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國生于1979年,工程碩士,高級工程師。2003年7月由太原理工大學機械制造機器自動化專業(yè)本科畢業(yè),進入山西平陽重工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工作,在機加車間從事6年工藝設計后調入設計部門。他參加過多型產品的研制生產,完成多項產品的設計開發(fā),十余項產品故障排查,組織多次QC小組活動。他也獲得過中船重工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船重工集團公司QC成果一等獎、山西省QC成果優(yōu)秀獎、西安船舶工業(yè)設備公司QC成果二等獎等,取得過4項國家專利、10項公司技術秘密,獲獎科技報告、發(fā)表論文30余篇,多次獲得公司先進工作者、質量標桿個人、先進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年少家貧立大志
楊榮國出生在大同礦務局的一個普通礦工家庭,父親常年在井下工作,家中大小事情都由母親操持。楊榮國有2個哥哥、1個妹妹,家中經濟一直很拮據,但兄妹四人整天玩在一起,也很開心。
“我父親是黨員,臟活兒、累活兒總是搶著干,40歲出頭已經壓彎了腰,后因得了矽肺病提前退休。母親是個文化人,高中畢業(yè),因為常年要照顧我們兄妹四人和家中的兩位老人,積勞成疾。但是她從不向困難低頭,是一家人的主心骨。”楊榮國回憶說,“我上小學二年級時,父親因工傷胳膊骨折,病休期間,每月只有一點工傷補助,除去給老人固定的贍養(yǎng)費,根本解決不了一大家子的溫飽。原本就精打細算的母親更是恨不得把一分錢掰成兩半兒花。我們上學后,母親白天學理發(fā),晚上給別人洗衣服貼補家用。父親則撿來打包帶,學著編筐子和菜籃子。一家人半年多起早貪黑地勞動,終于熬過了那段日子。”
原本以為老天會眷顧楊榮國一家,沒想到一次意外,奪走了楊榮國妹妹的生命。突如其來的打擊,讓楊榮國母親孱弱的身體再也撐不住了,日漸消瘦的母親開始整夜整夜地失眠,父親舉債帶母親四處尋醫(yī)問藥,一年半后,母親的病終于有了好轉。為了楊榮國兄弟,母親重新站了起來。母親當時說的話,楊榮國至今記憶猶新。“咱們現在家里很困難,有人幫咱們,要記住報答人家;別人不幫咱們,不要怪他們,咱們自己解決!”就是在母親這種“不等、不靠”的教導下,楊榮國一家人再次走出困境,還清了債務。
“其實,我們兄弟三人學習成績都不錯,但因經濟困難,母親安排大哥當了兵、二哥上了技校,到我初中畢業(yè)時,家里經濟條件稍有好轉,母親就決定讓我讀高中、考大學。”楊榮國眼睛有些濕潤地說道。
1999年楊榮國沒有辜負家人的希望,考上了太原理工大學。為了供他上大學,楊榮國的兩個哥哥都兼兩三份工,家人的付出是楊榮國刻苦學習的動力,在大學,楊榮國勤工助學、當家教、獲獎學金,盡量緩減家里的壓力。本科畢業(yè)后,成績優(yōu)秀的他沒有聽老師同學的建議報考研究生,而是直接參加了工作。因為他知道,他在學校多待一天,家人們就多辛苦一天。他要像母親一樣,撐起這個家,與哥哥們一起讓母親的晚年幸福安康。
初入社會著夢想
2003年7月,楊榮國大學畢業(yè),進入山西平陽重工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他主動申請去最繁忙的車間,那是一個專門從事精密機械加工的生產車間。在這里,他感受到了軍工品質,內心頓時有一種莫名的歸屬感。他的心從此與海防事業(yè)拴在了一起。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要想學得好,自然要有一位好師傅。楊榮國的師傅是車間的技術骨干,整天爬高下低,同時處理著多個技術問題。師傅處理所有問題都帶著他,給他講解處理的思路和方法,他很快就適應了新環(huán)境。
車間的生產任務繁重,為了保證生產進度,楊榮國幾乎天天待在生產現場,及時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晚上和節(jié)假日大多在加班,連續(xù)作戰(zhàn)是車間的傳統,有時為了一個生產節(jié)點,中午連班、晚上加班到黎明。看著一件件傾注自己勞動的產品出廠,楊榮國心里滿是欣喜和自豪。
自豪之余,楊榮國越來越覺得現有的知識不夠用,需要“充電”。2007年,他終于等來了一個進修機會——江蘇科技大學在公司招收機械工程專業(yè)的工程碩士。為了得到這個機會,他每晚加完班后回到家還要學習到凌晨,最終以公司第一名、全國前8%的好成績被錄取,并順利取得了工程碩士學位。他的技術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他也成為車間的技術骨干。
