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杯到汽車,從義肢到器官,3D打印這一帶有強烈神話色彩的“暗黑科技”一次又一次沖擊著人們的認知結構,勾引著人們窺探那并不遙遠的未來。我國對3D打印技術的研究始于1994年,根據沃勒斯年度3D打印技術產業發展報告,2012年國內3D打印設備銷售服務產值大約為10億元,2013年已經突破20億,2014年將達到40億~50億,市場呈現成倍的增長。
在光鮮亮麗的數據背后,國內的3D打印技術仍處于產業化初級階段,與國外工藝技術、研發投入、產業形態差距較大,企業小而散,所成立的產業聯盟盟員企業同質化嚴重,活動形式單一,上下游企業缺乏深層次溝通,3D打印技術與傳統制造業缺乏深度對接,產業聯盟的功能性與實質性匱乏。
3D打印技術改變了現有的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變集中、大規模的生產制造為社會化的分散式制造。然而,由于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的引領,導致3D打印技術未能得到廣泛的普及。目前,國內外的大部分從事3D打印的廠商置市場用戶需求于不顧,仍然沿襲過去傳統工業企業的生產設備、推銷設備的商業模式,由于在商業模式上缺乏創新,從而使得3D打印行業發展緩慢,產值低下。但從數據的增長速度上看,3D打印技術產業發展飛快,由此也可見3D打印市場處于極度不飽和狀態。因此,如何結合3D打印產業自身特點,充分考慮市場和用戶需求,掘取產業利潤,探索出適合于3D打印技術產業發展的成熟商業模式成為推動3D打印技術“峽谷”跨越的關鍵問題。
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就不可能有產業化和市場化。在起點相仿的情況下,歐洲的科技公司往往在發展速度上落后于美國同行,就是因為在商業模式和金融市場上處于劣勢。我國3D打印企業需要準確定位,是承擔多元化解決方案提供商角色還是成為某專業材料提供商、專業平臺商業或者專業終端產品、服務供應商,繼而迅速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有可能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化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我國在未來的發展中要重視3D打印技術的發展,對其帶來的工業變革等做全面的分析。這些也需要結合我國產業發展的具體情況,制定出長期發展的規劃,并成立相應的組織和機構,專門對該項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進行協調和管理,認識到該項技術在未來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對相應的發展措施等提前做好規劃。同時,重視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加大科技和資金上的投入,尤其是充分借助當前國家對新技術發展的政策支持,加強與國際先進技術的交流與合作,吸取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不斷完善自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