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臺灣的大街小巷,無時無刻不感覺到那個穿越時光的老靈魂。因為這份“老”,一切姿態都是放下來的,講究都在自然中;也因為這份“老”,一切人和文都是厚實的,于是我們便可以憑著這份厚實,無限地閱讀它的故事。人文在這里是如此平和而自然地生長著,氤氳在靈秀水汽里,養得這個小島質地溫潤、性格溫柔、脾氣溫和、人情溫暖、人性溫良、舉止溫文。不張揚和平等心成為這方天地最大的魅力。不論百姓,還是名人,都在慢一點再慢一點的節奏中自我沉淀、當下安頓,他們的快樂是不假外求的。從白先勇到林谷芳,從黃永松到舒國治……他們的人文生活就像一個溫軟的舊夢,好好地保存著、發生著、延續著。海峽兩端,同根相生,以人文觀之,或許能更添一分溫暖的相照。
白先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說臺灣的民國遺事,沒有比聽白先勇講更旖旎動人的。采訪照舊是約在先生家附近的布萊梅德國茶館。走進門來,燈光曖昧,侍員不用問就知道先生喝什么茶、坐什么位置,一切都是照舊的。白先生軟軟一笑,好故事就要開場了。
“我寫《孽子》只憑一個信念:文學寫的是人性人情,同性之愛即是人性的一部分?!比ツ晔前紫扔挛ㄒ灰徊块L篇小說《孽子》出版30周年,導演曹瑞原首次將這部同志文學搬上舞臺。而回想31年前,尚未解嚴的保守臺灣突現這樣一部禁忌小說,引起的震動不可謂不巨大。但溫柔如面前這位老人,卻在彼時懷著“文學就是要把人文精神建立起來”的念頭,堅定地站在了風雨巔?!拔页砷L的時節,好似在一片廢墟里,舊的社會價值都崩潰了。后來去了美國,那種對歷史的感受是很強烈的,突然就很彷徨。在那種環境下我們開始自我尋找,開始住‘內’看,總在個人的內心里有一種突破性的東西要出來……所以相較于以前的價值,我們是叛逆的一代?!?/p>
很難相信,“叛逆”二字會被綴在白先勇身上,但他確是溫和地叛逆著。1956年中學畢業后,懷揣一腔興建三峽大壩的熱情,他考取了臺灣成功大學水利工程系,但不到一年就因興趣不合而轉學到臺大改念英國文學。父親白崇禧雖不喜男孩成天吟詩作畫,但也不好太過阻攔。后來白先勇跟同學共創雜志《現代文學》,白將軍甚至還變相地給予經濟支持,沒想到這一支持就支持出了多個臺灣地區當代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又因為祖籍在桂林,所以自家祖上都是伊斯蘭教徒,但出生在如此家庭的白先勇,在香港念初中時進的是天主教學校,到年紀大了,又選擇皈依佛教。“我想父親知道了會失望,但不會干涉,我常說他是‘開明君主制’。”
但說到最大的叛逆還是《孽子》?!芭_灣那時還沒有解嚴,整個戒嚴體制以儒家思想、黨國體制和民族主義來領導社會的文化,使這樣龐大的威權體制動搖,卻是從小小的文學想象開始。《孽子》出現,就代表那個體制出現了縫隙?!卑紫扔碌男拍钍菆远ǖ?,姿態卻很溫和?!叭绻婚_頭就像社會運動或法律,馬上‘對立’就會出來,但文藝的力量是心靈跟心靈的傳播,它重視的是人。”白先勇重視的當然也是人,不論是《孽子》中的李青,還是《冬夜》中的余欽磊、吳柱國,還有金大班、尹雪艷……他這位生在富貴大將軍家的貴公子,始終對不論貧賤高低、圍城內外的“人”充滿了深深的理解與悲憫?!叭松降?。即使是最底層、最沉淪、流落為妓的也是人,也有親情、愛情、家庭、自我的渴求。我是這樣想的?!卑紫壬f話,即使想得再純熟,也只說“我是這樣想的”“或許應該是這樣”。即使在談到小說創作時,他仍如此謙虛,“或許應該這樣寫:寫你心頭最真最痛的那一塊,不要考慮讀者,一旦你想取說他們,你想制造效果,那你的故事就不真了。”而白先勇心頭最真最痛的那一塊,我們盡可以在他的故事里去尋。
他說他的故事可不只是在書本里,還有好多是在眉間心上寫不盡的。譬如冬夜里圍爐烤紅薯,順便聽家里的廚子老央講故事;譬如初三時,從北平走出來的李雅韻導師那口京腔,好美麗。但最難忘的還是家里的明姐。在家中10個兄弟姐妹里明姐是老三,年輕時精神就出了問題,卻最有一顆善良心。“明姐昏迷時,突然不停地叫‘媽媽’,又喃喃呻吟說,‘路太遠了,好冷’。母親在世時對明姐的母愛并不特別多,但在母親過世20多年后,明姐突然叫起她來?;钌屛覀兛粗袷窃诟郎癫返淖詈箨P頭,孩子的本性復蘇,要向母親求救!”白先勇自己敘說起來,比在《第六只手指》中讀到的還要動人,面前的茶冷了,我們卻半晌也說不得話。
