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察冀邊區的醫療衛生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在來到根據地的專業醫療人員中,最早和最著名的就是殷希彭教授。
殷希彭(1900~1974),河北省安國縣人。1926年畢業于河北大學醫科,以優異成績留任外科助教,第二年又留學日本,進入慶應大學醫學部攻讀病理學,1931年獲博士學位后回國,受聘為河北醫學院的病理學教授。
“七七事變”后,華北告急,河北醫學院決定南遷,回鄉安置老小的殷希彭困居鄉里。1938年,得知殷希彭情況的冀中軍區衛生部長張珍親自登門拜訪,請他參加抗戰,殷希彭爽快地答應了。沒過幾天,他就自己雇了一輛馬車,來到了軍區機關。他參加八路軍后,在河北醫學院的一些同事和學生如劉璞、陳淇園、張文奇、張祿增等人也紛紛來到冀中軍區。白求恩大夫在1939年來到根據地時提出要好好保護這批寶貴人才,應當給他們開小灶、保證營養。可是經歷了戰爭洗禮的專家們,寧可把營養品、自己乘坐的馬匹讓給傷員,自己仍和戰士們同甘共苦。
在參軍之初,殷希彭就表示自己的長處在于醫學教育,這正好滿足了根據地對醫務技術人才的急迫需求。他首先被任命為冀中軍區衛生部衛生訓練隊教務長,1939年9月又擔任白求恩衛生學校的教務主任。此后他又累任副校長、校長。但不管在哪個崗位上,他一直都兼任著很重的教學任務。雖然殷希彭向來以“教課認真、督導嚴厲”著稱,但他卻總是從學員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方法。考慮到學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他就想方設法用淺顯易懂的方式、用學員熟悉的例子進行講授,因而他的課程深受學生歡迎。
在殷希彭的領導下,白求恩衛生學校先后培養出技術干部1000多人,極盛時期在校學員多達720人,成為戰爭年代邊區最著名的醫科學校之一。除了開設普通的軍醫、調劑、護士等班,白求恩衛生學校還從畢業生中挑選人員組成軍醫高級班,一面加深理論,一面實習臨床,并經常到校外執行醫療任務,如到疫區防治瘧疾、痢疾和傷寒等傳染病,深得群眾好評。
在抗日戰爭中,殷希彭一家付出了難以想象的代價。他的長子于1943年春在戰斗中犧牲,年僅21歲。同年秋天,年僅16歲卻已參加八路軍3年的次子也在反“掃蕩”中犧牲。一年之中連失二子,老教授心中的悲傷無法言喻,但他反而安慰前來慰問他的同志說:“國難之中,兩個兒子為抗日救國犧牲,他們光榮,我也光榮。我只有加倍努力工作,才是對他們的最好紀念。”而直到抗戰臨近結束他才知道,在他參加八路軍之后,為了保護家族,他的妻子帶著幼子離開了家,在最困難的歲月里甚至一度沿街乞討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