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立秋多日了,驕陽依然在天空撒野,白天的氣溫甚至比夏天還高。可是一到夜晚,一絲絲涼風吹來,那清爽就如一首悠揚的小曲,恬靜身心,浸潤萬物。就是在這樣的季節,在這樣的心境下,《科學導報》記者來到位于高平市原村鄉鳳翅山下的上董峰村,漫山遍野的黃芩長勢良好,紫色的花瓣在陽光的照射下煞是美麗,這里便是山西騰達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黃芩種植基地,張永新就是公司的當家人。
從豬倌到種茶人的蛻變
走進上董峰村,來到由張永新與喬紅梅夫妻二人一起創辦的騰達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只見展覽室里,琳瑯滿目的黃芩茶包裝精致、擺放整齊。一時很難讓人想象,在這樣僻遠的小山村,竟然有著悠久的黃芩茶文化。
張永新四十剛出頭,黝黑的面孔上流露著羞澀的笑容,談起種植黃芩茶的淵源,他說自己原來在鳳翅山旁邊的陳山上養豬,一養就是10個年頭。由于豬價受市場因素影響波動較大,一年賺、一年賠,風險很大,所以很早就萌生了轉行的念頭。他每次從陳山下山,一路邊走邊看,發現上董峰村山上長滿了黃芩與連翹,這使他想到了通過種植黃芩與連翹,來發展中藥材種植。
作為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張永新從小便知道上董峰村是當地唯一的野生中藥材生長區,僅中藥材就76種,尤以黃芩、連翹最多。自古上董峰村的村民就有上山采黃芩的習俗,將采來的黃芩葉經過“九蒸九曬”后,在暑伏天泡茶喝,以消毒祛暑。黃芩作為一種傳統中藥材,根可入藥,葉可制茶,具有清熱解毒、降脂、降壓、消食積等藥用功效。再加上上董峰村的地理、氣候、土壤等條件很適合規模種植中藥材,張永新種植黃芩與連翹的決心更加堅定了。
在前期考察的過程中,張永新了解到黃芩的根要當作藥材需三年重新種植一茬,而黃芩葉生長周期較短,一年即可見效,每年都可以采摘葉子來制作茶葉,經濟效益可觀。張永新決定轉變思路,在黃芩葉上做文章,結合傳統的制茶工藝來制作黃芩茶,而種植中藥材成了副業。當他把從山上采來的黃芩茶簡單加工后,發現傳統的加工方式使得黃芩的藥用功效明顯下降、口感苦澀、外形參差不齊,很難拿到市場上去銷售。這讓他與妻子認識到必須學會真正的制茶工藝才能解決這一問題,于是他們開始了漫長的種茶取經路。
數年探索種植終成規模
“張永新是一個敢想敢干的人,從30歲開始創業,經歷過無數次失敗,他從來不怕苦、不怕累,堅信找對出路,一定能闖出一片天。在他心里認準的事情,從來不會輕易放棄?!眴碳t梅這樣告訴記者。十年養豬的日子里,他長期堅守在山上,一步一個腳印,正是靠著誠信經營,才使養豬場的生豬存欄數從10頭發展到了如今的1000頭。對于黃芩的種植,他更是勤奮好學、全身心投入。張永新曾多次到南方考察,深入了解茶文化,學習制茶工藝,最終才開始種植黃芩。
種植黃芩需要一筆不小的資金投入,張永新不顧妻子反對,將養豬掙來的積蓄全部投入到黃芩種植上。2008年,張永新與妻子喬紅梅在上董峰村開發了100畝荒地,開始種植黃芩。種植的第一年,由于缺乏技術、管理不善,大部分黃芩未能成活,讓他們承受了巨大的損失。當找出失敗原因后,張永新決定再籌集一部分資金,重新再來。就這樣,他將豬場經營的收入與從朋友處東拼西湊的錢,又一次全部用于黃芩種植的投資。而這次,他把專家請到了田間地頭?!?012年,我在考察了解后,引進了山西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優質黃芩種苗,同時還邀請專家到田間地頭進行專業的技術指導,徹底解決了黃芩成活率的問題?!睆堄佬抡f。
