玩火,青少年喜歡燃起篝火,成人則在壁爐中點燃火焰。傳統的復活節火焰每年都能吸引無數游客,火焰越雄偉,派對就越狂野。
然而,這種興奮何時演變成了對縱火的病態迷戀?在媒體報道中,只要有人引發了火災,就馬上會用到“縱火”這個詞,而法醫和法官們在使用這個詞時要小心得多。畢竟他們必須判斷,被告在引起火災時是否理智,是否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對于專家而言,縱火癖是精神病法醫學中最難研究的領域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將縱火癖定義為“沒有可以理解的動機”的縱火行為,作案者的行為“常常伴隨著縱火過程中不斷增長的內心激動和縱火之后的強烈興奮”。有些專家稱之為“一時沖動下的精神錯亂”或“對火焰的本能喜悅”。
然而研究表明,只有極少數的縱火犯是因為喜歡玩火而犯案的。動機也可能是報復、排解失意情緒、渴望出名,或是詐騙保險、掩蓋犯罪行為等犯罪目的,或是如同最近頻發的難民營縱火案一樣,出于仇視外國人的情緒。多種動機和病癥常常交織在一起,加大了判斷的難度。
斯圖加特精神病科醫生萊茵瑪爾·杜·博伊斯專注研究縱火犯的精神世界,去年他為4起縱火案出具了醫學鑒定。博伊斯說,很多案犯都深受自卑情結和傷心痛苦折磨,一次人生危機、和女友關系破裂、家庭矛盾、一次沒有通過的考試等等,都足以將他們的危機轉變為災難。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被捕的犯人很享受犯案后朋友和家人突然向他們投來的關注目光。
不久前發生的一起案件引發了巨大轟動,博伊斯作為專家參與了調查。在斯圖加特附近的弗里肯豪森,一個20歲的年輕人先是將一座花園棚舍燒成了灰燼,然后闖入德國紅十字會偷取了一輛救護車,在夜間疾馳,閃著藍光,響著警鈴,但是沒有駕照。然后他回到紅十字會,把汽油倒在沙發上,朝上面扔了一根點燃的香煙,造成了高達25萬歐元的財物損失。
在案發前幾個月,這個男人就表現出了明顯的心理問題。他和一個伙伴一起開車行駛在當地街道上,用氣動武器向停放著的汽車和一輛公交班車發射鋼珠。
那之前,這個年輕人的沮喪不斷累積:失業,家庭矛盾,加入青年消防隊的申請被拒。在庭前,他說感覺自己被孤立了。“我和這個年輕人進行了深入交談,告訴他不可能再成為一名消防員了,”博伊斯說,“他很快自己在小腿處紋上了‘消防隊’這個詞。”博伊斯建議法院讓這名囚犯進入一家精神病院,法院接受了這一建議。
美國精神病學家們為如同這個年輕人一樣的被告創造了一個專門的概念——“火迷(firebuff)”,它描述的是對火和消防相關的事物過度熱衷的案犯。他們常常在消防站點閑蕩,有的是被志愿消防隊拒絕的應聘者,有的甚至本身就是消防隊的一員。
海德堡精神分析師溫弗雷德·巴爾奈特領導進行了這個主題最好的研究之一:他分析了1911年到2000年海德堡大學校醫院的119個法學鑒定案例,結論是70%的作案者都來自“有社會心理障礙的家庭”。他們中有約三分之一童年時遭遇成長障礙,其中13名縱火犯直到入學年齡還在尿床,12人和志愿消防隊有某種聯系,超過60%的案犯在縱火前喝了酒。
巴爾納特認為,病人的動機常常是報復(占24%),很多人表現出“精神病或大腦疾病”的癥狀,或縱火是他們“沮喪情緒的表達”,以“喜歡火”為主要動機的縱火犯只占到了6.7%。
一位20歲的面包師說,他就是喜歡看火,包括其形狀、顏色、光芒,散發出的濃煙。6歲時他就開始在地窖或院子里生火,這是他能感受到的“最大的快樂”。這名罪犯如孩童一般毫不掩飾自己對火的熱愛。對他而言,生活中沒有火,就像吸毒的人沒有了毒品。
在海德堡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其中兩名案犯有性動機。1922年的一個案例中寫道,一個23歲的工人在微醺著從酒館回家的路上,突然勃起了。“在手淫失敗后,他決定點燃點什么,并在將最近的一個倉庫置入火海后獲得了性高潮,緊接著他又點燃了另一個,因為他‘還沒有完全滿足’。”
以前就有不少精神分析師宣稱,在縱火癖和性沖動之間存在某種關聯,盡管他們沒有提出有效的科學依據。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肯定地寫道:“縱火及一切與之相關的行為,從根本上說是種性符號。”火焰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爐灶則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
皮特·庫爾滕是歷史上最可怕的連環殺人犯之一,犯下了18起謀殺案和31起縱火案。“人們的叫喊聲和火焰的光亮總是讓我覺得很舒服,”1931年他這樣說道,“熊熊大火總是能讓我獲得性高潮。”
縱火犯不只是男人
根據海德堡研究,超過90%的縱火犯都是男人,但是法醫精神病學上最著名的縱火犯中有個女人:瑪利亞·卡利諾夫斯卡,一名農場女仆,1794年在普魯士王國最高法院出庭為自己辯護。她說她在一次舞會后才第一次有了縱火的欲望,那時她處于焦慮和恐懼的心理狀態。
“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我完全無法抑制放火的沖動。犯下罪行,是為了趕走我的恐懼。”法院作出判決,認為一定是跳舞產生的異常熱量,對這個年輕姑娘的精神產生了不利影響,使得她的行動不完全受意志力支配。
而去年秋天出現在庭前辯護的那個40歲的達姆施塔特市女公民3次點燃了自己的住宅,2次點燃了熟人的房子。精神病學鑒定人哈爾特穆特·貝爾格爾雖然診斷她為人格障礙和縱火癖,但是不認為她沒有刑事責任能力,因為這個女人的行為非常具有計劃性。有次她提前把自己的貓放了出去,另一次她試圖故意留下一個男人的痕跡,并宣稱這個男人正在跟蹤她。“如果一個人的行為如此有邏輯,那她必須被認定為具有刑事責任能力。”醫生貝爾格爾說。這個女人被判5年半監禁,法官建議她馬上接受行為治療。
對于縱火犯,適合的治療方案有音樂療法、角色扮演、小組會議和交流訓練等。對于比較年輕的作案者,還需要把其父母考慮在內。但是精神科醫生表示,不能排除很大程度的重犯風險,尤其是青少年:60%的縱火犯在出獄后又會點燃熊熊大火。
[譯自德國《明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