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卿,字元杰,儀封人。正德六年進士。授魏縣知縣,征拜刑科給事中。嘗陳杜僥幸、廣儲積、慎刑獄三事,深切時弊。不報。武宗將南巡,偕同官伏闕諫。
世宗嗣位,從巡撫李鐸言,發帑金①二十萬優恤宣府軍民。以漢卿言,并發十三萬口大同。屢遷戶科都給事中。嘉靖元年冬,與同官上言:“陛下軫念畿輔莊田之害,遣官會勘。敕自正德以后投獻及額外侵占者,盡以給民。王言一布,天下孰不誦陛下之仁!近者給事中夏言、御史樊繼祖、主事張希尹勘上涿州薰皮廠、安州鷹房草場,詔旨留用。所司執奏,迄不肯從,非所以全大信昭至公也。皮廠起于馬永成,鷹房創于谷大用,皆奪民業為□。今馬俊、趙霦恃籓邸舊恩,妄求免革,是復蹈永成、大用故轍也。乞盡還之民,而嚴罪俊、霦,為欺罔者戒。”后父陳萬言請營新第,既又乞莊田,內官吳勛等請督蘇州織造,漢卿皆極諫。不納。
應天諸府大旱,帝將鬻淮、浙余鹽及所沒產,易銀振之。漢卿言:“易銀緩,非發帑金不可。”帝為發銀十五萬。未幾,復偕同官言:“今天下一歲之供,不給一歲之用,加口水旱頻仍,物力殫屈。陛下方躬行節儉,而中官梁棟等奏營造缺珠寶,是欲括戶部之銀也。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數,欲行京倉撥補,是欲耗太倉之粟也。夫內庫不足取之計部計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將安取哉?今東南洊②饑,民至骨肉相食,而搜括之令頻行,臣等竊以為不可。”報聞。已,又劾席書振濟乖方,乞遣官往勘,正其欺罔罪。帝方眷書甚,驛召為禮部尚書,不罪也。
初,興獻帝議加皇號,漢卿力爭,至是,又倡眾伏闕。兩受杖,斥為民。二十年,言官邢如默、賈準等會薦天下遺賢,及漢卿,終不召。
(選自《明史·列傳》)
[注]①帑金:指國庫所藏。②洊:屢次,接連。
閱讀上文,按要求回答下列各題。
1.對下列句子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巡撫李鐸言(聽從)
B.非所以全大信昭至公也(保全)
C.不給一歲之用(供應)
D.臣等竊以為不可(偷偷地)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①并發十三萬口大同②皆奪民業為口③加口水旱頻仍,物力殫屈
A.①于②之③其 B.①于②之③以
C.①之②乎③以 D.①之②乎③其
3.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夫內庫/不足取之計部/計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將安取哉?
B.夫內庫不足/取之計部/計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將安取哉?
C.夫內庫/不足取之計部/計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將安取哉?
D.夫內庫不足/取之計部/計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將安取哉?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嘉靖年間,張漢卿與同僚一起上書,建議皇帝下令從正德以后接受進獻和額外侵占的田地,全部要還給百姓。
B.張漢卿曾極力向皇帝進諫,反對為皇后的父親陳萬言修建新宅第,又反對太監吳勛等擔任蘇州織造,但皇帝并沒有采納。
C.應天等府發生旱災,皇帝打算出售淮、浙兩地剩余的鹽以及所罰沒的產業,換得銀兩賑災。張漢卿卻認為賣東西換得銀兩太慢了,要趕緊從國庫中撥銀賑濟。
D.張漢卿曾因席書賑災違規而上疏彈劾他,請求派遣官員前往調查,治他欺君罔上之罪。皇上卻非常眷顧席書,不僅沒有治罪,還讓席書擔任禮部尚書。
5.根據具體要求分別完成下列各題。
(1)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
①嘗陳杜僥幸、廣儲積、慎刑獄三事,深切時弊。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王言一布,天下孰不誦陛下之仁!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張漢卿為官不畏權貴,心系百姓,請結合具體事例用自己的話加以說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