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和長春東離合器股份有限公司考察調研,反復強調國有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對國有企業要有制度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鐵是我國裝備制造的一張亮麗名片,成為我國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搶手貨”,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帶動整個裝備制造業形成“比學趕幫超”的局面。
當前,主要國家都在努力謀劃提高裝備制造的創新競爭力,搶占科技制高點的競爭日趨激烈。在“轉方式、調結構”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重提“比學趕幫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比學趕幫超”起源于新中國成立初期,新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能夠較快地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靠的就是獨立自主的“制度自信”和“比學趕幫超”的實干精神。
工業戰線的“中國夢”就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中國在全球經濟科技發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要加快發展成為現代裝備制造大國和強國,奮力搶占科技制高點、掌控產業主導權,必須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形成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經濟發展體制機制,激發企業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使創新成為企業的動力之源,質量成為企業的立身之本,管理成為企業的生存之基,品牌成為企業的生命之魂,引導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始終掌握主動。通過“領先企業”帶動,在整個裝備制造業形成“比學趕幫超”的局面。
“比學趕幫超”的精神實質可以用費孝通先生的“各美其美、成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來概括。“各美其美”是自尊自信的基礎,包括比、學、趕。比,就是目標意識,同標桿比、同自己比、同過去比,總結經驗教訓,發揮自身優勢,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學,就是方向意識,“見賢思齊”,向標桿學、向歷史學,不斷提升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國家要上進、民族要上進,必須大興學習之風。趕,就是效率意識,在既定的時間達到理想的目標水平,“止于至善”,實現“各美其美”的目標。“成人之美、美美與共”是“天下大同”的基礎。幫,就是合作意識,就是要“成人之美”,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共同進步。超,就是榜樣意識,要努力超越標桿、超越自我,以義為利,實現新的跨越,進而達到“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習近平總書記年初為新一輪東北振興提出了做好加減乘除的要求:加法——投資、需求、創新;減法——淘汰落后產能;乘法——創新驅動;除法——市場化程度。7月份他在東北調研座談時提出了著力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著力鼓勵創新創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
創新主體的創造力和積極性是推動創新發展的核心力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主要在于調動了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很大程度上依靠各地方“你追我趕”、競相迸發的內生發展動力和競爭活力。
再過5年,就是2020年,我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在我國經濟發展處于新舊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弘揚“比學趕幫超”精神,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發“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創業創新作為第一驅動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在國際產能合作和創新競爭中,也要積極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摒棄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舊思維,形成“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有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