正如董橋在《永遠的<臺北人>》里所言,許多人都希望聽他說些民國里驚天動地的秘聞消息。但真正開始直面地說卻是到了寫《父親與民國》時。誰都知道為父作傳是件招人話柄的事。但他醞釀了30年,終于還是寫了出來。他說:“至少,是從寫這本書我更了解了他。”當大官的兒子不知是幸或不幸,尤其是武官。白先勇幼時罹患肺結核,被隔絕在高樓上,一關就是四年多。后來一直嬌弱,母親馬佩璋一手抱了他坐在膝上看唱戲,白崇禧從馬上下來,看到秀美的兒子如此,只默不作聲走開了。“我跟父親的個性很不一樣,雖然我知道他器重我,也對我比較寬容,沒講過重話,可我們并不是那么親密?!?962年,母親去世,下葬之后白先勇按伊斯蘭教儀式走了40天的墳,第41天就飛去美國了。“當時父親年紀漸大,太太又去世,他來送我,一直送,一直送,送到了登機口也不回去?!边@是白先勇最后一次見到父親,4年之后白崇禧過世,哀訊傳來,白先勇的第一反應竟不是悲哀,而是肅然起敬?!爸钡剿ナ溃谖倚闹兴允且粋€英雄多過父親?!笨墒呛髞頌楦赣H作傳,四處搜集資料,一位學生幫他在北京電影資料館里找到一卷關于父親給祖母做90大壽的錄影資料,卻讓他淚如雨下:“這資料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經過那么多歷史風雨,真真是漏網之魚。想1911年,他以敢死隊的身份參加辛亥革命,才剛剛18歲。祖母要攔住他,他把武器交給朋友,自己從另一個關口跑了。那一步踏出去,他的人生從此就踏上了這部民國史?!卑壮珈艽蛘?,蔣介石對他一直又用又疑,退守到臺灣后,只給他些瑣事做。堂堂一級上將,只能對著工會討論如何給學校修泳池,這恐怕也是另一種方式的凌遲。但看到他站在木箱上給小學生訓話時的神情,你仍會以為他正對著百萬雄師揮斥方遒。
但也是因為父親,白先勇在10歲時遭遇了他人生中的宿緣——昆曲。那是抗戰剛勝利,梅蘭芳回上海的第一次公演。“梅先生本來是唱京戲,但因為蓄須明志了8年,嗓子還沒恢復,昆曲音較低,于振飛先生就說服他唱昆曲。在美琪大戲院一連唱了4天《牡丹亭》。黃牛票賣到一根金條一張!”他原本只是跟母親去看梅蘭芳的熱鬧,沒想這《游園驚夢》一聽就入了魔?!盎仡^想來,許多東西都是因緣,就像佛家說的‘一旦起心動念,也就有了因果?!松锌磥聿蛔爿p重的事,可能影響一生的軌跡。”1983年,他第一次在臺北當制作人,弄了兩折《牡丹亭》。后來又排《游園驚夢》,遭禁止,說他是“影射高層”。票都已經賣光了,就是不準演,“我只好一路往上去求訪,往上找,最后是見了王升,直接拿劇本給他,請教這個劇本有什么問題,后來才通過。”白先勇生性靦腆,說話總是慢慢地溫柔,但逼不得已從幕后走到臺前,向全世界呼號,都是為了這份對昆曲的癡愛。北大樓宇烈說昆曲這樣的珍寶是不需要觀眾的,應該讓它進博物館;白先勇卻說我一生要給昆曲當義工,讓它活下去。林谷芳聽如此說,也笑道:“兩個人意見兩端,都是因為太愛它了啊?!?/p>
為了讓昆曲有更多觀眾,能傳承,白先勇從1990年就開始在大學生中找希望,而現在好多人平生第一次看昆曲,就是看的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他說昆曲在臺灣有一流的觀眾,在大陸有一流的演員。所以選出來的兩個年輕演員都拜了蘇州著名的昆曲名家張繼青、汪世瑜為師,手把手地教、手把手地學。白先勇堅持兩名學生要向老師行古代正式的叩拜大禮,“有了這樣正式的拜師,學生會覺得真的把自己交給老師了,老師會覺得學生真的是入了我的門了,這樣才會傾囊相授,學生以后也代表著老師的藝術傳承。”也是為了“從張惠妹、周杰倫那里‘搶’回觀眾”,白先勇和整個舞美團體一直在找著古今中西結合的設計方案。“要在保護傳統的基礎上創新,不能傷及筋骨,怎樣在那已到極致的根本美學上加東西,那是太大的挑戰了。我認為要做單純的嚴肅的東西不難,做單純的通俗的東西也不難,難的是雅俗共賞。”盡管這份雅俗共賞被樓宇烈評作“把《牡丹亭》排成了大眾電影”,但章詒和還是看到他的不容易:“拉隊伍、找投資、組團隊,事無巨細,這么長時間,他真是付出得太多了!”昆曲真的可以在現世更好地傳承下去嗎?我如是問。他靜了一分鐘,然后說,“我是這樣想:自古有些事,我們都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蹦抗馔褶D,在座的人突然都有些感動,他說的是他,我們也仿佛看到他父親——為四平之戰未克全功而抱憾終身,為身為虔誠教徒而從未往麥加朝圣而懺悔,為送愛子赴美而直直站在登機口不走的留戀……但在白先勇心中,他仍是18歲后院一逃就踏上了整部民國史的白崇禧。“父親留下的東西我就要了那幾幅老字畫,掛在樓上的家里,家雖簡素,心里卻像有舊友相伴,總是踏實的?!币簧氜D,他很難說哪里是故土哪里是客居,但在臺灣居住的11年貫穿了他的青少年時期,也難得一家人能共享天倫,因而顯得尤為珍貴。也正因有了這些舊物舊情,臺灣倒確是他的家了。
