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柔區是北京市民族鄉村數量最多的區,有2個整建制少數民族鄉、36個少數民族村,絕大部分地處北部深山區,常住少數民族人口31561人。以“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為主題的中央和北京市民族工作會議,要求“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決不讓一個民族鄉村落伍”。懷柔區緊緊圍繞這一理念,切實把民族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列入全區工作大局進行謀劃和推動,充分挖掘其資源、文化優勢,千方百計促進民族鄉村全面發展。
發揮區縣主體作用夯實民族鄉村經濟發展基礎
強化政策支持。“十二五”以來,懷柔區出臺系列政策性文件,每年設立1000萬元區級專項扶持資金,加大對民族鄉村的扶持力度,取得了明顯成效。比如,喇叭溝門滿族鄉西府營村以專項扶持資金作為啟動資金,以農民入股的形式與和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西府營村和牛養殖合作社,比養殖國產肉牛每年每頭牛可增收約2000元。同時,農民將玉米秸稈賣給公司作為青儲飼料,不僅解決了因燃燒秸稈造成的空氣污染問題,還為當地農戶增加了收入,開辟了村民增收新渠道。
強化社會扶持。懷柔區建立具有區域特色的“N+1”幫扶模式,即由多個企業分組結對共同幫扶1個少數民族村,同時積極開展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對口幫扶行動。2013年北京紅螺食品有限公司為四道穴村提供產業發展扶持資金10萬元,并與喇叭溝門滿族鄉簽訂了太平果包收協議,以高于市場價格收購四道穴村及其周邊村鎮5000畝太平果及其他果蔬,徹底解決了果農的后顧之憂,種植戶戶均單項增收約1200元,真正變“輸血”為“造血”。目前29家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和85家企業針對幫扶村的實際情況,出思路、送資金、幫項目,切實解決了民族村的實際困難。三年來,除政策資金外,各單位累計投入幫扶物資總價值近千萬元。
強化組織保障。發展民族鄉村經濟關鍵在人,懷柔區高度重視基層黨組織建設,大力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干部,吸收了一批敢創新、懂技術、能致富的黨員能人進入民族村黨支部班子,調整配強了少數民族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中榆樹店滿族村黨支部書記彭興利帶領村民推進新農村建設、發展果樹種植和民俗旅游業,帶動村民實現增收致富,2014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075元,比全區平均高出3038元。彭興利也被評為全國誠實守信“身邊好人”和北京市勞模,當地村民親切地稱他為“草帽書記”。
依托資源環境特色釋放民族鄉村經濟發展潛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把生態保護放在重要位置,繼續在民族地區實施重大生態保護工程。”對此,懷柔區堅持發展與保護并舉,在科學保護的前提下,在環境承載力允許的范圍內,努力推動民族鄉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
切實抓好生態環境建設。落實好生態補償機制,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安排生態林管護員上崗,年補助折合資金達219萬元,讓民族鄉村林地變成了“生態銀行”。去年以來,懷柔區爭取投資2.64億元,重點打造滿韻湯河白樺谷溝域帶,使溝域內7個民族村的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各個景觀串連成線,喇碾路被評為“北京市最美鄉村路”,中榆樹店村被評為北京市美麗鄉村、全國文明村。2014年國慶節期間,孫柵子村民俗旅游實現收入200萬元,部分民俗戶收入超過6萬元;全年溝域內實現人均現金收入21076元,同比增長14.3%。
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堅持“部門聯動、政策集成、資金聚焦”機制,將泥石流搬遷、新農村建設等多項惠農政策聚焦少數民族鄉村,累計實施泥石流搬遷和新農村建設17個村、2764戶、6362人。2012年,借助生態搬遷及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相關政策,長哨營滿族鄉西溝村啟動了整建制搬遷,新建民居165戶。在建筑風格上既保留了傳統的滿族民居建筑元素,又滿足了當代村民的生活和生產需要,初步建成了正黃旗滿族特色村寨,為民俗旅游業發展奠定了基礎。重點加快道路基礎設施建設,2014年111國道二期實現竣工通車,打通了制約北部山區發展的交通瓶頸,長哨營滿族鄉和喇叭溝門滿族鄉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十二五”期間,市區兩級累計向民族鄉村投入各類資金13億元,極大提升了民族鄉村基礎設施和環境水平。
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懷柔區打造了喇叭溝門滿族鄉對角溝門,長哨營滿族鄉西溝、二道河、古洞溝等滿族特色村寨,挖掘開發了二八席、火鍋宴、蘑菇宴為主體的滿族特色美食,帶動湯河沿線24個民族村實現產業融合發展。懷柔區大力扶持發展綠色農業,種植金銀花、刺五加等中藥材和特色蔬菜、果品,初步形成了集“休閑旅游、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為一體的產業發展格局。
培育滿族文化品牌激發民族鄉村經濟發展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重視利用獨特地理風貌和文化特點,規劃建設一批具有民族風情的特色村鎮”。發展要有特色,文化不可或缺。懷柔區不斷加大對民族文化、歷史民俗的挖掘、保護和傳承,把引領民族文化繁榮作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推動民族鄉村經濟建設的重要內容。
湯河川地區作為滿族人口的聚集地,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積淀。近年來市區兩級投入150萬元用于10個民族村示范村文化室建設,達到了“基礎設施完備、有隊伍、有活動、有特色”的建設標準。作為湯河川地區已有百年歷史的“二魁摔跤”,既保留了滿族民間文化藝術及民間體育文化的原生形態,又傳承了滿族民間傳統的表演形式,是研究北京地區滿族歷史及其現狀的重要來源。懷柔區高度重視對“二魁摔跤”的保護和傳承,制定保護方案,成立表演隊。經過發掘與繼承,“二魁摔跤”入選了首批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努力弘揚和保護滿族傳統文化。湯河川地區著力打造具有滿族特色的文藝節目,先后排練滿族舞蹈《宮廷舞》、《狩獵舞》、《薩滿舞》,滿語歌曲《扎坤古薩》、《葉琪娜》、《努爾哈赤的駿馬》,滿族體育項目表演《楊木桿舞》等滿族特色節目。喇叭溝門滿族鄉積極爭取資金用于滿族文物陳列館,征集傳統服飾、家常生活用品、體育器材等多個系列民俗文物1000多件,對滿族的起源、滿族的歷史、滿族家庭實物用品、滿族剪紙等進行集中展示。
充分挖掘資源、文化優勢,懷柔區民族鄉村經濟獲得大發展。“十二五”期間,全區民族鄉村實現旅游綜合收入近億元,民族村人均勞動所得年均增幅19.6%,34個民族村人均勞動所得超過全區平均水平。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部分民族村發展基礎尚不穩固,建設任務依然繁重艱巨。為此,懷柔區將不斷完善幫扶舉措,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民族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
(作者:北京市懷柔區區長)
責任編輯:杜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