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最受歡迎的軍事評論員,也是人們口中的“戰略忽悠局局長”
張召忠家里有兩只鷯哥,電話一響,它們就自顧自“接”起來,很熱鬧地嘰咕一通。但張召忠說:“它們從來不學我說話?!憋@然這兩只鷯哥想象不出男主人說話的影響力——說對了是電視臺的收視率保障,說錯了是互聯網的點擊率保障。
63歲的張召忠退休了。后來者想在軍事評論員這個位置上干出他這樣的影響力,難。首先,他的外形條件過硬,高而帥,1.81米的身高,78公斤的體重,一身便裝站在路邊接記者,仍是小白楊般的軍姿,足以秒殺那些剛躋身副處長、副總經理就體型失控的中年男子。在這個看臉的時代,軍事節目也需要審美愉悅。其次,他的說話方式難以復制,敢言和犀利且不說,關鍵是有趣,他恐怕是唯一一個在大眾媒體上說話有趣的現役軍人。“中國跑上來了,美國也傻了,山大王拿個大棒子,往下砸中國,另外告訴日本往下拽。”這樣的軍事評論語言,獨他一家,別無分號。
形象好,表達能力強,這樣的人擱在哪兒都容易成名,更別說是在軍隊。說張召忠是20年來中國知名度最高的現役軍人之一,絕非夸張。但成名的人擱在哪兒都容易爭議纏身,畢竟樹大了,并非每片葉子都無懈可擊,自然招風。
得名“局座”
細究張召忠身上的爭議,無非圍繞兩類事。其一是他在某些具體預測上失誤,其二是他在戰略上始終唱衰美國。
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中央電視臺第一次直播戰爭,第一次請軍事人員對正在發生的戰爭進行實時評論。這個軍事人員就是張召忠,他暴得大名,家喻戶曉。他的搭檔、央視主持人魯健形容他的評論風格是“氣場強大,舍我其誰”。
如今再回看當年的直播視頻,平心而論,魯健并非謬贊,絕大多數時間里,張召忠都點評到位。關鍵的錯處是,在美軍派遣地面部隊前夕,張召忠預測美軍會陷入巴格達城市保衛戰,薩達姆手上的共和國衛隊、沙漠風暴中的坦克戰、殺傷性武器等會讓美國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海洋”。沒過幾天,薩達姆政權潰逃,連像樣的抵抗都沒有。面對直播畫面,張召忠和億萬觀眾驚呆了:“薩達姆前兩天還出來轉悠,怎么就頃刻瓦解了?我們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作為軍人,我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為什么不炸橋不埋地雷?。渴遣皇桥吕郯。客趦涉@土很累呀。巴格達人呢,有時候就是會怕累,你不要以為我在開玩笑。”
此言一出,網上非議洶洶,嘲笑四起。
沒多久,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宣布“伊拉克戰爭的主要作戰行動已結束”,央視這場空前的戰爭直播也將結束。張召忠偏偏非??隙ǖ卦谥辈ブ姓f:“戰爭沒有結束,一場新的戰爭正在開始,這就是伊拉克人民反對美國占領的戰爭,會長期進行下去,也許三年五年,有可能十年八年。”第二天,公眾輿論全在罵他:“你以為伊拉克是越南?。磕鞘歉瓯冢》纯沽α客膬翰匕??”
前一個“爛預測”到了第二年才有新線索。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伊拉克戰爭指揮者湯米·弗蘭克斯退役,出版回憶錄《美國士兵》,首次披露美軍早已將薩達姆共和國衛隊的師長、旅長直至總司令全部策反。張召忠大悟:“這是絕密的情報,只有美國總統、國務卿、參聯會主席等極少數人掌握,誰也預測不出來。我的預測是按照當時我們所擁有的常規情報,包括我曾經在伊拉克工作時所知道的他們請法國、意大利軍事專家修了許多城防工事的情況,得出的正常分析結果?!?/p>
后一個“爛預測”直到2011年才見分曉。美軍全部撤離伊拉克,8年間,美軍傷亡慘重,消耗軍費超過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伊拉克是第二個越戰泥潭”成為美國朝野共識。張召忠說:“作為一個軍事專家,有些話當時說,別人是不理解的,這沒辦法。過了8年再看看,我沒說錯吧?”
