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鴻1906年出生于浙江省海寧縣。由于家庭貧困,小學沒有畢業的他,早早地就來到了上海一家布店做學徒,完全靠業余時間自學,掌握了不少機器方面的專業技術與知識。后來和朋友開了一家名為“利用”的小機器廠,專門生產各種民用鎖,開始了他工程設計師的生涯。抗戰爆發時,沈鴻的利用五金廠已經發展到30多人的規模,生產范圍也擴大到各種專業機床。
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沈鴻決定將工廠內遷,為抗戰服務。經過重重險阻到達武漢后,卻被告知不能建廠開工,需要繼續內遷至四川。彷徨失望的他,得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陜甘寧邊區急需機器設備和技術人員,便決心投奔延安,支援抗戰。1938年2月,沈鴻帶著7名工人和10部機器經西安輾轉到達延安,成為了抗戰時期唯一一家從上海內遷至延安的民營工廠。
當時的延安,只有一個小兵工廠,設備簡陋,人員技術水平也很低,僅供簡單的槍械修理和彈藥制造。抗戰爆發后,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急需擴大兵工廠的規模。沈鴻等人及攜帶的機器設備一到延安,就被分配到了兵工廠,一個月后廠址遷到安寨縣茶坊村,正式改名為“陜甘寧邊區機器廠”(也即茶坊兵工廠),沈鴻被委任為總工程師。
兵工廠有了機器設備和技術工人,在沈鴻的帶領下,以這10部機器為基礎,制造出了一些適合邊區條件的、易于搬遷的新型母機,陸續又制造出了各種機器。據統計,沈鴻等人設計并制造了供子彈廠、迫擊炮廠、槍廠、火藥廠和前方游動修械廠使用的成套機器設備134種型號、數百臺(套)。在裝備了兵工廠的同時也裝備了一些民用工廠,為根據地新建或擴建的印刷廠、造紙廠和石油廠等13個民用工廠提供了通用和專用設備400多部(件)。
沈鴻和他所在的茶坊兵工廠,總是千方百計為前方部隊著想。1939年,為適應前方部隊游擊戰的需要,沈鴻精心設計了一整套修理槍械用的小機器,包括小型的車床、銑床、刨床、鉆床等設備。由于設備體積小、重量輕,一匹騾子就能馱走,被形象地稱為“馬背工廠”,深受前方部隊歡迎。
由于陜甘寧邊區受幾方封鎖,生鐵原料來源十分緊缺,生產上打打停停不是辦法,沈鴻便向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建議,有可能時自己動手煉鐵。1943年,黨中央要求邊區自己煉鐵,軍工局指派沈鴻和徐馳負責。在一無材料、二無設備的情況下,兩人憑借手頭僅有的英文、德文圖書資料,邊學邊干。沒有耐火磚,就找來陜北的白坩磁土代用;沒有焦炭當燃料,就實驗用木炭燒煉。期間,沈鴻每天幾乎都很少睡覺。經過不斷摸索,最終煉出鐵來,結束了邊區無鐵的歷史。
沈鴻對陜甘寧邊區的工業特別是軍工業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重要的作用。由于他的突出貢獻,沈鴻先后三次被評為陜甘寧邊區“勞動模范”和“特等勞動模范”。1942年毛澤東親筆為他題寫“無限忠誠”四個大字的特等勞動模范獎狀。此外,毛澤東與林伯渠等人還親切地把沈鴻稱為“邊區工業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