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互聯網+”以巨大的資源聚合力和創新驅動力推動著全球工業格局重塑,互聯網與工業科普的融合日漸深入。如何順勢而為,以“開放、共享、協作、參與”的互聯網精神扎實有效開展工業科普,切實構筑我國工業強國建設的公民科學素質根基迫在眉睫。
“互聯網+”時代,工業行業的重重圍墻不斷被突破,開放、協同驅動了科技創新資源的聚合與活化利用。“互聯網+”以其特有的跨界融合、資源聚合和整合傳播力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理解和體驗現代科技文明的方式和習慣。我國有7億多互聯網用戶和6億多移動互聯網用戶,國家正在積極推進“互聯網+”協同制造,加強工業互聯網建設,這使得工業科普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傳播渠道、運行平臺和發展空間。
在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過程中,我國工業科普取得了長足進展。但工業科普與《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與工業強國建設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持續深入推進亟待突破一些瓶頸。
比如,當前工業科普尚未有效契合不同人群的科普需求,尚沒有建立有效的動員機制激活和調動行業組織、產業聯盟、創新聯盟、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創客空間以及公眾參與工業科普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較為完善的分類、分主題、分領域的工業科普認證、考核、監督、評價、獎勵等一體化的凝聚社會力量參與工業科普激勵機制亟待建立健全。
當前,我國工業科普仍以傳統的專題講座、資源展示和專題片等為主,即時通訊客戶端、微博、主流新聞客戶端等移動端數字資源開發和科普服務嚴重不足。如何有效開展移動端的工業科普推送,尤其是較為精準的工業科普信息和服務推送亟待加強。
“互聯網+”時代如何開展工業科普?首先應豐富科普內容,增強科普信息產品供給能力。要加強“互聯網+”時代公眾工業科普需求分析,適時發布公眾工業科普需求態勢報告,結合公眾需求,加強工業數字科普內容產品和服務的開發,豐富工業科普信息產品的供給。應結合“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領域,推動相關高校、科研院所、行業組織、產業聯盟、生產企業開發建設一批公眾關注的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智慧生活、綠色發展等工業科普信息產品。同時要加快工業科普信息內容產品的創新和服務創新,鼓勵和支持研發智能手機、智能電視等終端工業科普信息產品,促進終端與工業科普服務一體化,推動優秀工業科普信息產品在網上流行。
其次要加強工業科普信息化能力建設,打造與制造強國建設相適應的工業科普服務體系。應依托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和已有的工業技術創新平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后補貼、業務獎勵等方式分類、分領域建設一批工業科普信息化服務平臺,面向重點人群和不同創客群體,持續開展公眾關注的工業科普服務。支持和引導已建立的行業信息化平臺、技術服務平臺和工業云服務平臺充分運用互聯網和開源技術,聚合各類工業科普資源,強化工業科普服務功能。推動工業科普服務平臺與網絡媒體、電信運營商、資源集成商、創客群體通過科普服務的深度合作實現合作共贏。鼓勵和支持科技場館、科技社團、產業組織、網絡媒體探索工業科普信息化服務平臺的專業化和社會化運營機制。
最后要充分利用互聯網開放包容優勢,提升工業科普的親和力和精準推送力。開放包容是“互聯網+”的特質,“互聯網+”時代工業科普惠民利民任務艱巨,此時工業科普更加需要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實現轉型升級。一方面要搶抓“互聯網+”與各產業領域融合發展的機遇,引導和鼓勵各類科普創作主體綜合運用多種信息化、智能化傳播渠道,促進工業科普從可讀到可視、從靜態到動態、從一維到多維、從一屏到多屏、從模糊傳播到精準推送、從平面媒體到全媒體的融合轉變,增強“互聯網+”時代工業科普的吸引力和黏著力。另一方面要積極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持續開展熱點、焦點工業科普信息采集、數據分析和需求監測,在公眾關注的熱點、焦點領域持續、有效、精準地開展個性化科普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