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泉市礦區賽魚小學有個科學宮。科學宮里有多個功能演示廳,有地震演示廳,有爬不完的樓梯,還有物體向上滾動的斜屋……科學宮節假日面向社會開放,無論老少長幼都可以到科學宮中一探奧秘。
小小的科學宮只是陽泉市礦區科普工作的一個縮影。翻看礦區科普工作畫冊,一連串榮譽熠熠閃現:礦區被評為國家級科技先進縣區,先后創建市級科普示范街道2個、國家級科普示范社區1個、省級科普示范社區5個、省級科普益民優秀科普示范社區1個、市級科普示范社區8個、區級科普示范社區20個……多塊“招牌”的獲得,無不展示著礦區的科普力量。
與此同時,陽泉市礦區區委、區政府強力實施“四大科普計劃”,大力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具有工礦區特色的科普工作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呈現出高潮迭起、亮點紛呈的良好態勢。
營造氛圍
科普工作制度化
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多年來,陽泉市礦區一直在努力。早在2011年4月,礦區就成功創建成為省級科普示范區。一直以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科協工作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納入了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及精神文明建設規劃,制定了《陽泉市礦區創建全國科普示范區實施方案》及《創建任務分解表》,將科普工作納入黨政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
與此同時,礦區還把創建全國科普示范區和實施《全民科學素質綱要》納入黨政領導機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并納入年度工作目標考核、表彰、獎勵范圍,營造了濃厚的科普氛圍。2014年6月,陽煤集團召開科技大會,對科技進步獎勵項目、科技工作先進單位、科技功臣、科技標兵、科技工作先進個人進行表彰。
加強保障
科普工作規范化
由30名專家組成的科技服務團和760名科普志愿者組成的隊伍是礦區開展科普工作的一道靚麗風景線。他們結合各自實際,開展了安全與突發應急、法律服務、養生保健、醫療衛生、防震減災、抵制邪教等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
投資440萬元、建筑面積3580平方米的礦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從2013年開始施工建造,目前已投入使用。全區5個街道、38個社區都建立了科普圖書室、社區科普大學教學點等相應的科普活動場所,并常年開展科普活動。各街道、社區還設立了科普櫥窗和科普活動室。240處科普畫廊分布在礦區各處,總長度達2000米,電子科普畫廊和電子書刊自動借閱機使科普工作更加便捷化、電子化。
全民動員
科普工作社會化
走進礦區各中小學校,科技創新教育蔚然成風,科普活動覆蓋面超過了90%,在陽泉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屢獲佳績。賽魚小學、紅嶺灣小學榮獲山西省首批“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學校”稱號,13所學校被命名為“陽泉市市級科技示范學校”,礦區青少年活動中心、賽魚小學科學宮、紅嶺灣小學科學館創建為青少年科技創新中心。
礦區科協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創建具有工礦區特色的“科普進社區”品牌科普活動,為提高社區居民科學素質,培養科學、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做出了不懈努力。先后開展了“攜手節能低碳,共建碧水藍天”、“崇尚科學、整治陳規陋俗”、“清理小藥箱暨食品藥品科普宣傳公益活動”、“關注60歲以上老年人衛生健康專題講座”等主題科普活動。
形成機制
科普工作常態化
要想讓更大范圍、更多數量的人群,受惠于科普項目、樹立科學理念、加快科學發展,必須使科普工作常態化。礦區科協大膽創新、立足實際、找準著力點形成長效機制,每年圍繞“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工作主題開展科普周、全國科普日等活動;每月開展“科普進社區”、“科普進校園”活動不少于一次;在街道、社區圍繞居民需求舉辦身邊科學應用展示、科普講座、培訓、科學健身、科普游園等經常性的科普宣傳活動。榮獲“陽泉市2013年全國科普日科普示范社區風采大賽優秀組織獎”,2014年被省科協授予“全國科普日活動先進單位”。
幾年來,不僅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成員單位積極參與科普宣傳,區直機關各部門、各人民團體和企事業單位各方面力量積極結合各自特點開展科普活動,科普活動的覆蓋面達到全區常住人口的70%以上;科普工作與精神文明建設緊密結合,轄區內無影響惡劣的愚昧迷信、偽科學活動,公眾科學素質逐步提高,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社會風尚。
與此同時,陽泉市礦區的科普工作始終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以促進科學技術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技術普及推廣、促進科學技術人才成長提高、促進科學技術與經濟融合為目標,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全民科學素質提高、服務科技工作者隊伍為抓手,大力倡導全民科普、全員教育、全民參與,使礦區科協工作整體呈現“制度化、規范化、社會化、常態化”等特點,更好地服務于“四個全面”戰略的扎實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