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落幕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五大理念均與林業改革發展息息相關,尤其是共享發展。解決林業存在的突出問題,實現共享發展,是新常態下加快我國林業發展的新路徑。
為此,從體制機制上進行創新,特別是深化國有林場改革、國有林區改革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當前,我國森林覆蓋率只有21.63%,居世界139位,人均森林面積居世界148位。全國優等級森林生態系統僅占森林總面積的5.8%,低、差等級的比例則高達43.7%。而日本雖然國土面積不大,但單位面積森林生態服務價值卻是我國的4.68倍,人均享受的森林生態服務價值更達到我國的6.43倍。
可以看到,我國的生態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生態福祉共享水平也很低。我們要嚴守林地和森林、濕地、沙區植被、物種4條生態紅線。要千方百計增加生態資源總量,著力提升共享生態福祉的水平。
有數字顯示,目前我國重點國有林區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只有2.3萬元,相當于當地社會平均水平的51.4%。國有林場在職職工年人均收入僅為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的35.3%。
對此,大力發展家庭林場、股份制林場,讓林農群眾獲得更多的財產性收入和直接經濟收入。還應當加大對貧困地區林業發展的扶持力度,為貧困農民開辟穩定的脫貧致富渠道;加大對國有林場、國有林區的投入力度,在嚴格保護森林的同時,扶持這些單位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為林農群眾和林區職工共享小康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十二五”期間,我國重點支持發展了特色經濟林、木本油料、森林旅游、竹產業、花卉苗木產業、林下經濟、沙產業、國家儲備林、生物質能源、生物制藥等十大綠色富民產業,全國林業總產值由2010年的2.28萬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5.4萬億元,翻了一番多。
因此,應當把發展綠色富民產業作為改善民生,特別是增加農民創業就業機會的戰略途徑來抓,讓林農群眾共享林業產業發展成果。
林業是生態保護和建設的主體。林業部門最大的責任就是要為全社會增加生態福祉、改善民生需求,在生態建設上保障實現生態福祉的全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