湯顯祖說《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住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倍鴱摹杜_北人》到《紐約客》,白先勇和他的故事一直在這生生死死、一往情深中動人著,還將永遠地動人下去。
春余園子:相看兩不厭,唯有林與園
在臺灣,舒國冶向我們推薦:春余園子一定要去,食物精到,園林更是綜合享受;在北京,李曙韻向我們推薦:春余園子一定要去,食物已經好到不能再好,可那園子卻是更好……于是,即使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對臺北人來說已算“遠行”,我們還是抵不過好奇心,來探訪這處鮮見于報道,卻多薦于人心的半開放式園林。
主人唐白余正是臺北市內著名的江浙菜餐廳“豐華小館”的老當家,如今將生意交與兒子,自己和太太隱到這郊外地界,圓了自己大半生的園林夢。“在臺北市內的家是一幢老房子,不過180平方米有余,談園林是奢侈。可是心里又愛,只能把頂層收拾出來,做成小花園。”雖說大隱于市,小隱于野,但奔波大半生,如今有了這個園子,卻是償了唐先生的夙愿。
“我祖籍在江蘇,2歲時跟著祖父來到臺北。那時候家里條件不好,我只能跟著祖父睡,他一手將我帶大,感情很深。所以‘春余園子’這個名字很多人問我有什么詩意典故可解?我說其實‘春’是我祖父的字,‘余’是我自己的名。”雖然來臺后物質貧乏,但生活的態度還在,譬如喝茶,譬如整潔,譬如山水園林的歸隱夢。所以唐白余說這個園子根本就是自己一貫人生走到這個時間點而自然生成的東西,是生活本身的延續,而非著力刻意為之?!拔也]有思考說要把這個空間擺成什么樣子,我不要‘擺’,好像要擺個譜給人家看,我從來沒有這樣的想法?!?/p>
從28歲到四十幾歲,唐白余一直過著普通的生活,做忙碌的建材工作,后來又被朋友拉來開餐飲,“豐華小館因為用心誠懇,16年間也積累了許多顧客,后來頻頻處于爆滿狀態?!边@種爆滿竟讓他有點害怕,太滿的東西一長久內心容易不安,于是由顯人隱,蓋了這個園子。“我太太是本省人,我們結婚時我就跟她說,想到山上住。那時她覺得我像發夢一樣,因為根本沒那個能力。但我心里一直都有這一塊?,F在有了點年紀才來完成這個夢,其實也是一種機緣?!?/p>
當年在建筑公司上班,工廠就在附近,孩子也在這里出生,后來為了孩子上學,才搬回市內。再后來要找地蓋園子,全臺北周遭的郊區都看過了,竟然還是屬意這里?!拔覀兩w這園子,一切都是順著它做?!碧葡壬叵氘敵蹩吹竭@塊地時,枯掉的牧草比人還高,人也進不去,只能找工班來慢慢整理?!敖裉焱诔鲆粔K石頭,我就留著;明天又挖出一塊石頭,我又留著。到現在你看這園子里的山石,其實都是這土地本身蘊含的?!彼φf別人都問他買這些漂亮的石頭要花幾百萬其實連一毛錢也沒有用。園子里那條溪水也是自己流出來的,讓原本并不知這地下有水系經過的他們著實驚喜。而園子里的樹木也不用名貴品種,偏選本地的原生木,“別人問我這里為什么不種這種花、沒有那種花?我說我覺得不需要啊。我的園子只要自自然然、素素凈凈的就好。我要大家從一進門的彎彎曲曲的小路開始就能放下自己,而不是走路都要小心謹慎,生怕碰壞了什么的那種樣子?!彼f自己就是想把中國人那種大氣的、松松的東西做出來,這里面沒有過分努力的掙扎和刻意。
“如果說春余園子有什么講究,我想我唯一講究的就是‘放掉’。因為放掉,才會松,而‘松’這個字根本就是中國園林的題眼?!卑肷疾ǎ缦葹楹⒆訛樯?,后來為顧客為口碑,現在的唐白余更體會得到“松”的珍貴?!安徽撌强腿藖?,還是我自己住,我都希望這個園子給人的感覺是松的,松其實也是一種大氣概。像你進園子,就好像外套也可以脫了,什么都可以放下了。我講求的就是東西都可以回到原位,只要大線條做對了,之后的一切都是那個本質:木頭就是木頭,石頭就是石頭。我蓋的雖然是新園子,但還是希望這個新東西的線條大框架能有中國人自己的味道和歷史密碼在里面。”因為希望它是能與歷史連接的,自然也就想到了園子的永續問題。像豐華小館雖也很用心,但每三五年總會經歷一次重裝,“而春余園子,我希望它是10年、20年,因為時光而不斷往上加分的。”
