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雷娜·弗蘭是法國當代著名的女作家,擅長歷史題材小說,2010年獲得法國文化部獎章。作為世界女性經濟與社會論壇的創立者之一,弗蘭的目光近年來鎖定了法國女權運動的創始人西蒙娜·德·波伏瓦。斯人已去,傳說猶在。她所寫的《戀愛中的波伏瓦》,訴說了波伏瓦的愛情故事。
波伏瓦生于1908年,1986年離世。她所成長的時代,正是西方各類社會運動的高峰期。制度藩籬和道德禁忌不斷被打破,人們希望對生活做出更自由的選擇。正是在此背景下,波伏瓦成為20世紀女性運動的旗手、存在主義的教母。她與法國哲學家薩特結識于1929年,他們的契約伴侶關系,以及他們與其他男男女女的復雜糾葛,早已紛紛擾擾了大半個世紀。除了薩特之外,波伏瓦生命中還有一位重要男性——美國作家納爾遜·艾格林。到底哪個是真愛?薩特,還是艾格林?這真是一個難題。
弗蘭想了一個策略,她把波伏瓦一分為二,讓理性的“海貍”(薩特對波伏瓦的專有昵稱)歸于薩特,而感性的西蒙娜則屬于艾格林?!拔疑砩习l生了什么事——可到底是什么事呢?”小說開篇就預埋了命定的相遇,互不相識的男女因為共有的一些朋友,生活圈快速接近,直到在咖啡館里會晤,艾格林帶著波伏瓦穿梭于芝加哥的小巷、貧民區的低等娛樂場所,波伏瓦恰如其分地展示了她的勇氣和女性魅力,《廊橋遺夢》般的相處時光,《廊橋遺夢》般的分手時刻。一段愛情水到渠成,并順利成章地得以鋪展。
弗蘭以生動的筆觸,還原了一個戀愛中的波伏瓦,讓我們窺見了波伏瓦溫柔細膩的一面。她與艾格林相識時已39歲,那時波伏瓦正在訪問美國,后來波伏瓦返回法國,他們仍保持長達17年之久的聯系,有過幾次見面,主要通過書信的方式傳達思念。這300多封信件后來結集為《越洋情書》。波伏瓦曾承認,艾格林是她唯一的真愛。她甚至將艾格林當年贈予的戒指帶進了她與薩特共同的墳墓。
《戀愛中的波伏瓦》把現實與小說交錯,在史料基礎上有所虛構,畢竟很多細節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但弗蘭通過想象描繪的波伏瓦,符合《越洋情書》里的形象,且喜且憂,熱烈奔放,毫無顧忌地投身于愛欲情焰。
弗蘭所采用的兩分法讓她得以去除繁枝冗節,波伏瓦和艾格林之間的愛情顯得簡單而純粹。
波伏瓦的前輩、不畏世俗的女性主義先鋒、英國作家伍爾夫在《到燈塔去》一書中,將婚姻視為“喪失自我身份的災難”。而波伏瓦與薩特的契約關系,無疑也是帶有這種先鋒性質的社會實驗。薩特曾經提出過結婚的意愿,而波伏瓦卻意志堅定地維護自己的單身身份,波伏瓦離開艾格林也是同樣的理由。“我們共享這絕對的自由”,波伏瓦對薩特所說的這句話,是一種最適合波伏瓦的愛的方式,無論是面對薩特,還是面對艾格林!
波伏瓦和艾格林之間并非僅止于談情說愛,《越洋情書》里還有很多談文學、藝術、哲學、政治、時事的內容,既有對情人的無賴撒嬌、濃情歡愛,也有獨立自由的思想見解。這個內心豐富、頭腦敏銳的女性,充滿了無可抵擋的魅力。如果能多點筆墨談談波伏瓦這一趟美國行,并由此延伸至波伏瓦學術的成就,那么,也許我們就能看到一個更立體的波伏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