從養豬到種黃芩,張永新由外行變成了內行。他說,每一點經驗都是自己與妻子摸著石頭過河、慢慢摸索出來的。通過養豬不斷補貼種植黃芩,張永新夫婦種植黃芩的面積不斷擴大。目前,他們已經種植了300余畝黃芩、100余畝連翹,每年五六月份是采茶最忙碌的時節,豐產期每畝地可產400斤濕茶,經過加工后可產100斤干茶,大約每畝可收入7000多元。為了提升黃芩茶的品質,留取黃芩茶香,他在南方引進了先進的制茶設備,隨后又請福建安溪的制茶師傅來到廠房進行手把手的制茶教學。
夏天高溫難耐,廠房因為有烘干、炒茶等設備,氣溫比室外還要高得多。張永新與妻子不懼酷熱,跟著師傅一點一點地學習,如今對于制茶的每道工序都已輕車熟路。張永新還勇于創新,將傳統制茶工藝與現代化制茶工藝結合,經過采茶、鮮葉、殺青、揉捻、炒茶、烘培、提香等多道工序后,制作出了質量、色澤、形狀、口感獨具特色的黃芩茶。他將制茶剩下的枝葉與莖用來養豬,養豬產出的糞便用來當做肥料,形成了“種養結合”的循環生態農業園。
依托文化打響黃芩品牌
擴大了種植規模,產出的黃芩茶如何銷售出去,成了張永新與妻子最棘手的事。為了跑出市場、打通銷路,張永新與妻子到太原、鄭州、北京、杭州等地與經銷商聯系,推廣自己的茶葉。起初,由于南方市場難以接受北方的黃芩茶,因此他倆吃了不少閉門羹。妻子喬紅梅說,當時他們跑市場非常艱難,經常把茶葉免費送給經銷商品嘗,正是憑著不服輸的精神一點點積累經驗,才慢慢打開了銷路。當更多經銷商認識到黃芩茶的藥用功效后,才慢慢開始代銷他們的黃芩茶。
經過三年多的發展,通過參加各類農產品展銷會,他們的黃芩茶在太原、鄭州、北京、杭州等地有了穩定的市場。2014年,他們的黃芩種植基地被評為中國當代綠色生態種植基地,而張永新也獲得了“中國時代誠信風采人物”的殊榮,這些榮譽的獲得正是對他們多年來艱辛創業一份最好的褒獎與見證。
外面的市場打開了,如何讓本地人認識并接受黃芩茶成了張永新接下來要發展的目標。結合上董峰村獨特的自然條件與人文景觀,張永新想通過宣傳萬壽宮仙姑廟來打造鄉村茶文化生態產業園,依托上董峰村悠久的歷史文化與美麗傳說來打響黃芩品牌。
上董峰村的萬壽宮仙姑廟建筑宏偉,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說鳳翅山的黃芩與“圣仙姑”有關,“圣仙姑”用黃芩療民疾,后人為思其恩惠,修建廟宇以祭祀,美麗的傳說故事與黃芩茶文化相得益彰。張永新信心堅定地說道,他正在籌劃舉辦“七莊河”黃芩茶文化節,通過文化來宣傳黃芩茶,用鄉村旅游來帶動產業發展,實現旅游觀光與實體企業的對接,進而將種植基地打造成為集種植、生產、開發、銷售、旅游、休閑于一體的農業科技生態示范園區。相信通過這樣的發展模式,會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走進張永新的茶園,全方位了解高平的黃芩茶文化。
考慮到園區的長遠發展,張永新又租賃了100畝的土地,用于園區住宿、餐飲、休閑等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張永新告訴記者,他計劃通過招商引資加快產業園的發展,盡快將生態園區建成,為市民打造休閑度假的好去處。夢想是美好的,通往夢想的旅途布滿了坎坷與艱辛?;貞浧鹗嗄陙淼膭摌I經歷,妻子喬紅梅感觸更多的是夫妻二人默默的相守與扶持,創業的路上他們敢想敢干,吃了很多苦,最終無數次的失敗經驗換來了今天豐收的碩果。
初秋的夜晚寂靜無聲,高大的樹木投下斑駁的黑影,讓人浮想聯翩。不遠處,張永新家溫暖的燈光一閃一閃,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