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元素是人體所需的重要元素,被國內外醫藥界和營養學界尊稱為“生命的火種”,享有“長壽元素”、“抗癌之王”、“心臟守護神”、“天然解毒劑”等美譽。近年來,國內各大省、市電視臺及其他主流媒體相繼報道硒與人類壽命之間的微妙關系。有機硒對40余種疾病有顯著緩解效果,包括癌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人們談之色變的疾病,硒元素的健康功效深入人心。因此,硒產業也得到了國家政策的多方支持。
10月18日,山西省硒產業協會成立大會暨首屆硒產業發展報告會在太原召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楊文婕針對“硒與人類健康的關系及其應用”的話題,與大家分享了她多年的研究成果。
“硒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有著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和營養保健作用。”楊文婕說。科學研究表明硒是人體某些酶的重要組成成分,如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等。楊文婕指出:“硒是GSH-PX的必需組成因子,每1mol純酶分子中有約4mol的硒原子,它能清除人體代謝中所產生的活性氧自由基(俗稱‘氧毒素’),避免其對組織細胞的損傷,保護生物膜,維持細胞的正常功能。硒對人體免疫系統也有重要影響,能有效地提高人體的免疫水平,其作用涉及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兩個方面;硒能清除人體內重金屬的積累,具有解除重金屬中毒的能力;硒在保護心血管、維護心肌健康、保護肝臟、抗腫瘤和保護視器官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硒在人體內總量為14mg~20mg,廣泛分布于所有組織和器官,肝、胰、腎、心、脾及指甲的硒含量濃度較高,脂肪組織最低。人體中含硒酶及至少13種含硒蛋白或亞單位,目前已有5種硒蛋白得到較為詳細的研究并證實其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已知的缺硒有關的人類疾病有40多種,包括癌癥、心腦血管疾病、甲狀腺激素失衡、肝病……
楊文婕表示,由于我國帶狀分布的低硒地區生產的糧食含硒量極低,導致人體缺硒。研究中發現,缺硒者心肌中的硒含量極低,致使心臟功能發生障礙。國外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低硒食物喂養的動物心臟抗病能力減弱,容易誘發心肌炎類疾病,且認為,缺硒是冠心病的誘因,食物中含硒越低,癌癥的發生和殘疾率越高。
當前,人類生存環境中的大氣污染、農藥殘留污染、重金屬及化工產品的有毒物質以及射線等,都會造成人體內機體代謝環境紊亂,誘發各種疾病。通過對細胞分子學測定實驗結果表明,硒還具備其他營養元素所不具備的特殊功能,例如它能解除重金屬的致癌與毒害,并直接清除抑制人體有害物質“氧毒素(包括氧自由基在內的一類毒素)”的作用。硒被國內外醫學家推崇為“至今發現的最強烈也最具潛力的抗癌之王”,在美國目前實施的營養劑防癌計劃中,硒被首推為化學元素抗癌主角。
楊文婕呼吁:若人體硒攝入量長期低于每日50微克,容易引起包括癌癥在內的多種疾病。因此每日適量補硒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事關人民健康、提高生命質量的大事!雖然我國新聞媒體對人體缺硒有害健康、補硒有益健康也進行了大量的報道宣傳,但仍沒有引起人們應有的重視。
專家名片
楊文婕:博士后,研究員,硒營養國際專家,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主任。是國內倡導分類探討硒形態健康價值研究和開發的第一人,所倡導硒形態分組分析,及其防控人類腺體乃至癌癥分類研究,已于2006年國際硒研討會上被列入國際硒營養界重點研究領域。曾先后申請獲批十余項國家級和國際科研項目,包括三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項法國Center Region基金、國家歸國人員基金、北京市科委科技合同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中國是缺硒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全世界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屬于缺硒地區。中國是一個缺硒大國,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疾病與環境因素圖集》揭示,從東北三省起斜穿至云貴高原,中國國土面積72%的地區都是低硒地帶,其中30%為嚴重缺硒地區,糧食等天然食物硒含量較低。華北、東北、西北等大中城市都屬于缺硒地區。
