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農民的時間和力氣真的就不那么值錢?”“傳統農業費時又費力,真的沒辦法解決嗎?”長治市長子縣農機具開發協會(以下簡稱“協會”)負責人鮑海宏一次又一次地問自己。正是這一個個疑問,不僅實現了協會的自身價值,還為長子縣的農業科技創新走出了一條新路子,成為以農機研發為帶動,產、研、銷技術培訓一體化的龍頭協會。
農民需要啥 協會研究啥
長治地區春播玉米是第一大農作物,占長治市糧食種植面積的80%。鋤草是糧食增產的一個重要環節,往往既費時又費力。有沒有一種辦法能讓老百姓快速鋤草?協會于2006年研制出專利產品農用人工鋤草裝置(LZG-1型多功能中耕器),主要用于玉米地的中耕鋤草、開溝、培土,不僅在當地百姓中獲得熱捧,幾年來總銷售20多萬臺,產品暢銷河南、陜西、山東各地,得到了廣泛好評,每年可為廣大農戶增收近億元。
“除了除草,播種也是一個不能忽略的環節。”鮑海宏說。傳統的手提式播種器,價格低、操作簡便,被大多數農民所用,但是這種播種器存在著耗工大、效率低等缺點。2010年,協會對市場上銷售的手提式播種器進行了分析研究,并加以改造,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至今累計生產銷售新款播種器7萬多臺,直接為農戶增加收入1000多萬元。
農民關注啥 協會關注啥
玉米是長治地區第一大農作物。除了玉米收成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秸稈問題也備受關注。鮑海宏回憶起秸稈還田技術的推廣時說:“秸稈還田技術主要是機械化秸稈粉碎直接還田技術,它是以機械的方式將田間的農作物秸稈直接粉碎并拋灑于地面,隨即耕翻入土,使之腐爛分解,從而培肥增加土地地力,實現農業增產增收,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目前國家重點推廣實施的農業新技術之一?!?/p>
協會自成立以來,就把秸稈還田技術推廣作為重點,一方面利用各種機會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讓廣大農民充分認識到秸稈還田不僅可以消除環境污染,而且能夠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抗旱保墑,節約種地成本;另一方面,積極組織搞好現場示范,以直觀效益引導和教育農民積極參與。通過與縣農機推廣站聯合組織,現場示范演示秸稈粉碎還田,效率之高、效果之好,受到了農民的稱贊。
啥能幫致富 協會就做啥
有了專利技術、自主知識產權,就等于有了占領市場的主動權。目前,協會擁有新型實用專利6項、發明專利2項、授權專利6項。
此外,協會還專門成立了研發小組,在大力開展專利研發的同時,積極推進企業專利技術的產業化,生產一批、儲備一批、研發一批、轉化一批,真正將知識產權轉化為生產力,最終惠及民生。
世世代代用鋤頭除草、鐵鍬播種的農民使用協會開發推廣的機械,提高了生產效率,減輕了勞動強度,真正體會到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協會成立短短3年就完成了多項技術革新,注冊了“海鷗”“海宏”“精衛鳥”等商標,不斷提高產品質量與產量,長子縣農機具開發協會唱響了一曲曲耕耘之歌,有效地促進了農業科技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