當然,在批評者眼里,這不過是張召忠的“找補”。他的批評者有新生代軍迷、年輕精英、都市白領,都是習慣了網絡輿論風暴的人。在他們的視角里,戰爭預測就是比拼即時分析準確與否,事后的情報和長期的趨勢不能算數,他們依然對張召忠加以調笑,叫他“局座”,意思是“戰略忽悠局局長”,說他擅長從戰略上忽悠美國。張召忠知道這個綽號,“我是個懂得幽默的人,并不反感這么叫我?!?/p>
不畏人言
張召忠從沒叫過屈。
這一點,必須承認他做得好。不惱怒,不回嘴,亦不指責,不氣急敗壞,他平心靜氣,目不斜視,行走在各種或善意或惡意的調侃中,姿態始終很好,符合一個軍人的形象。
即使是應我們的要求對質疑進行回應,他也無一字指向批評者,僅僅陳述了自己的性格因素:不畏人言。“我經歷過很多事情,從小就不在乎別人怎么說?!?/p>
這些事情包括,他是農民的兒子,“在河北鹽山老家,日子過得很苦?!薄拔倚r候看著也沒啥突出的,別人提到我連感覺都沒有,好像多這一個小孩子不多,少這一個小孩子不少,都不拿我當回事,我也不拿自己當回事。有人覺得我將來沒什么出息,我感覺到這意思了,但我不多想,就日復一日地過日子。所以不管人們現在怎么罵我,我無所謂,都能高高興興的。網上的所有爭議我都看,都知道,沒什么,誰能一輩子不招人罵???”
年少時,他有一個極不靠譜的愛好:文學。在物質匱乏的上世紀60年代的鄉村,這不是什么前途遠大的愛好?!拔那唷睆堈僦以谝髟娮鳟嫊r,也沒在乎過別人的指指戳戳。中學沒畢業,他就到一家工廠實習了半年,工廠又把他推薦到當地的機電中專讀書,學起了機械電子。他整天面對電子管、電路圖,纏過發電機,裝過收音機,還拆裝過東方紅拖拉機。“多務實的一個學科!一家伙把我所有的‘文青’情緒都弄沒了?!焙锰幨牵@兩年的理工科訓練讓他沉淀下來,“文學養成了我奔放熱情的性格,機械電子養成了我不浮夸的行事方式?!?/p>
鄉村少年的不畏人言、奔放熱情,到了日后的電視媒介上,就是一種極受歡迎的特質。這些年,人們聚焦于對“局座”的調侃,忽視了硬幣的另一面——他的節目收視率很高,在有多位嘉賓的情況下,他說話的環節收視率也明顯增高。是誰在支撐他的收視率呢?答案之一是普通老百姓。曾有觀眾寫信給央視《防務新觀察》節目組:“以后能不能讓張教授多說一點,其他同場的嘉賓少說點?”有一次張召忠去甘肅酒泉講課,一名工作人員坐出租車去現場,隨口跟的哥說“快點,我要趕去張召忠教授那兒”,的哥立刻請求工作人員把自己捎進會場,一上午不跑活了,聽課去。另一次張召忠在北京的軍事博物館錄制節目,幾名老太太看見了,不管不顧,一定要把張教授拉出鏡頭合張影。他們喜歡他,因為他講的軍事聽得懂。
答案之二是老一代軍迷。上世紀80年代,張召忠在《艦船知識》《兵器知識》等公開發行的軍事刊物上發表了不少文章,包括主張立即建設中國自己的航母力量,還翻譯了美國軍事作家湯姆·克蘭西的小說《追蹤紅十月號潛艇》,開當時風氣之先河。他在那時就有了第一批“老粉絲”。老一代軍迷至今還認為,“張召忠是軍方專業人士面向大眾推進軍事科普第一人”。他們喜歡他,因為他是相伴最早、最久的軍事專家。
軍旅變遷
張召忠的軍旅生涯長達45年。他把這45年分為3個時段,“每一個階段,我都切身體會到軍隊的變革。”
“從1970年到1980年,是我在軍隊的第一個十年,這十年的背景就是戰爭。”在舉國認為隨時有戰爭威脅的年代里,新兵張召忠作為一名中專生,實屬高學歷人才,直接就被分到山東文登的導彈部隊。他的優勢也體現了出來,有了機電中專打下的理工科基礎,教導隊講的導彈知識他一聽就明白。