如今唐白余跟太太半住半開放著這個蘊含了人生夢想的園子,隱要隱到什么程度,都是他們心中的分寸。臺北四季,看花開花落,閑云走了又來,他這個自2歲一別,就再未回過故鄉的外省人難免感慨:“大陸某些部分的大氣,臺灣怎么也追不來,但因為大陸之大,有時又難免流于粗放。臺灣雖小,卻山川靈秀,住得安適。因為水汽夠,所以很滋潤,又因為這滋潤,人與人之間相處比較自在,有人的溫暖在里頭?!彼稳葸@個過程就像榨花生油,要積累得夠多夠厚了,才榨得出那豐潤的油來。“我們談的人文、文創,就是這樣才能出來的?!比莶枵煤韧?,清香滿室,他卻說這清香還需要時間才能變得潤。也像這園子,經過了時間,才真正能走到“相看兩不厭”的那一天。
黃永松:大漢天聲
夏末、晨間、低氣壓。我們走進“漢聲”,兩隊編輯人馬都開赴黃河、長江,從尾巴開始,把兩河文化往上梳理到源頭。“漢聲”對中華傳統民間文化的搶救性整理從來都是急迫的,但當剛練完太極回來的黃永松不疾不徐地點頭、落座、烹茶,我們卻感受到那份從容。
如今的“漢聲”絕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塊金字招牌,從臺灣地區到大陸,40余年篳路藍縷,走到今天,對于“人文”二字的理解是再具體不過的。1988年,臺灣老兵首次得以回鄉探親,黃永松陪岳父第一次踏上了大陸的土地。之后他又跟父親回到廣東梅縣的老家,“我們黃姓江夏堂,兩百多個祖宗牌位都在,祖墳也在,清清楚楚,這就是母體??!”他將熱水注入小壺,阿里山烏龍的香氣恰好氤氳出一種圓融的氛圍?!熬湍且淮?,我決定“漢聲”要過來大陸?!蹦菚r候,生活雖已開始改變,但文化的基體還很好。他去南方采訪,農村都很純樸,隨便走進一家去,主人就張羅著泡茶……“那時候覺得茶真好喝啊,用當地水泡當地茶,也因為真的很累了。你說人文生活是什么?它就是人的生活,生活就是油鹽柴米醬醋茶的。”很多人也問過他為何不研究鈞瓷、汝窯、宋明繪畫,偏偏選了下里巴人的民間文化?“我說除了因為那已經有故宮專家去做了之外,還因為在大文化里頭,人文和文人是不分的。文人不過是書讀得多一點,但一種文化,不能只有塔尖,沒有基座。”
來往兩岸二十幾年,如今“漢聲”三分之二的工作重心都在大陸,他自己的生活則三分之二留在臺灣,黃永松對兩岸的狀態當然有發言權。他坦言現在大陸人們的生活速度很快,大家的生活都富了,開始學茶、學香、學花、抄經、拜上師……“結果大多只取了個皮毛,人又被推到很商業的一面去了。我覺得現在大家關鍵是要‘轉身’,要從大的歷史和文化上去看看我們祖先是怎么生活的。我們近代的日子過得太痛苦了——西方列強侵略,甲午戰爭搞得真丟人,然后開始抗日,后來又內戰……國民黨當時到臺灣去也非常辛苦,而大陸同樣也遭受了很多創痛。我們努力地建設,靠著做別人不做的東西,很辛苦地在物質上崛起了,但那個文化的斷層會起來得很慢,那種滋潤和品位還沒有跟上,可這時全球化又來了,信息很多,西方的樣子你全都看得見,而且我們又掙了錢,就沒有安全感,覺得時間不夠,要把西方的東西趕快搬過來……我們沒有機會來喘氣、愈合、反思,所以我們現在所處的情況,更需要知道自己的過去?!?/p>
剛來大陸時,正值改革開放,社會形態和人們的生活都在發生巨變,很多傳統的東西生生在眼前迅速消失,所以他立即調整“漢聲”的工作方式,讓它從靜態整理變成搶救性整理,“那可真是跟老天搶時間??!”想起那些收不到徒弟的老師傅,想起那些被古董商一扇扇挖掉的木窗格,想起那些被毀滅性“修復”的古寺壁畫,他默默地飲盡了杯中茶?!八援敃r我定下了漢聲搶救對象的4個條件:一是只做老的;二是只做中國的;三是只做民間的;四是只做活態的。這樣一來,我們每做一個都非常細,不是趕懷舊仿古的時髦,而是在‘救命’!”做傳統木工的報道,師傅的每個動作都要記錄,每件工具都有記載,尺寸全要測量;做無錫泥娃娃,他們做了8年;做北京曹雪芹風箏,他們做了9年;2014年做江蘇泰州的芋頭,也是從播種開始一直到收獲,要跟滿一年……“這個事,要做就要把它做對,這是我們民族付出的代價,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是要負責任的!”
