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少將和知名電視評論員,這兩重身份如果張召忠只占其一,他的退休就不會引起如此之大的社會關注度。當這兩種身份結合在張召忠身上時,他便成了少有的現象級人物。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張召忠從默默無聞的普通軍人到萬人矚目的軍中“明星”,與中國社會發展的大背景有著密切聯系,是這個時代讓張召忠走向熒屏,走入公眾的視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外界的交往越來越頻繁,中國元素逐漸遍及世界的各個角落,成為一個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所謂大國,一方面是對世界的影響大,另一方面受世界的影響也很大。所以,國人的生活方式日益受到來自外部世界的影響,人們無法也不愿意像過去那樣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中。隨著國人對外面世界的興趣越來越濃厚,原來少人問津的外語專業變得吃香起來,國際政治學、軍事學都成了顯學。人們在茶余飯后,在出租車上,都會津津樂道薩達姆、卡扎菲、奧巴馬、安倍晉三。媒體作為普通人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也需要一些專業人士加盟其中。張召忠就成了最早走上熒屏,也最為成功的電視評論員之一。
天上不會掉餡餅。張召忠之所以能夠成為媒體的寵兒,與其自身的勤奮努力、形象氣質等是分不開的。他有著特殊的軍事和外語背景:來自海軍這樣一個開放性的兵種,曾是北京大學高材生,在國外做過翻譯,還是中國最高軍事學府國防大學的教授……這一切使他有可能成為媒體最為倚重的對象。此外,張召忠也非常努力。如他自己所說:“我也不會玩,像打牌、打麻將、釣魚,我都不會,只能看看書、寫寫文章、做做節目,有時也覺得自己真的挺無聊,但一輩子就這么過來了。”
獨特的評論風格也是張召忠在電視熒屏上站穩腳跟的原因之一。長期的軍旅生活帶給了他良好的氣質,三尺講臺上的功底練就了他敏捷的思維。在遇到棘手問題時,張召忠不像新聞發言人那樣,說永遠不會犯任何錯誤的話,也沒有“恕不奉告”的外交言辭,而是敢于立場鮮明地作出判斷。
然而,張召忠不是未卜先知的算命先生,難免會有預測失準的時候。另外,他的觀點也常被人片面地理解,夸張地放大,引出了不少爭議。有好事的網友整理出有關他的許多段子,并冠之以“戰略忽悠局局長”。不料,生性豁達的張召忠欣然接受了這一“職位”,偶爾還以此自嘲幾句。
在歐美發達國家,作為武裝集團的一員,軍人是沉默的群體,很少出現在電視節目中作評論員。張召忠為代表的軍隊學者有著軍人的身份,使一些西方人士常常把他們的發言當作中國軍方的真實意圖。其實,這中間存在許多誤解。張召忠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指揮軍官和參謀軍官,而是一名軍校教員和研究人員。他們要遵守軍隊的紀律,但是也可以向公眾表達自己的觀點。美國同樣沒有限制軍校的文職教員和國防部文職防務分析員向公眾發言。換言之,美國也有“張召忠”。
張召忠的學者身份決定了其能在熒屏上長期存在,也是中國軍方允許其活躍在電視熒屏上的原因。不過,近年來,電視臺和張召忠似乎都逐步意識到軍人身份與電視評論員的沖突,已經很難見到他穿著軍裝出現在電視節目中。這一細節的變化,也是軍隊和媒體在合作過程中,逐漸發現問題、完善細節的表現。
張召忠在熒屏上的20多年,也是解放軍日漸開放的20多年。有人說張召忠是個“大嘴巴”,整天胡說八道。試想,如果解放軍沒有自信、不夠開放,我們又如何會聽到張召忠們的“信口開河”?
張召忠的退休,僅僅意味著其軍事職業生涯的結束,并不是從此遠離公眾的視線。用他自己的話說,有些節目照做,“和退休前沒什么變化”。其他有著軍人和學者雙重身份的電視評論員們,也不會因為張召忠的退休而淡出人們的視線。因為,公眾需要他們的專業視角,解放軍允許,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他們向公眾表達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