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中,戰爭總是伴隨著滾滾硝煙、淋淋鮮血。在這血與火的圖卷中,人們總是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指揮若定的將軍、視死如歸的戰士,贊美那些沖鋒陷陣的鐵血勇士、深入敵后的孤膽英雄。那些在戰地、在后方忙碌的醫療救護人員的身影,也許并不常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然而,正是有了這些在戰場上不畏炮火、把生命重新帶回人間的天使,才有了一支軍隊更高的士氣和戰斗力。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的醫療工作者所展開的巨大規模的戰時救護行動,為抗戰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中國的紅十字會組織成立于20世紀初。民國時期,總會地址位于上海。“七七”事變爆發后不久,戰云即逼近滬上,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聯絡上海市商會、中華醫學會等團體,聯合成立了上海市救護委員會,著名預防醫學家、醫學教育家顏福慶被推舉為主任委員。
顏福慶(1882~1970年),出生于上海江灣一個基督教牧師家庭。他于1903年畢業于圣約翰書院醫學部,1906年赴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深造,1909年回國,任雅禮大學醫學教員,1914年被推選為湘雅醫學校校長,在湘雅創設預防醫學系并親自擔任主任。1915年,以在英美接受醫學教育的中國醫生為主體成立了國人自己的醫學社團——中華醫學會,他又被推舉為首任會長。
1928年,顏福慶就任上海的中央大學醫學院院長,兼任公共衛生科主任,成為滬上著名的醫學界領袖人物。中國紅十字會總醫院成為醫學院的教學醫院。1932年,中央大學醫學院獨立成為上海醫學院。
“一·二八”事變后,淞滬抗戰爆發,醫學院的吳淞校舍被日軍炸毀。顏福慶一邊商借圣約翰大學部分校舍復課,一邊響應宋慶齡、何香凝等人號召,組織救護隊,并建立起“中國紅十字會第一傷兵醫院”,先后救治傷病員252名。此戰過后,顏福慶獲得中國紅十字總會頒發的“一·二八”戰事救護獎章。
“八一三”事變爆發后,顏福慶簽署布告,號召“國難當頭,全校同仁,應共濟時艱,極力維持正常工作”。在顏福慶帶領下,有豐富戰地救護經驗的上海醫學院師生踴躍報名參加醫療救護工作。很快組成了第一救護隊,在無錫郊區設立臨時醫院,收容從上海水路、陸路轉向后方的重傷員,進行清創、包扎、骨折固定等處理后,再向后方轉送。此后,上醫師生又組織起第二救護隊。這兩支救護隊成為紅十字會救護隊中的骨干力量。
作為救護委員會主任,顏福慶殫精竭慮,為救護事業多方奔走。1937年僅8月底的四五天時間里,他先是在報刊上呼吁社會各界踴躍捐助急需物資如汽車、油布、衛生材料、手術用品等,又深懷對日軍暴行的痛恨,向新聞界發表談話,痛斥日軍公然違背《日內瓦公約》、多次轟炸正在從事救護工作的紅十字會人員的滔天罪行。這一年顏福慶已55歲,長期的辛勞使他患上了嚴重的胃病,身體十分消瘦。但他不以為意,繼續抱病為抗戰救護事業奔波。他的家人也和他一起投入到抗戰的滾滾洪流中。他的妻子曹秀英辦了一所孤兒院,收容戰時無家可歸的孤兒;他的長女受訓成為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長子在抗戰爆發時尚在美國留學,顏福慶寫信叫他馬上回國參加抗日戰爭。上海救護委員會的工作,一直堅持到上海陷落,其人員才陸續解散或轉移到后方。1938年,顏福慶短暫出任國民政府衛生署長兩年。此后他一直服務于他所創立的上海醫學院,為之傾注了畢生精力,直至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