這種斷裂帶來的痛苦,臺灣在30多年前也同樣經歷過。那時“漢聲”剛起步就碰上臺灣經濟起飛。這讓黃永松很高興,因為依西方經驗,經濟起飛的同時,傳統文化會做得更好。結果臺灣卻適得其反,商人政府都急著建設開發,非常短視,這讓他很沮喪?!按蠹叶枷癖┌l戶一樣,一點氣質都沒有,更別說人文了。那時一個朋友就告訴我,你要從孩子做起,把孩子教育起來就是一個團隊!”于是,這才有了后來漢聲出版的《中國童話》。“921地震時,漢聲團隊到南投去救災。把老鄉們的客廳一清開,看到幾乎家家書架上都有一套我們的《中國童話》,那個時刻雖為地震哀痛,但也莫大安慰?!?/p>
可能這也是他對90后、00后有信心的原因?!拔矣X得這樣的日子來了:傳媒慢慢開放,社會的亂相他們都知道,因為知道就有選擇?!倍F在“漢聲”就是讓新一代在知道了自己要過什么樣的日子后,給他們一種可供參考和選擇的祖先的經驗?!耙囵B他們對文明的反思,一反思,過去的經驗有很多可以用,我們要在他們疑惑彷徨時,遭遇痛苦時、孤立無援時,告訴他們——你有長輩,別慌!”
采訪后一周,黃永松回臺北去給孫女過生日。這個小姑娘曾教給爺爺一個流行詞——小確幸?!叭巳俗非笞约旱男⌒腋.斎缓芎茫⌒腋2荒苁菆D一時痛快的東西,你得知道要把小幸福變成大幸福,才是真的幸福。”在黃永松眼中,臺灣地區的幸福感正是一種“由小可見大、弦外有余音”的東西?!霸谂_北一條街上,你想吃烤鴨有真北平,想吃川菜有四川豆花,還有徐州砂鍋、廣東燒臘……都很地道,所以小小的臺灣又何其幸福。但在這種幸福之外,臺灣更有一種責任感——要做得更好。我們文化上的根和源都在大陸,所以我們應該是要把自己的部分做好的。”弦外有余音是一種境界,黃永松希望能把它推己及人。責任正是我們用自己的方式在承擔共同的命運啊。
放下茶壺,老先生疼愛地一頁頁翻著新書《康乾盛世蘇州版》給我看,那里面的蘇州版畫,雅清得令人驚訝,跟我們頭腦中大紅大綠的認知完全是兩回事?!八圆皇俏覀兊臇|西不好,而是好的我們不了解、不知道,斷裂太久了?!被厥诐h聲的來時路,黃先生盡力控制著自己的感概,他說所謂希望,是永遠存在的。往后中國人的生活如果改變太大,但只要還是可以過一個好的人的生活,就是新希望?!跋M灰欢ㄊ窃玻覀儼褌鹘y整理出來,是要讓后來人看到,原來老祖宗已經想出過那么多好辦法,他們可以選擇不用,但他們要知道它其實一直在那兒?!?/p>
黃玄龍:玩美生活
在大陸古玩收藏市場的一片火爆擾攘之聲和每周無數檔鑒寶尋寶節目的輪番轟炸中,我們來到中國文房收藏界有名的翦凇閣主人黃玄龍先生在臺北的家。黃太太徐盼蘋女士腳步輕輕地領我們進門,臉上的笑意與黃先生遞與我們的高山烏龍一樣余韻悠長。在臺北市中心這個宜古宜今的桃花源里——宋代茶壺、明代家具、宣德年制的宣德爐……任何一件寶貝都稱得上價值連城,可黃氏夫婦卻將它們置于生活處,反贊起樓下紅花漫天的行道樹才是至寶。
安靜,正是臺灣收藏界跟大陸最大的區別。盼蘋女士玩笑道:“人家都說南方人較懶散,我想或許是因為氣候原因吧?再加上整個氛圍,在臺灣你急也急不來。大家都很慢,你一個人往前沖,又顯得很突兀。正因如此,我們比較靜得下來。而古玩是真需要靜的?!?0多年前,黃玄龍只身來到上海“尋寶”,一來就不想再走,原因正是當時收藏在臺灣的熱和在大陸的靜?!澳菚r候凌峰做《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節目,在臺灣地區掀起一陣大陸熱。許多臺灣地區的收藏家都跑回大陸,他們看到的都是滿眼寶貝,而大陸同行看到的則是經濟效益,對他們來說古玩有什么?自己住的就是老房子,用的都是老東西?!?988年,黃玄龍作為第一批“淘寶者”中的一員,在上海最著名的古玩市場東臺路安了家。彼時24歲的他留著一撇山羊胡,被大家戲稱為古玩界的“希特勒”,又因為常在家里接待兩岸的圈內人,還得了個“地下臺辦”的名號。后來拎著糕點盒去拜謁清末大收藏家龔心釗的女兒龔安英女士,不僅由此結緣收藏了不少龔家的舊藏,更得到許多知識的傳授,“從那時起,我就體會到收藏不單純是拿來玩的,更關鍵是它后面的深意。”那真是黃玄龍收藏生涯的黃金時期。盡管后來他的藏品屢屢拍出天價新高,但他最珍視的還是這段踏實學習、安靜吸收的日子?!鞍察o就慢,一慢腦袋就有空間來思考、去體會,一思考一體會,很多感覺就出來了。你在快的時候是沒辦法把感覺放進來的,但賞鑒古玩,感覺非常重要?!?/p>
