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群
網絡輿情是指公眾在網絡領域對現實生活和各種事務所持有的情緒、觀點和意見的總和。網絡輿情管理已成為新時期國家治理的要務,網絡問政、官民互動成為時代大勢。如何及時了解把握網絡輿情、有效引導輿論、匯聚民意民智、與網民良性互動,成為各級黨政機關必須面臨的重大現實課題和重要決策依據。
基本經驗
近年來,通州區緊緊圍繞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目標,以網絡宣傳和網絡管理為抓手,積極推進區域網絡空間健康發展,網絡輿情建設管理成績顯著。
網絡輿情管理是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陣地,必須樹立信息源權威。當前,微博、微信、QQ等數字化平臺成為人們的重要互動平臺,宣傳思想文化的載體也從平面變為立體,從靜態變為動態。發揮積極的網絡輿情對于網民的引導作用,可以更好地發揮宣傳工作的導向作用。三年來,通州區政務微博發布信息共計4500余條,擁有近145萬粉絲,其規模和活躍度位居區縣之首,“微政務”集群效應雛形已形成。為進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軟實力,培育和挖掘“通州味道”與“運河文化精髓”,“運河文學網”已于2014年11月3日正式上線運營。主動紓解民生難題與加強服務意識,通州區與區環境辦形成聯動工作機制,整理環境問題信息113條,答復網友96條,解決問題67項,解決率達59.3%,不斷釋放行政善意。
網絡輿情管理是維護區域穩定的重要途徑,必須嚴把信息安全關。在“人人都是通訊社”的時代,創新現代社會治理手段、強化網絡輿情管理顯得愈發重要、愈發艱巨。加強網絡輿情管理,一是要搜集民眾對通州區日常事務、發展建設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有效預防“積沙成塔”式突發事件的發生;二是及時搜集并反饋民眾的思想動態,避免不良言論或謠言的發生和擴散。我們及時監測、追蹤了80多起輿情事件,有效防止了負面信息轉化為重大輿情,并與市網信辦聯合對有害信息進行了及時查刪與控防,確保了重要節點的良好輿論氛圍。
網絡輿情管理是區域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必須抓好用好網評員隊伍。2014年7月9日,通州區網評員隊伍正式創建、網評工作正式啟動。9月24日,召開了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培訓會,邀請市網信辦網評處對全區200余名網評員進行培訓。目前,我們擁有市級網評員52人、區級網評員500人。我區網評員已踴躍在新浪、搜狐、鳳凰等網站論壇發文、發帖300余篇,對京津冀協同發展、非京籍幼升小、醫改成效等時政熱點話題進行了有效引導,充分發揮了互聯網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存在問題及原因
網絡在為公眾表達利益訴求提供平臺、為政府形象傳播帶來契機的同時,也產生了新的難題。近兩年雖然通州區在互聯網管理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但與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發展定位、與打造國際化新城的奮斗目標、與廣大群眾的現實要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
網絡輿論場過熱,輿情事件關注度高,網絡謠言管控難度加大。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傳播的信息量大,面對驟然放大的輿論表達權,公眾容易出現從眾心理,“情緒化問題”和“情緒型言論”較多。近年來隨著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發展,通州區拆遷、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方面輿情頻發,使得建設中的新城一定程度上被公眾非理性地貼上標簽,甚至是冠以污名。此類謠言在社會轉型期極易引發事態升級,成為社會和諧發展的阻力。為駁斥這些謠言和錯誤信息,我們還需繼續摸索應對網絡謠言的有效經驗,將管控前移至預控,力爭將民眾受謠言誤導的影響控制在最低水平。
面對網絡戾氣漫溢的傾向,需要完善的管理工作機制和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當前,網民之間辯論一言不合便濫發人身攻擊的現象頻頻出現。要徹底驅散網絡戾氣,最根本的在于從源頭上妥善處理社會轉型期凸顯的各種深層次矛盾,努力實現社會公平,積極回應社會關切,有效解決社會問題。例如通州區委宣傳部與區環境辦開展工作協作,主動就網友所反映的問題進行協調督辦,一度受到網友的普遍稱贊。但是由于工作機制不夠健全,如何將此類工作更好地開展并堅持下去是我們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對網絡輿論的生態治理缺乏合理干預。政府對網絡輿論的合理干預應該是以約束方式進行的一種管理、監督和限制,干預本身就是政府公共行政的過程。目前,通州區轄區內備案各類網站共計610家,其中較為活躍的、具有交互功能的社區綜合性網站5家,區內較為活躍的QQ群120余個。我們對網絡的合理干預,還僅僅存在于以內容和方式的形式進行指導與合作。要實現全區范圍內的網絡輿論善治,還需要找到互聯網自身的制衡力量,通過柔性管理建立網民的自治自律以及社會力量參與互聯網的治理通道。
輿情應對和輿論引導缺少全方位協同。網絡輿情還未引起足夠重視,雖然我們已經在2013年成立了處級新聞發言人隊伍,并進行了相關專業培訓,但是這支隊伍作用發揮尚不明顯。一些領導干部對網絡輿情還存在一定的畏懼心理,發現情況不能用專業的方法和路徑快速應對,往往貽誤了危機處理的最佳時機,造成輿論態勢的擴大、蔓延。