2009年,他調入了公司的設計部門。根據自己的加工經驗,他對各項研制、批產產品提出幾百項圖紙改進建議,均落實到圖紙中,從而有效地提高產品工藝性、降低生產成本。
設計部門需要撰寫技術報告、質量總結報告和各種分析報告。這些寫作工作成了他新的挑戰(zhàn)。經過工廠的總工程師和一位副總工程師的多次指導,他的寫作思路變得清晰,條理性增強,掌握了其間的一些要領。近5年,除了日常工作報告外,他還撰寫了30余篇獲獎科技報告及論文,并參與多項報獎材料的撰寫工作。
勇于創(chuàng)新挑重擔
工藝優(yōu)化、技術創(chuàng)新是產品縮短生產周期、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2006年公司多型產品批產,加上科研產品,車間的生產壓力巨大,經常完不成生產進度。楊榮國現場調查了各種加工設備的生產現狀,并進行統計和分析,發(fā)現車間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有設備利用率不均衡、瓶頸設備壓力大的特點。通過分析零件現行工藝的加工特點,找到突破點,采取調整機床、工序分散、工序集中、設計專用的刀夾量具、改造機床、調整切削參數、改進測量方法等多種方法完成了幾十項零件的工藝優(yōu)化,緩減了瓶頸設備的壓力,提高了零件的加工效率,其中18項獲得公司工藝優(yōu)化創(chuàng)新獎。
在生產車間,操作人員師徒之間口口相傳的技術傳承方式普遍存在,基于操作人員理論水平的局限,部分技能的傳承只局限于某種零件上,徒弟如果沒能完全理解和掌握,隨著操作人員的退休、調動,很多加工技能和技巧逐漸衰退、消失。“例如,某定型產品零件閥座的端面噴涂耐磨合金,工藝要求通過研磨保證耐磨合金層平面度0.0008mm,粗糙度Ra0.1,合金層厚度公差只有0.010mm。承擔這道研磨工序的鉗工師傅面臨退休,徒弟操作的合格率不到20%,造成零件大量返工。我連續(xù)半個月觀察這位師傅的操作過程,詳細記錄每一個操作手法和步驟,了解師傅操作時的力度,對各操作加工余量進行量化,查閱鉗工技能等書籍,尋找每步操作的理論依據和要領,編制出該研磨工序的操作規(guī)范,對每個操作步驟的要領進行注明。按照規(guī)范操作,徒弟的加工合格率提升到85%以上。”楊榮國說。該閥座的研磨規(guī)范解決了該工序的技術傳承問題,被公司列為技術秘密進行保護。
埋頭攻關做脊梁
新產品的研發(fā)是一項考驗技術實力和想象力的工作。進入設計部門后,楊榮國先后承擔多項非標設備的設計開發(fā)和改進工作,每次設計和改進都有新的收獲、新的驚喜。每次設計開發(fā),他都收集類似產品信息,了解現有產品的使用情況,在不足之處下功夫、加創(chuàng)新,以提升產品的新穎性和附加值。
快速高同步自潤滑氣缸要求多個氣缸同時快速動作以提供一個較大的推動力。由于氣體的可壓縮性大、負載、摩擦阻力、內外泄漏、制造與安裝精度等諸多因素不同的影響,通常氣缸的同步性較差。因此氣缸的同步性研究是近年來氣缸研究的一大難點。經過調研和分析,楊榮國將影響同步性的各個主要因素進行分解,對各個技術要點分別進行研究。查閱資料、請教專家和教授,反復分析論證,終于在氣缸的密封、潤滑和快速動作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楊榮國設計了多套氣缸結構方案,通過風險分析、經濟評估,選定最終的氣缸設計方案并通過方案評審。從設計、建模、仿真到校核,一次次的反復和修正,經過一個月的連續(xù)奮戰(zhàn),氣缸的設計圖紙終于完成了。就在大家準備慶功時,用戶突然更改了氣缸的一個指標。別看只是一個小指標的改動,整個氣缸的結構卻需要重新調整。用戶的需求就是奮斗目標,楊榮國鼓足士氣、戰(zhàn)勝疲勞,5天的挑燈夜戰(zhàn),全套氣缸圖紙修改完成,并通過了設計評審。對生產的氣缸進行各項試驗,實現了多氣缸高同步快速動作的目標,得到用戶的高度評價。在氣缸設計中產出了1項發(fā)明專利和1項實用新型專利,該氣缸的成功研制也獲得了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
“合作是發(fā)展的主流,沒有好的團隊很難完成大的目標和系統工程,故2012年我們組建了總體攻堅QC小組。這個由各部門骨干組成的精英團隊一成立就迅速開展活動,解決公司的重大質量、技術難題……”楊榮國越說越興奮,那一臉的堅定和驕傲,詮釋的不僅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信仰與責任,還預示著平陽重工輝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