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鑰匙】
一、考點梳理
散文中的價值判斷指作品反映出來的對人生價值、時代精神、人文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的評價。“審美取向”指作品表現出的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惡、丑”的摒棄。該考點包括三方面:一是評價散文的主旨,要求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會現象、流露的感情、表達的觀點、蘊含的意趣;二是評價散文中的某種觀點、態度形成的原因或依據:三是評價散文蘊含的審美價值及情趣。
二、答題方法
任何文學作品,都蘊含著作者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是作者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情趣的反映。因此,答此類題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立足文本,追本溯源。立足文本指根據文本的內容、情感志向發掘作品中隱含的價值認知與審美追求。評價文本,應該從文本出發,無論是贊美還是否定,都要在文本中找到相應的依據。避免用刻板、教條、貧乏、單一、概念化的模式去關照文本。
2.融入自己,評出個性。這是個性閱讀的表現,要求考生能以獨特的視角感知作品,發現作品中蘊含的亮點,發人所未發。考生要在賞析文本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想法,與文本共鳴,與作者共鳴。
3.整體把握,客觀公正。這要求考生尊重作品的原意,尊重作者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實事求是,不架空,不拔高,不曲解,不以個人的喜好解讀文本。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祖母說
徐則臣
從十二歲時出門,讀書,工作,再讀書,一晃又是十二年。每年回家兩次,名為歸鄉,實是小住,總是鬼攆著似的匆匆去來。回到家也難得外出,關在房里讀寫,偶爾出去也只是房前屋后遛上一圈,漂泊不得安寧的心態常讓我感覺自己是故鄉的局外人。除了周圍的鄰居,稍遠一點的都在逐漸陌生,那些曾是我的同學和少時玩伴的年輕人,多半已經婚嫁生養了。生疏是免不了的,要命的是他們的孩子,完全是用異樣的眼光看我,好像我與這個村莊無關。
盡管這樣,我依然沒能太深地發現村莊的變化,大約是這種變化正在緩慢進行,而我一年兩次的還鄉多少也對此有些了解,孩子們的成長與誰家的一座平房豎起來并不能讓我驚奇。都是生活的常識了,有些東西的確在人的心里也展開了它們的規律,它們的生長節奏不會讓我們意外,也就無法把它稱作變化。我常以為我的村莊是不會變化的,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相同,院門向南開放,白楊和桑樹還站在老地方,后河水的榮枯也只是遵循著時令的安排。當我從村莊后面的那條土路走向家門時,沿途的景物讓我失望,一成不變。我就想,還沒變。外面的世界一天一個模樣,故鄉卻像脫離了時光的軌道,固執地守在陳舊的記憶里,生活仿佛停滯不前,一年一年還是老面孔.
若是從生活質量論,現在的鄉村絕不是一片樂土。小城市正跑步奔向小康,大都市早已在籌劃小資和中產階級的生活,而鄉村,比如我的家鄉,多年來依然沒有多少起色。當看到這里的村民們為人民幣深度焦慮,而將正值學齡的孩子從教室里強行拽出來的時候,我是多么希望她也能與時俱進、富足祥和啊.那些田園牧歌的美譽,那些關于大自然的最矯情的想象,加在鄉村的枯腦袋上是多么的大而無當。生存依然是這里最重大的話題,要田園牧歌和大自然的想象干什么。看到這里的村民和若干年前一樣扛著鐵鍬茫然地走進田野,我常覺得自己在這片大地上想起詩歌是一種罪過。他們當然需要詩歌,但更需要舒服滋潤的一日三餐,和不再為指縫里的幾個硬幣斤斤計較,需要所有人都和他們一樣,把糧食高高舉過頭頂。
可是祖母說,村莊一直在變,一天和一天不同。她又向我歷數我離家的這半年中村里死了多少人。祖母越來越執著地談論死亡了。這幾乎是年邁的一個標志,在鄉村像老人斑一樣不可避免。祖母八十了,有理由為眾多的生命算一算賬。祖母說,東莊的某某死了,才六十八歲;南頭的某某得了癌癥,沒錢治,活活疼死掉了:路西的某某頭天晚上還好好的,一早醒來身子就僵了,那可是個能干的女人,六十五歲了還挑著一擔水一路小跑:后河邊上的某某也死了,一個炸雷轟開了柴門,把他赤條條地劈死在床上,那聲神出鬼沒的雷怎么找到他的呢,不到六十,剛剛把白胡子蓄了兩寸長:還有賣燒餅的媳婦,一口氣生了三個丫頭,剛得了個兒子沒滿三歲,莫名其妙地一頭鉆進燒餅爐里,拽出來人已經燒焦了。
祖母坐在藤椅里,在陽光下數著指頭,講述死亡時只看著天。她說日子一天一個樣了,他們那一代人差不多都沒了,出門滿眼都是不認識的人。他們都走了,少一個人村子里就空出一塊地方,能感覺出來院子里的風都比過去大了,沒人擋著,風想怎么吹就怎么吹,來來往往都不忌諱了。
這是祖母的變化。村莊越來越讓她不認識了,世界因為死亡在一點點地殘缺,她所熟悉的那個村莊在逐漸消失,屬于他們的往事和回憶被死去的人分批帶走了,剩下的最終是面目壘非的別樣的生活。在祖母變化的生活里,不停地走進陌生的面孔,那些身強力壯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而這正是我所不解的.他們像血液一樣奔突在村莊的肌體里.但是為什么多年來故鄉依然故我,連同我們的土地都要為糧食焦慮?
(選自《散文選刊》2013年第5期,有刪改)
1.下列對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準確的兩項是()
A.第三自然段“為指縫里的幾個硬幣斤斤計較”一句展示出村民為人民幣深度焦慮的場景,他們因貧窮而變得心胸狹窄,唯利是圖。
B.第四自然段通過祖母之口列舉一系列的死亡事件,既反映了故鄉里村民生存狀況的難堪和困厄,也隱含了作者對當今偏僻農村發展現狀的憂慮。
C.第六自然段“她所熟悉的那個村莊在逐漸消失,屬于他們的往事和回憶被死去的人分批帶走了”,含蓄地表現出村莊老人老境的孤獨和悲傷。
D.作者認為,外面的世界一天一個模樣,故鄉卻像脫離了時光的軌道,“一年一年還是老面孔”,根本原因是死亡現象頻繁、勞動力減少。
E.文章語言樸實自然,筆調冷峻凝重,慨嘆深沉,深藏著作者對社會、人生、命運的深切憂慮和關懷。
2.文中第二、三自然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簡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認為村莊“一年一年還是老面孔”,而祖母卻說村莊“一天和一天不同”。文章的內容是否相互矛盾?請簡要說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末發文,“為什么多年來故鄉依然故我,連同我們的土地都要為糧食焦慮?”請結合文本,聯系實際,談談你對此的理解和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