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珍
唯物史觀在馬克思、恩格斯通信中隨處可見。這說明了:第一,唯物史觀的議題非常豐富;第二,唯物史觀具有普適的方法論意義。縱觀馬克思、恩格斯六篇有關唯物史觀和社會主義特質的通信,涉及的議題至少可以概況出以下5個。
第一,如何批判資本主義。面對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蒲魯東表達了憤慨和譴責,但是,他的價值立場是小資產階級的,他的理論出發點是人類普遍理性,即自由、平等和獨立。馬克思有針對性地指出,人們不能自由地選擇生產力,也不能自由地選擇社會形式,資本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形式不是永恒不變的。
第二,如何理解階級和階級斗爭。同樣是小資產階級思想家的海因岑把階級斗爭歸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挑唆。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觀說明階級和階級斗爭是客觀的社會現實,早已經被發現和分析。階級斗爭將導致無產階級專政。無產階級專政的宗旨是促使階級消亡和實現人類解放。這個觀點對于分析當前中國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和諧社會的建構,需要的不是無視社會生活中的物質利益關系的分化甚至對抗,而是要用恰當的手段,調節利益對立,化解矛盾,實現共同分享利益成果。在正視物質利益分化的時候,又要看到物質利益分化的歷史性特征,看到階級和階級斗爭的歷史屬性以及它們必然消亡和消失的未來可能性。
第三,如何理解現代社會分工、社會交換以及與此相關的價值現象。唯物史觀從社會實踐本身出發分析因此而產生的術語概念,以這種思想原則完成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解剖是馬克思的特點。庸俗經濟學家巴師夏的追隨者不能理解。對此,馬克思指出,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分工會永恒存在,但是分工的形式卻會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這些是理解資本主義社會交換以及因此產生的價值概念的理論樞紐。
第四,如何看待以俄國為代表的東方社會的發展問題。近代俄國走著與英、法和德三國不一樣的發展道路。俄國一些民粹主義思想家如米海諾夫斯基困惑于俄國未來的發展問題,他們試圖把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觀基礎上對英、法和德三國發展道路的研究看成是一成不變的公式,套用在對俄國發展未來的思考上。馬克思反對這種套用,強調俄國作為東方社會發展的特殊性。由于這種特殊性,俄國的未來發展就有了多種不同可能性。吸取資本主義的一切優秀成果,跨過資本主義發展的卡夫丁峽谷,是馬克思指出并極為期待的一種可能性。
第五,如何提煉社會主義世紀的精神特點。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舊世界中展望新世界的。由于舊世界充斥著階級和階級斗爭現象,馬克思、恩格斯不僅重視階級斗爭,而且賦予無產階級以崇高的歷史使命。但是,恩格斯卻將社會主義世紀的精神特點概括為“自由人的聯合體”。這無疑說明,實現人類解放是馬克思、恩格斯理論創造的根本訴求。
在片斷的通信中呈現的唯物史觀,有如此豐富的議題,這向當代的人們提示,問題意識是唯物史觀的重要內容。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