據說現在大陸的收藏熱比30年前的臺灣有過之而無不及?!澳菚r古玩的價格沒這么高,很多人有興趣就能參與。因為臺灣人愛茶,所以好多人都從茶壺開始入門。有了茶壺就要配杯子,那又入了瓷器的門,更有興趣的就往官窯發展……所以我們看現在大陸的情形都很熟悉?!钡涍^一波輪回,隨著經濟的調整,整個臺灣地區收藏界也進入了調整期,“我們有時間來沉淀和思考:到底什么才是收藏的最終意義?它不能只是一種投資。欣賞很重要,但光欣賞又不夠,它最好是能跟你的生活結合在一起。比如茶壺,有很好的朋友來了,就拿把好壺喝點茶,這是一種境界。比如古琴,平常這個唐代的琴可能10年都掛著,可是知音來了,我就要取下來撫一曲,這就是好東西的共享。臺灣地區的收藏現在都在往這個方向轉,收藏變為是跟生活相關的,是古物今用的?!比宋木驮谏钪小?/p>
臺灣的收藏圈也因為把文物與生活結合得愈加緊密而得到愈多快樂。黃太太抿一口清茶,輕輕道:“因為大家都是有興趣,收了東西就喜歡拿出來把玩,當你看一看、玩一玩的時候,你就很想要有知音。所以臺灣的收藏家都很有群聚性,三五好友在一塊兒玩。這是臺灣比較有趣的現象——臺灣的收藏家大多是夜貓子,大家吃完晚飯就會約一約,臺北市又小,約了之后十幾二十分鐘就能聚攏來。然后就開始聊天、喝茶、看寶貝,直到夜里一兩點?!秉S先生也興奮地補充道:“從這家串那家,串到一兩點大家也都餓了,又一起出去吃宵夜。就是很會玩啦!”同時,又因為大家有共同的興趣和話題,就延伸出更多不同的東西。“譬如我們會相約一起去國外看博物館、看設計,甚至旅游,常常因為收藏而交到摯友。所以臺灣的收藏家從文物身上收獲的思考和樂趣會比較多?!?/p>
在臺灣這幅多元的人文拼圖中,收藏這一塊曾經很大很突出,后來因為經濟與政治的原因而縮小,現在又慢慢從生活的層面擴散開來……而由此岸看彼岸,黃玄龍夫婦還是贊嘆大陸之快:“行動做事很快、意識起來得很快、價格炒高得很快、學習成長得也很快!”但反過來看,閉門即是深山,“大陸收藏家只要能體會到這個,即使在外面匆匆忙忙的氛圍中,也能得到文物帶給他的提升吧。那也就是更大的鍛煉了。”
宋緒康:一個建筑師的“中國夢”
“1949年我父親離開大陸,但他的心卻從來沒有走,舊時興趣舊時衣;我早年倫敦求學,這些年來也一直繞著世界轉,但書卷一握茶還是那杯茶。許多人住在中國,其實早就離開了,我們卻反而一直活在‘那個中國’里?!毖矍暗乃尉w康穿細格紋薄呢西服、戴圓形復古眼鏡,是一副英國舊紳士做派。作為一個出身文人世家的子弟,他的父親宋訓倫是著名詞人、收藏家,與溥心畬、張大干、吳昌碩等多有唱和,而祖父則是仕宦清朝的文臣,家里的文玩字畫與歷史資料不少,保留的中國傳統更多。也正因為此,他雖在香港念小學、在蘇格蘭讀中學、在倫敦學建筑、在世界各地工作,他仍認為自己其實一直是活在“那個中國”里。
步入他在臺北四維路這幢日式風格的宅邸,一股靜好的書卷氣和著院里的白梅花靜靜香,細碎的花瓣落了一地。雖然身為國際知名建筑師,但宋緒康這幢舊宅的室內卻保持得相當簡素,除了許多有年頭的書法與畫作,別無多余。他說自己住在臺北的時間并不算多,但位于地下層的那間大書房卻承載了他在這里的絕大部分時間。因為祖父與父親留下許多手稿和歷史資料,所以梳理與研究從晚清到民國的這段歷史成為他生命中與建筑設計并重的內容。雖然很多人都說他是收藏家、鑒賞家,但他卻從不以賞美玩古為限,“重要的是精神與思想”,他用溫和的語氣向我們強調。
他自稱是一個希望發揚舊學的人:“我是提倡從舊的角度、舊的材料、舊的東西里再找出新內容來的,然后把它們跟現實生活有一個對應?!痹谒闹校瑢O中山在100多年前就已經提出了中國的未來——天下為公?!拔覀內绻劢沟乜磸耐砬彘_始的這100多年歷史,其實社會給了我們很多啟發。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的選擇。每個人的選擇,我覺得這是很關鍵的。我們人生會碰到很多逆境,政治上的逆境、文化上的逆境,但在遭遇這些逆境時,每個人做出什么樣的選擇,這是人生最大的課題?!倍麡O為遺憾的是,在“那個中國”里人們標舉的仁義道德、公平正義、禮義廉恥……現在很少再被提出來了?!白钸z憾的是孩子們接觸不到,你問他們為什么讀書,他們回答是以后可以當老板、可以賺錢。但我想中國傳統教育應該告訴他們:讀書是因為以后要去幫助那些沒有你的機會好、運氣好的人。這也是孫中山先生當年講天下為公的意思。我想這應該是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就要開始,從教育改變的。但改變整個教育體制,一定需要政府的支持,現在臺灣當局無心于此。從某方面來說,我們這種‘少數的聲音’就很重要了。因為這個少數的聲音可能會提出一些不同的東西,然后有少數的人追隨你,那整個社會的改變就從這少數開始。兩岸社會經過60多年的變動,現在出發來重新思考,其實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只有教育才能最終改革社會。文化只有跟人格操守結合起來才不是空談,否則用那些所謂美的東西是改變不了現狀的。”