“當時軍隊時刻準備打仗,經費充裕。我所在的部隊一年365天都處于戰備狀態。一個班十幾個人,人手一條槍,隨時放在槍架上,子彈袋就掛在旁邊。每天都有緊急集合,所有的訓練、演習都是實彈的。這和后來20多年里的軍隊有很大不同?!?/p>
在導彈部隊待了4年,張召忠被推薦上大學。起初聽到的消息是去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學習核潛艇技術,他很高興;最后給的通知卻是去北京大學學習阿拉伯語,“聽說是北大招生的人看我長得還算周正,是個當外交官的材料。”
阿拉伯語直接把他帶到了真正的戰場——1979年,他被派往伊拉克擔任翻譯,次年兩伊戰爭爆發,這對他的刺激極大。“伊拉克石油資源豐富,國民當時的生活非常優越。我的一個伊拉克朋友,開戰前去法國度蜜月,沒過幾天就回來了,‘我在法國看到和伊朗開戰的消息,回來參軍?!艺f:‘你度完蜜月回來也不遲啊?!麚u頭:‘那可不行!’我第一次覺得,身為一個軍人卻只能和語言打交道,實在太遺憾了。”
更強烈的沖擊來自戰爭本身。兩伊戰爭中,雙方使用了大量先進武器,張召忠對這些武器卻一無所知:“公路上每天都有坦克、裝甲車開往前線,我站在路邊,這些武器的型號、性能居然一個也說不上來。伊朗飛機時不時來空襲,當地人問我扔下來的都是什么炸彈,為什么威力這么大。我一個導彈兵出身的人,還是一句也說不上來!當時我感覺,強軍還得靠科技。1980年回國后,我立刻回山東文登原部隊?!?/p>
“從1980年到2000年,這兩個十年,是我在軍隊的第二個階段?!贝藭r,中國已經走上改革開放的新道路,中央軍委確立了“建設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的總目標。增強現代條件下作戰能力,加強海空軍裝備建設,成了軍隊重點關注的領域。張召忠的選擇正好與這一時代命題相向而行——解放軍急需一批武器裝備的研究人才,他被借調到海軍總部的研究部門。
張召忠很快發現,最先進的軍事科技資料都是英語、日語寫的,阿拉伯語里沒有最新軍事知識。他馬上改學英語、日語。在國家對外開放的氣氛下,軍隊的學術氛圍也開始活躍,學術沙龍、研討會很多,漸漸有了一個軍事學術圈子。能直接看外文資料的張召忠在研究中占了很大便宜,發表了大量文章,介紹最新的世界軍事技術,他在軍事學術圈子的名氣大了起來。
“但這一階段,實事求是地說,軍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最主要的是沒能把經濟建設和軍隊建設協調好。當時國家基于國內外形勢,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軍隊要忍耐’。軍隊就過起了苦日子,好多部隊的經費周轉不開,軍人工資長期偏低,連軍裝都不夠穿,我40多歲還和家人擠在十幾平方米的筒子樓里。這一時期‘允許軍隊經商’,成了現在軍內一些腐敗問題的源頭。我們做科研的,只能是安守清貧,埋頭研究?!?/p>
“2000年以后的這些年,軍隊出現了根本變化,停止經商辦企業,軍費開支由國家保障,而且有了很大提高。2000年,我們的軍費也就是100多億美元左右,現在是1300多億美元。而且,軍隊確定了信息化建設的目標。其實,我們的機械化并沒有全部完成,但我們決定讓機械化和信息化同時進行。這些年多虧了這一步棋?!睆堈僦业膫€人命運也再次跟軍隊大勢合拍——他的專業方向是未來學,專門盯著十五、二十年之后的事情,包括未來網絡戰、未來信息戰等等。上世紀70年代,他提出要在南海建立海上浮動基地;2000年,網絡尚未普及時,他出版《網絡戰爭》一書。這些都是他的得意之事?!拔业牟┦可赐赀@本書跟我說,‘導師,你十幾年前預測的很多東西都實現了啊?!@就是真正的預測,基于系統的學術分析,而不是對碎片化的信息做評論。”在未來學這個專業領域中,張召忠夠自信,他喜歡提到一個著作等身的細節:“我寫了4000多萬字的書,堆在一起比我這個人還高。”
