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導報訊 記者郭峰峰 通訊員武帥 11月3日,記者從山西潞安煤基合成油有限責任公司了解到,山西潞安16萬噸/年煤基合成油示范項目已全面實現達標達效,成為國內唯一一家掌握鈷基、鐵基兩種催化劑進行煤制油的企業,并完成多項技術領先。
山西潞安16萬噸/年煤基合成油示范項目建設規模為16萬噸/年當量油品,主要產品為柴油、石腦油、石蠟,并合理利用合成油裝置富余氫氣、排放的高純度氮氣和二氧化碳氣,同期建設聯產18萬噸/年合成氨、30萬噸/年尿素裝置,CO2減排27萬噸/年。其中,核心技術采用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自主研發的“煤基液體燃料合成漿態床工業化技術”和“鈷基固定床F-T合成技術”,列入“十一五”期間國家“863”和“973”計劃。
示范項目從氣化、凈化、合成、精制到多聯產,通過技術集成創新,形成科技創新成果30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40項,其中“煤基合成油多聯產低碳化技術”和“鈷基合成油固定床技術”兩項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是一個協調創新、集成創新的高端化園區。同時,示范園區主要由低位循環區和高端循環區兩部分組成,包括年產800萬噸煤礦及配套800萬噸模塊選煤廠、裝機容量2×135MW的矸石電廠、年產21萬噸煤基合成油及副產1830化肥項目(18萬噸合成氨和30萬噸尿素),把煤礦、選煤廠、煤矸石電廠、合成油示范廠融為一體,實現資源、能源效益最大化。在進行廢水、廢氣、廢渣綜合利用低位循環的基礎上,實施多聯產、多技術、多循環的高端循環,把廢品變成精品,達到高端化循環,耦合化節能的效果。
據了解,這種以下組高硫煤作原料,既盤活了目前棄采的下組煤資源,又解決了“用一種稀缺資源替代另一種稀缺資源”的問題。將廢棄的資源變成了潔凈高效能源和高端精細化工原料,不僅為規模化開發下組高硫煤、延長礦井服務年限奠定了基礎,而且為降低現代煤化工原料成本探索了新路。同時聚集了全國各個領域的知名院士、專家,培養了一大批工程技術人才,形成了產業技術隊伍,為產業化項目的實施奠定了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