他說很感謝父親,從大陸來臺灣,家里仍然天天唱戲、時時讀書,“這個氛圍給了我現在的思想、愛好和行事方式。我的人生得以變得很豐富,因為我可以借由它們進入一種思想的天地,讓我覺得不枉此生一遭。”這也是看歷史的重要性,從晚清到民國的先賢們成天思考的都是中國的未來,“他們已經得出了部分答案,對現代社會有很多啟發。如果不看歷史,我們又從頭來想,那真是浪費時間。我們只講舊東西沒有用,但從舊的東西里吸取經驗來看未來,就會事半功倍。”這種“舊學”不僅豐富了宋緒康的個人生活,也影響了他的建筑風格,讓他作為一個繞著地球做設計的建筑師,不論走到哪里、不論項目大小,總是不忘以空間、線條來載中國人的道。
他說臺灣人文生活對他來說就是有一個自由無壓力的空間,可以天馬行空地想象生活。譬如這么多年,他一直把自己掌握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在港臺兩地做展覽?!半m然每次來的人并不多,我們也知道現代社會對此很冷漠,但儒家從來都是少數人的努力,總要有那么幾個‘站出來’的人!”宋緒康眼中的儒家從來不是為太平盛世準備的防范,不是為你思考明天去哪兒看電影而準備的;它是生死契闊,它是“士”的精神?!叭寮业娜宋氖菍θ?、對社會很高的期許和標準,同時它又不能給你什么實際的回報,譬如它不能承諾你讓你死后能進天堂,那是宗教的事。儒家只要你犧牲而無法給你回饋,是太高的試煉。”但他還是希望這種人文理想能輻射到更多元,希望很多人雖然不成圣人,但至少變成君子?!坝墒ト藖韼舆@個社會變成君子,這就是我的中國夢!”
黃永川:花里乾坤
初秋臺北的小巷弄,微微有點雨,我們來到黃先生家。雖然身為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的創始人與董事長,但他這處有著舊時講究的家里,花僅供一瓶,茶只烹一點,安靜柔順得如墻上的對聯:花前品畫,茶罷焚香。宋代的生活四藝在這里是如此自然地存在著。
在奪人眼球的西式插花與核心在禪的日式插花橫行天下的如今,中華花藝是什么,這的確是個問題。先不說肇始于六朝盛行于唐宋的中華插花史,也不說蘇軾“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燒銀燭照紅妝”的花雅事,黃永川首先說到的是中華花藝的精神內核——“為天地立心”。要解釋什么是中國人?一瓶花足矣?!八粌H是造型藝術那么簡單,中國人的哲學、文化、倫理,都在里面。在一瓶花里見天地,那么簡單又如此復雜。”譬如比例,中式插花的比例不是視覺的,而是哲學的,每一個數都在《易經》中有依據。“天的數是9,地的數是6,天地之心的數是5,人的數也是5,所以我們把5作為主花的出口,講求的是把我的心放在天地之心上,也就是跟天地交心?!彼未怂^“為天地立心”,一瓶中國人的花就如此直指核心了?!爱斨袊艘逡黄炕〞r,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天人合一。插花沒有把‘天人合一’這個概念解釋得天花亂墜,也不八股。天地之心在哪里?聽起來好像很遠,但當你插花時,它就離你那么近。所以中國人的插花是一種大抱負,同時又有在天地面前的謙卑與包容。它從來不是只從視覺上奪目的小鼻子小眼睛的想法?!?/p>
再回想自己,黃先生不禁感慨。當年高中上選修課,他偷跑去看女生的課,“看到那位女老師在插一盆花,覺得她真是好漂亮?,F在回想,老師那時都五十多歲了,有什么漂亮不漂亮?但那嫻雅的氣質真如嬌花照水一般?!迸鄽q到臺北念大學,繪畫才是專業,后來研究瓷器,找到一本《瓶史》,想來應該是關于瓷器的吧?結果一翻開才發覺全是講的插花?!澳菚r我才二十幾歲,書一讀完忍不住贊嘆,那是真的打動我的心了?!睆拇它S永川把自己的心交給了這花瓶中的天地,找遍所有關于插花的文獻資料,集中整理寫成了《中國古代插花藝術》的手稿,卻一直沒有發表?!澳菚r大家都學日本插花,沒人關注這個,也沒想著出版。直到1981年,臺灣地區“行政院長”余國華的夫人來歷史博物館,說希望辦一個關于中國插花的展覽,要在臺灣提倡中華花藝。我們的老館長問她了解中華花藝嗎?她搖頭。又問她有研究嗎?她搖頭。那時的中式插花就是把日式插花拿來配個斗笠,放雙木屐,就以為是中國味了。所以老館長趕緊把我叫來,講了我的研究后,大家都驚訝原來中華花藝是這么精彩的!于是就有了第一次的中華花藝展?!碑敃r高層太太俱樂部的18位會員,都積極希望推動中國文化,她們開始跟黃永川學插花,成為中華花藝在臺灣地區的首批學員。