另一個張召忠樂于提及的細節是:“我這45年,從農家子弟到士兵,從士兵到將軍,沒送過一分錢,沒送過一瓶酒一條煙。我完全靠能力走過來的。”
形象縮影
上述3個階段的軍隊變遷,張召忠和他的同齡軍人一道經歷了。但另一件事,張召忠是特有的——1992年,40歲的張召忠首次走上央視,成為最早的現役軍事評論員之一。其23年的軍事評論生涯,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看作中國軍隊塑造現代化形象的一個側影。
用張召忠自己的話說,他第一次上節目完全沒什么創造性可言,只不過是接到一個任務:“你去中央電視臺《軍事天地》欄目講講三十六計。”那時候選一個軍事評論員極其嚴格,中宣部和解放軍總政治部聯合把關,“組織上選我去,一是我總發文章,有點小名氣;二是覺得我形象適合上鏡?!弊隽艘欢螘r間,張召忠就不想干了。每次撰稿人都提前寫好稿子,他只需要把稿子記下來,然后背給觀眾聽?!氨硠e人寫好的東西,你們還要我干嗎?”
但這檔節目讓張召忠漸漸火起來,其他軍事節目的邀約接踵而至,張召忠琢磨講些自己的東西?!拔沂莻€學者,別人說過的觀點,我去電視上重復,這不是丟人現眼嗎?我只說新東西?!?/p>
當時軍事評論員是新事物,他想講可以,但總政治部把關很嚴,上電視節目要一事一報,一次一批。這樣的管理方式持續了10年左右。“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總政治部列了一個單子,單子上的現役軍事學者,可以不經批準就到電視臺做節目。這是個轉折點,以后就寬松多了?!边@一變化,與設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設置軍隊開放日、披露軍事演習信息、邀請外國媒體進軍營等舉措一道,被視作中國軍隊日益開放、透明的標志?!榜R上就建軍88周年了,我們這些人能走上熒屏,和軍隊自信心越來越強有關系。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軍事評論員的經歷也算是解放軍進步的一個縮影。”
張召忠超期服役了3年,如今退役,他不會再出現在突發新聞事件的評論節目中。“我不用再承擔到媒體發聲的任務了。但一些有多年交情的老節目,如果人家不嫌我煩,我會做下去,也就是央視的《海峽兩岸》《防務新觀察》,北京臺的《軍情解碼》,吉林臺的《召忠論劍》。”張召忠數了4個節目,“水上漂著的浮萍我就不談了,我去尋找扎在水下的根。我想好了,以后我要講的,定位就是兩句話,一句‘聽爺爺講過去的故事’,一句‘新聞背后的故事’?!?/p>
沉默了片刻,張召忠精神一振:“來,替我拍幾張照片吧!這是我最后一次穿著軍裝、佩戴軍銜拍照了。過去也不知多少媒體拍過我的照片,但我一張都沒拿到。這就算最后的紀念了?!彼酒饋?,鏡頭里又出現了億萬中國人熟悉的面孔和一絲不茍的發型。嘰咕的鷯哥也安靜了,和大家一齊盯著鏡頭里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