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勤奮嚴謹的科學巨匠
周培源是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他的國際聲譽更多地源于他的科學研究。他常對他的女兒們說:“我并不聰明,但十分勤奮。中國有句俗話:‘以勤補拙’。我就是這樣做的。”直到他已進入耄耋之年,在很多人看來早已功成名就,本可頤養天年之時,他還在孜孜不倦地抓緊一切可以利用的零散時間,進行科學研究。平時無論工作多忙,只要一回家,他不是坐在書桌旁打字,就是專心致志地推演公式。在他80~90歲的10年中,他和他的學生、同事共發表24篇科學論文,其中7篇重要論文都是他自己研究撰寫以個人名義發表的,其他論文也大多是在他的主持研究下共同撰寫的。一位科學家在如此高齡獲得如此豐碩的科研成果實屬罕見!
周培源嚴謹治學,還表現在他對科學理論的發展規律有令人信服的精辟見解。他多次在一些學術會議上提出:“一個新理論提出來,第一要看它能不能說明舊理論已說明的物理現象;第二要看它能不能說明舊理論所不能說明的物理現象;第三要看它能否預見到新的尚未被觀測到的物理現象,并為新的實驗所證實。這三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廢。”他還說:“一個好的工作,首先要在物理上站得住腳,又有嚴謹的數學證明才行。光是數學漂亮,沒有物理支持,因而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工作,不能稱之為好的工作。”這些都是他幾十年的治學經驗之談,也是他身體力行的準則。
他的鍥而不舍的精神,最突出地表現在他對湍流的研究。幾十年來,無論工作多忙,也從未間斷過,最終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再就是,在他闊別相對論研究長達40多年之后,通過一次國際會議,他吃驚地發現,40年前他對廣義相對論的疑問,至今似乎并沒有得到解決,從而激發了他重新開展相對論研究的決心,并付諸實施。這年他已77歲高齡。
周培源在學術上的成就,主要集中在物理學基礎理論的兩個重要方面,即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論和流體力學中的湍流理論。在廣義相對論方面,他一直致力于求解引力場方程的確定解,并應用于宇宙論的研究;在湍流理論方面,他最早在國際上提出脈動方程,并建立了普通湍流理論。
如今,周培源的理論體系已相當完整,從各向同性的均勻流到剪切流,從射流到尾渦……都可在一個統一的理論下得到解釋。周培源被世界公認為湍流模式理論的奠基人。
2 桃李天下的教育大師
1929年,在海外留學5年的周培源應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羅家倫之聘,從瑞士回國,擔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年僅27歲。回國后,他先后開設了理論力學、電動力學等理論物理領域的前沿課程,將世界上最前沿的理論和研究帶到了清華。
物理學和數學一樣,容易讓人感到枯燥。但是周培源的課卻講得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他每一次講課都非常認真、起勁,語速很快,卻有深度和邏輯性。他十分注重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思考,鼓勵學生進行討論。他講課和作學術報告,常常是“聽眾太多”、“座無虛席”。
周培源既重視學生的基礎訓練,又主張“教學要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并身體力行”,要求學生“應該接觸實際,學習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鼓勵他們“大膽探索,勇于攻堅,不怕艱險,鍥而不舍,為追求科學真理奮斗終身”。
畢業論文作為學生學業的重頭戲,更是周培源緊抓的一個重點。他嚴格把關,逐段逐句斟酌,反復修改,而且親手推導驗證有關公式,對標點符號、圖注、目錄和頁碼都仔細校核。周培源始終倡導“學生應當超過老師”,這樣綿密而又一絲不茍的工作貫穿了他的一生。
言傳身教是他一生的事業,而為了推動祖國的教育事業,周培源還多次捐贈房產、文物和獎金。1987年,他將祖傳的26間共600多平方米的家鄉住宅捐獻給江蘇省宜興市科協,作為家鄉人民開展科普活動的場所。兩年后,他和夫人王蒂澂把他們數十年省吃儉用搜集收藏的145幅珍貴古書畫捐獻給無錫市博物館。無錫市政府向他們頒發了一筆獎金,他們旋即將這筆獎金的大部分捐贈出來,作為科學基金與獎學金,用于資助鼓勵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讓人人享受科學技術的恩惠”。他認為,“字畫文物與獎金既來自人民,都應該把它們還給人民。”
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學者,在他從事高等教育工作的60多年中,為我國培養了王竹溪、張宗縫、彭桓武、錢三強、何澤慧、王淦昌、李政道、朱光亞等幾代知名的力學家和物理學家,真不愧是“桃李滿園的一代宗師”。
3 熱愛祖國的和平使者
作為一名科學家,周培源一直以他那特有的敏銳眼光、執著的科學態度,推動著中國科學的進步;作為一名教育家,他一直以豁達的胸懷、嚴謹而細致的精神,伴隨著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作為一名愛國者,他又以他的實際行動,實現“科學救國”的理想。
“七七事變”后,周培源受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之托,安排學校南遷,并先后擔任長沙臨時大學和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教授。在昆明,他住的地方離學校有近40里路。他又要上課,又要照顧女兒上學,而代步工具只有一匹馬,到后期更是只有人力腳踏車,但他風雨無阻,從未誤課遲到,在艱苦的環境中還堅持著科學研究。
出于“抗戰必勝,終有一日將驅除仇寇”的信念,一心想以科學救國的周培源,放下了研究了十幾年的相對論,毅然轉向了應用價值較大的湍流理論。多年以后當別人詢問其中緣故時,他說:“當時我認為相對論不能直接為反戰服務。作為一個科學家,大敵當前,必須以科學挽救祖國,所以我選擇了流體力學。”
作為知名理論物理學家,周培源多次去國外進行學術交流,期間多次被高薪聘請,國內外親友也常常勸阻挽留,但他從不為之所動,每次完成任務就及時回國。
解放后,周培源作為科學界的代表,參加了中國人民保衛和平委員會成立大會,并當選為常務理事。不久,他前往華沙出席第二屆世界和平大會,從此開始了爭取世界和平之旅,并為此奔波40余年。周培源曾多次說過:“10億中國人民是世界和平的堅決捍衛者。”“中國人民要以一個積極的姿態去參加國際和平活動,讓世人聽到中國人民的和平聲音。”作為中國人民的和平使者,周培源在爭取裁軍、反對制造原子武器及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方面作出了杰出貢獻。劉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