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學網發表的一篇博文提到雙語投稿(即國內個別學者給國外投遞外文稿件的同時,也用中文投給國內刊物)的“合法性”問題時,學界出現了兩種意見:一種認為雙語投稿是變相的一稿多投,屬學術不端行為。另一種則認為,雙語投稿做法雖不太好,但有一定合理性。因為大量高質量論文投遞到了外刊,這對中國人來說,是一種無形的科研成果外流。一時之間,雙方僵持不下。
筆者比較贊同后一種意見。盡管每個中國科技工作者都應努力提高外語能力,以達到能和國際交流暢通無阻的水平,但考慮到中國的現狀,閱讀外文能做到像自己的母語那樣流利順暢,這樣的中國學者并不占絕大多數。因此“出口轉內銷”,確有種種不便。科學雖然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籍,科學研究成果的應用有國界。否則,先進國家的高科技為何對中國禁止出口,甚至連處理環境污染這一有利于保護全球生態的科技成果都要對你“封鎖”?國家每年對科研投入那么大,科學家在科研過程中又耗用了那么多的國內各類資源,最后辛辛苦苦研究出來的一流成果,為了SCI,為了影響因子,竟首先投給了外刊,難以和國內同行交流,這一現狀確實令人心痛。這的確是一種科研成果的流失和虛置。這種現狀的確應該有所改變。
也有人說,第二種意見想法雖好,但實際難以做到。筆者倒是覺得,有志者事竟成。特別是國內科技部、教育部的管理者們,不知是否注意過這類問題,并認真考慮過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案?譬如,可以和國外刊物順利地協商好版權問題。但如果外刊要價過高協商不成怎么辦?既然國內可以出版《參考消息》那樣的引用外媒消息的報刊,應該也可以出版《科技參考文獻》這類刊物。退一步講,如果實在難以辦到,以內部參考資料印行的方式也可。只要不以營利為目的,就不涉版權。竊以為,按學科門類,給每個科研工作者或具有高職的科學家免費每月贈送一本這樣的參考資料,完全可以做到。
至于要求每個向外刊投遞稿件的科技工作者,同時也向國內科技參考資料部門投遞一份中文稿以便印行,這個事情更好解決。現在對科研人員都有各類考核,建議如果單用外文發表,而不向國內有關方面同時提供一份中文論文稿,管理部門在考核中完全可以對這些論文成果不予認定或者不完全認定。總之,事在人為,我們應當大力促進國內科技期刊的發展,推動國內重要科研成果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