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1909~2004),河北定縣人。1927年6月入團,次年轉為中共黨員。張珍于1928年考入燕京大學,后轉入輔仁大學化學系學習。大學畢業后,任輔仁大學化學系助教兼輔仁男、女中學化學教員。
“七七事變”后,張珍接受黨的指示,放棄大學教學工作,回到冀中家鄉,參加了呂正操領導的人民自衛軍(八路軍)。整整8年,張珍在晉察冀邊區參加了抗日戰爭全過程,先后任人民自衛軍二團參謀長、冀中軍區二分區參謀長、冀中軍區衛生部長、晉察冀邊區政府工礦管理局局長、晉察冀軍區工業部副部長等職。
初創時期的晉察冀邊區條件十分艱苦,早期的根據地修械所只能進行一些簡單的修理工作。張珍利用自身的有利條件,動員北平、天津和保定等大城市的愛國青年知識分子來冀中參軍。其中包括汪德熙(1913~2006,清華大學化學系研究生,后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核化學與核化工事業主要奠基人之一)、張方(燕京大學物理系研究生畢業,長期從事軍工科研工作,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機械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人,這些擁有不同學科背景和技術專長的科學家正是進行敵后根據地建設所急需的。
科學家們根據當地手工業比較發達的有利條件,利用搜集到的閻錫山軍隊遺棄的軍火器材,先后制造了多種武器,其中烈性炸藥及雷管的研制成功尤為重要。汪德熙和張方分別擁有化學和物理的學科背景,彼此配合默契,采用植物油和礦物油穩定氯酸鉀的方法,克服了氯酸鉀化學性質活潑難以制作炸藥的困難,找到了制備安全穩定的氯酸鉀混合炸藥方法,并試制成功了電雷管。
1938年9月的一天,情報顯示有一列日軍軍列要經過平漢線保定以南、望都以北的方順橋鐵路,汪德熙親自帶領由工兵組成的爆破小組急行軍在天黑之前趕到了埋伏地點。等到半夜,汪德熙親手引爆了炸彈,炸翻了日軍軍列,隨后爆破小組勝利撤回,圓滿地完成了任務。青年科學家們在邊區的軍工建設中起了很大作用,很多人為了研究工作負傷,甚至犧牲。如張方在試驗制造雷管時被炸掉了三個手指,閻裕昌(清華大學物理系儀器保管員,技藝超群,在他的努力下電雷管的制造得以改進)被日軍殺害。
邊區在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基礎上,建立了統一的軍事工業領導機構——晉察冀軍區工業部,張珍任副部長,主要負責科研技術和生產方面的工作。在科研人員的努力下,1940年突破了硫酸、硝酸和乙醚等一系列化工原料的生產;1941年掌握了硝化棉、單基無煙藥的制造技術;1942年突破了蒸鋅煉銅的技術關,為自制全新子彈打下了物質基礎。根據地開始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武器彈藥生產體系。當時主要的原材料除鋼材需要扒敵人的鐵軌獲得外,都能立足根據地自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