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
網上輿論工作進入專業化、精細化輿論博弈階段,需大力培育互聯網文化植被。人民網官方數據稱,我們大的網絡輿論環境是好的,微博輿論場上的兩支“國家隊”——“主流微博”和“政務微博”在貼文數量上已取得優勢,下一步仍需提高正面輿論的說服力、感染力。
意見領袖由“網絡大V”向“專業中V”轉變,需注重用專業影響力在多元雜音中凝聚共識。此前互聯網整治時清退的時政類大V,多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信口開河,實屬網絡輿論場的泡沫。而專家型中V貴有專業素養和專業聲譽,既能熱心解讀政策,又能摸準網民的思想情感脈搏,擅長說有營養的話。我們要不分體制內外,鼓勵知識分子和各方面專家在熟悉的領域理性建言,幫助群眾理解政府公共治理的復雜性,同時代表群眾監督政府部門和各級干部積極履責。
“雙微”建設潮涌,要擅長打“游擊戰”,形成輿論對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期新聞宣傳要“陣地戰”和“游擊戰”并舉。有些話說出來,第一人稱不如第三人稱,通稿式新聞和評論不如社交媒體一篇看似不經心的帖子。因此,一方面,我們要改進政務微博互動績效評估指標,重視帖文轉評數、私信收發數,成為有責任、有擔當、有溫度的政務微博;另一方面,要充分調動網評員隊伍,力爭有較大的社會代表性和輿論輻射面。
公眾輿論路徑不斷縮短,需廣結網絡善緣。自媒體的活躍催生了一批活躍網友,他們對地方政府的施政形成輿論監督,但也存在想當然地解讀基層情況的現象。創造條件讓熱心網友多接觸社會、了解基層,幫助他們準確解讀復雜國情,把握主流民意,是改良網絡輿論生態的一項重要工作。
思路與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是我們面臨的“最大變量”。新形勢下,通州區網絡輿情建設管理需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把網絡輿情納入制度框架和法治軌道。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沿用“人治化”的網絡管理模式,造成網絡輿論生態的自我調節能力不足。面對網絡輿論生態均衡化發展的要求,以制度思維和法治的方式不斷夯實網絡輿情引導制度和法治基礎,引導網民自覺主動地把行為納入制度和法律許可的范圍,顯得尤為重要。要進一步落實網絡實名制和問責制,對網絡推手、網絡造謠者尤其是惡意信息的制造者要追究其法律責任,對轄區內的活躍網站要進行重點引導與管控,發現虛假信息或不當言論應強制干預。
要自覺加強輿商建設,提高引導能力。站在網絡信息快車道上,要切實做到真懂新媒體、會用新媒體。所謂“輿商”,是指應對社會輿論的博弈能力,即面對媒體和公眾輿論考問,恰當地發表見解,理順輿論話題,優化公共關系的智慧和能力。在信息和輿論奔流的新媒體時代,輿商已成為領導干部“數字化生存”必備的智慧與能力,要想有效地消解“輿傷”,我們的領導干部就得擁有進退得當的輿論博弈能力,善于轉危為機。
新聞宣傳要擔當起網絡輿情引導的重任。一是要讓主流媒體宣傳起到過濾作用。要結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發展現狀,主動設置一些貼近網民、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的議題,使自媒體網絡輿情真正代表廣大公眾的心聲。二是要讓主流媒體宣傳成為引導輿論的風向標。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信息傳播要有意引導公眾進入正常思維軌道,要講黨性、講政治、講觀點、講時機、講技巧,時刻牢記自己的社會責任和價值取向,不能讓正面的宣傳引導邊緣化。
要塑造公共理性文化,培育網民的公共精神。公共精神是維系并支撐社會健康發展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公民尊重國家法度和政府行政并與政府合作的入世精神,公民自覺關懷與維護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公共環境、公共資源等公共利益的高尚情懷與志愿精神,公民在公共生活中理解、尊重、包容他人并與他人平等相處、合作共事的精神氣度和行為取向,等等。在網絡時代,要實現網絡輿情健康的常態化,就要對公共文化進行理性塑造,要對公眾開展切實的公共理性和公民責任教育。
要加強思想建設,將互聯網變成堅實的治國理政新平臺。宣傳工作的最高境界,是為社會活血化瘀,理順情緒,促進官民之間、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順暢溝通和良性互動。互聯網上充滿了濃郁的家國情懷。只要我們善待、善管和善用它,互聯網就能夠成為黨和政府“治國理政的新平臺”。全區各級領導干部要克服網絡管理的消極防范心態,掌握這一打造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利器,不斷推動宣傳思想工作的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
當前,網絡輿情已實質性地融入到我們的社會政治生活中。作為現實輿情在網絡上的延伸,我們所強調的引導,要與社會轉型力度相匹配,與社會治理體制建設和社會治理結構變革相適應,實現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治理的科學統籌。這也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創新社會治理、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作者:中共通州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責任編輯:梁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