“中國22個省市的部分地區,約七億人生活在低硒地區。”楊文婕表示,大部分地區食物中硒含量在0.02mg/kg以下,東南沿海是中國富硒地區,也只有0.10mg/kg,是聯合國衛生組織規定的最低限。“中國人的食物中尚達不到每天每人40微克以上的標準補硒水平,尤其是缺硒地區人群,更難從食物中達到補硒的目的。”楊文婕說。
中國科學家接連對中國1094個縣市(約占全國一半)的土壤樣品中硒含量進行了測定,測定結果顯示,中國是個缺硒的國家。達到國際公布的正常臨界值0.1mg/kg的縣只有1/3,即中國2/3地區屬缺硒地區。其中含量≤0.02mg/kg的占29%,為嚴重缺硒地區。
營養學專家經過反復實驗得出,人體中血硒的含量標準值為0.10mg/kg,低于此值就會發生缺硒癥。而中國有29%的地區人體平均硒含量在0.02mg/kg以下,屬極度缺硒,有43%的地區人體硒含量在0.03mg/kg~0.04mg/kg之間,屬于缺硒。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組織建議膳食硒最大安全攝入量為400微克/天。制定了人體日常膳食中應供給400微克硒的標準,而北京市民人均每日硒攝入量僅為60微克。東北大部分地區人均每日硒攝入量僅有10微克,是心臟病、克山病、大骨節病的高發區。
“中國大部分地區人均每日硒攝入量在50~250微克之間。中國2/3的人口嚴重缺硒,表現在硒攝入量嚴重不足。中國居民普遍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中國糧食主要種植地東北平原、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均為低硒地區,其糧食產量占全國的70%,從而造成全國性缺硒。”楊文婕講到。
飲食中的硒能否滿足人體需要
“預防缺硒,首先要找到缺硒的原因。”楊文婕認為,“缺硒原因主要有生理需要量增加、攝入量不足、飲食不當、吸收不良、藥物因素及疾病因素。缺硒地區居民如果長期從食物中攝入硒劑量不足或生理需要增加(癌癥患者),就應多食些富含有機硒的食物。
“硒在機體組織中的分布隨硒攝入量的不同而異,與硒的化學形式關系不大。一般說來,腎、肝、胰腺、垂體和毛發中的硒濃度較高。肌肉、骨骼和血液中的濃度相對較低,脂肪組織中濃度最低。”楊文婕表示:“性生活過頻的男子,其發硒和血硒含量偏低,因為精液中的硒代氨基酸將硒隨射精而排出體外。當食物供硒不足時,成年男子最易出現硒缺乏癥而導致的各種疾病,所以成年男子每日勿忘補硒。”
“人體新陳代謝所需的硒主要來源于食物中。”楊文婕說,“根據對食物中含硒量的測定數據,食物中含硒量可得出以下排序:動物內臟>海產品>河魚>蛋>肉>蔬菜>水果。含硒量高的動物內臟及禽蛋所含膽固醇也高,人們不宜多食;蝦、蟹等海產品的硒含量高,但利用率低;蔬菜和水果的硒含量低,對人體所需硒攝入量影響不大。”
“而且食物在精制過程中會損失50%~75%的硒。”楊文婕進一步解釋道,“因此,靠天然食物中的硒,一般僅能滿足人體正常新陳代謝需要,保證人們不得缺硒病。而對健康人預防癌癥等疾病、患者需要硒協助戰勝疾病,都必須依賴于‘額外的’強化補硒。”因此楊文婕也建議:追求健康的人們,除應注重在常規飲食中攝入硒元素,還應尋找好的、安全性高的硒制品來補硒。
日常攝入標準是多少
“硒分為無機硒、有機硒兩種類型。無機硒主要是亞硒酸鈉,過量服用會產生不良反應。有機硒是最好的硒源,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通過生物工程技術轉化的有機硒最為安全有效,這種有機硒不與其他藥物產生拮抗作用,利于人體吸收。”楊文婕說,“在這方面,北京大學的‘富硒酵母技術’走在了世界前列。”
中國營養學會1998年10月修訂的“每日膳食營養素供給量”已將硒列為15種每日膳食營養素之一。“藥補不如食補”是中國老百姓的傳統認識。普通面粉、大麥、魚、蝦、海藻、動物肝、動物腎、大蒜、蔥頭、蘆筍、胡蘿卜等都含有硒。需要指出的是,食物中含硒量高,并不等于人對其吸收就高,一般而言,人類對有機硒的利用率較高,可以達到70%以上。因此正確的補硒方式是,多吃強化補充有機硒的食品,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維生素A、C、E的食品促進硒的吸收。
“硒在人體內無法合成,所以要滿足人體對硒的需求,就需要每天補充硒。”楊文婕表示。2014年6月12日,中國營養學會在上海正式發布了2013版《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根據中國居民飲食結構的改變及國內外營養學界最新科研成果,作了膳食營養結構的調整,其中把硒元素的每日最低量攝入從50微克上調到60微克。
科學考察表明,硒可以與某些重金屬元素發生拮抗作用,所以食用富硒食品既可以增強體質、預防疾病,還可以預防人體重金屬元素中毒。“硒與其他礦物元素一樣具有兩重性,即適量有益、超量有害。補硒雖然很有必要,但是不能盲目進補,否則可能會造成副作用。”楊文婕鄭重強調。
及時補硒,預防癌癥,防患于未然。以較小的代價預防疾病是明智的選擇,我們仍需要加強實際行動。最后,楊文婕建議:“追求健康的人們,除需注重常規飲食外,也可以適當服用一些硒維康口嚼片。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硒,比較適合亞洲人的體質,更容易被我們吸收。而美國進口的酵母硒吸收率則相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