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是人們生活的基礎,保證農業生產是晉察冀邊區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財富,尤其是糧食,是爭取戰爭勝利的主要因素,增加糧食生產,保證自給自足,這是邊區自然科學界的頭等任務”。說出這番話的人,是我國知名農學家、新中國農業科學技術事業的主要開拓者和領導者陳鳳桐。
陳鳳桐(1897~1980),河南內鄉人。1919年考入保定甲種農校,1921年畢業后,在河南開封農場、察哈爾農事試驗場和張家口實業學校等地任技術員、教員。1929年在友人的幫助下考入日本青山農業大學專門部,攻讀農業經濟。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陳鳳桐離開日本回國,轉入北平大學農學院繼續學習。1936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后,日軍緊逼張家口,陳鳳桐組織平津察綏流亡學生,創建了察綏抗日游擊隊,后來與八路軍合編,并率部參加了百團大戰。1941年,在聶榮臻司令員的要求下,陳鳳桐調任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農林牧殖局局長。此后他一直都“在地方上從事農業生產和農業科技的組織領導工作”。
根據黨中央關于大生產運動的號召,陳鳳桐組織科技工作者總結、推廣群眾生產經驗,在邊區的5個分區創建農場、林場,進行農作物的育種和栽培實驗,選育和改進了小麥、水稻、玉米和小米良種,還進行家畜繁育、護林和造林工作,此外還興修水利、研究蓄水灌溉等。他一方面重視技術經驗,另一方面又注重用現代科學加以指導。
陳鳳桐不僅重視科學技術的研究,更為重視科技的推廣。他曾表示“農業推廣在今天不是推廣材料的‘有’、‘無’問題,不是僅僅估計著推廣了什么、有多少的問題,而是努力普及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的問題,是大量地培養技術干部”。他對于提高干部科學素質和發展科技事業之間的關系看得十分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