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北京國際電影節,在“評委會主席作品回顧展”“大師回顧”“獲獎作品集萃”“多國風情”等單元之外,還選出了4部奧黛麗·赫本主演的電影,以回顧展的方式放映,這是本屆電影節上,少數以演員為主題的回顧展。一個去世20多年的女演員,在一批大導演如奧遜·威爾斯、基耶斯洛夫斯基、安杰伊·瓦依達、胡金銓、呂克·貝松等的作品包圍下,竟然并不顯得勢單力薄。
她的魅力在哪里?1953年,《生活》雜志評選她為年度風云女性,那期雜志的標題是《誰造就了奧黛麗的驚人魅力》。時間過去了60多年,對她魅力來源的討論,始終沒有停歇,時至今日,她還是人們緬懷、模仿、議論的對象,是許多次“全球最美人物”“最美女演員”評選中的第一名。
她的魅力,源于她的相貌、身材、氣質——她自小學習芭蕾舞,并從有貴族血統的母親那里接受了嚴苛的教養;她有著傳奇情史,結過兩次婚之后與羅伯特·沃德斯共度余生,稱其為靈魂伴侶;她與傳奇設計師紀梵希是畢生摯友,不斷為后者提供創意與靈感。更重要的是,她超越了她的時代,不論從電影形象,還是從個人形象上,她是好萊塢永恒的“時尚女神”。
華裔設計師王薇薇說:“奧黛麗是最早的現代女性之一——受制于文化的影響,要走出個人的風格并不是那么容易。她的穿著顯示出她的想法與心智。為了要這樣做,必須時時游走于危險邊緣。要拒絕好萊塢的種種誘惑需要極大的勇氣,特別是要走出20世紀50年代性感當道的時期。”設計師辛西婭·羅利則認為,瑪麗蓮·夢露和索菲亞·羅蘭,是“男人理想中的美女”,而奧黛麗·赫本更接近“女人心目中理想的美女”。她是第一位“不靠性感取勝的人”。
人們常常拿奧黛麗·赫本和可可·香奈兒進行比較,她們成長的背景多有相似:同樣經歷過戰爭;同樣被父親拋棄;同樣被修女調教過;成年之后,她們同樣不愿任人擺布。她們都是那個時代的先鋒,她們的形象和時代緊密相關,都屬于女性盡最大可能的自定義。
中年以后,奧黛麗·赫本積極投身慈善事業,為聯合國工作,到非洲探訪災民,以至于被媒體稱為“圣奧黛麗”,這都突破了那個時代明星的行事、為人風格,擴展了明星尤其是女明星的形象要素。她晚年的隱居生活,也給那個時代的女性以新的樣板,提供了新的覺悟。
所有這些,是她直到今天也被人銘記和模仿的原因—— 她從蕓蕓眾生中跳脫出來,以強烈而明晰的形象,給出了一個女性生活和精神自塑的樣板,超脫了時代。最重要的是,這個樣板,最大可能地照顧了女性的感受。
在一個再度降臨的性感時代里,在眾多妖嬈、嫵媚女星的圍繞下,我們很愿意想起奧黛麗·赫本,并愿意耐心等待屬于我們的奧黛麗·赫本的出現,那或許意味著,女性對獨立生活的爭取,又獲得了一點新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