也有人問他,作為一位畫家,書畫才是本職,為什么會把專業停擺40年,全身心都赴在插花上?“我想:書畫不急,因為那是自己的事;但插花很急,因為它是民族的事。我有這個責任來發揚它,這個比較重要?!睆某闪⒒饡醯暮`路藍縷,到如今漸上軌道,黃永川看著一批批愛花人,從稚嫩到成熟再到圓融,他感慨人亦如花,經過時間和歷練,情境換了、舞臺到了,之前小小的使花也能耀眼當主角?!岸袊鐣膫惱碛趾螄L不像這花里的乾坤?主花要有主花的樣子,照顧客花并對使花運用得當;客花要懂得尊敬主花、尊重使花;而使花則要對主客盡本分又不失自己的尊嚴。”這些,竟都要在一瓶中式插花的結構、色彩、形狀與香味中表現出來。
說到臺灣地區的人文生活,黃老先生感慨它的天時地利人和。身為海島,卻更多地繼承了大陸文化的溫柔敦厚。移民來的閩南人與客家人對保存漢文化非常堅定,即使在日據時代依舊執著;上世紀40年代末,外省精英來臺,讓最精華濃縮的中華文化在這片土地生根發芽;再經歷了上世紀60年代自上而下積極主動的“文化復興運動”,那些優美的傳統文化很自然地保留在了這片土地上。“臺灣的人文性不在于強調‘文人’,而在于關注‘人’。而我常說,花朵本身就彰顯著自然之美,通過它來跟天地交心,也激起人性中真善美的部分,這對臺灣這樣一個盛產花卉的地方來說,真是再好不過了。”所以如今在臺北,教授插花課程已經變得相當家庭化,而每到年節,家家都要來逛一逛燈火通明的花市,抱回一盆年宵花,才算得真正的過年。而這由花而向美、由美而生善、由善而抵真的生活,人文早就浸潤其中,欲辨忘言了。
舒國治:吃出來的人文味
來臺灣,不吃不足以談人文;談臺灣的吃,不問舒國治不足以明真味。這個從不在家開火的老饕,不僅胸懷臺北最地道的美食地圖,更在閑游亂蕩之中,探得了這城市里許多被時光遺忘的街巷細節,而由這探看到終獲一吃,舌尖心上都享受著不期而遇的美好。
“在臺北談吃,終究要吃到的是那一股人情味?!笔鎳卧谒摹杜_北小吃札記》中就曾寫:小吃與一個市鎮的古老聚落總是有著幾乎絕對的關系,你在那些區塊遛蕩,常會瞥及有意思的景象……其中一項便是舊時風意的制吃景象。如今的臺北絕對是世界級都會,但在豪奢酒店餐廳的縫隙里,質樸陳舊,甚至略顯笨拙的小館子、小吃攤卻仍如草木般怡然生長著。他說臺灣的食文化,其人文本質就在于一種農業化的風情:“它不像南京,是一個古老都城的官家的吃飯方式。臺灣在100年前一直是比較農業的社會,大家的吃是很放情的。又因為是島,所以一般漁港都有新鮮又美味的海鮮,不需要多么高明的大廚才弄得好,沒說非要把廚房弄得咋咋呼呼才可以好吃,我們不來這一套的。像阿美族就常說:‘太平洋就是我家的冰箱。’它就那么新鮮,怎么吃都好吃!”又因為四季如春、物產豐美,主人招待你吃一桌飯可以有無數種蔬菜,仿佛一個菜園子都呈了上來?!霸谌毡荆@絕對不行。但在臺灣,我們就有這么多菜,就愛吃這么多菜,吃和性情都是近于土壤的自然?!?/p>
因為自己和身邊友人都有許多游歷世界的經驗,所以對于臺灣吃食的豐富與均衡,他很是慶幸?!叭毡静瞬缓贸詥幔慨斎缓贸?。但它蕎麥面店就只賣蕎麥面,牛肉店就只賣牛肉,很專精,是它了不起的地方,但對想吃得均衡一點的中國人來說,就很麻煩。我們過去玩,四五天之后就開始為吃飯的事傷腦筋,就開始懷念臺北的食物。不是說這邊有多了不起,而是我們生活中自然而然就有這些供應。在臺灣,吃是相對完備的,而且這完備又如此的沒有門檻。”他說的這份均衡同時又得益于外省人帶來的融合?!霸扰_灣的吃是以福建口味為主,后來隨著外省人的進入,很多不同的食物也在這方小小的土地上匯聚,我們的口味也變得多元起來,這就形成了臺灣所謂的大江南北菜。”而這份大江南北菜的融合也成為他所感受到的臺灣人吃東西的幸福所在。
而要品出這份豐富與均衡,不在夜市的攤位上,不在大餐廳的招牌里,而一定要去嘗嘗最能代表臺灣吃飯方式的四菜一湯?!?960年代之后融合式的四菜一湯,平平常常,卻最能體現出臺灣作為一個小小的優良海島的進食方式。”這四菜一湯既可以本本分分,又可以很多變化?!氨热缢苡幸稽c四川的辣,又有一點閩南的湯水,再來一點江浙的醬油;主食可以吃米飯或北方的面……天南地北的鄉愁都在這一口味道里?!彼耘_灣人宴客時,不論去什么餐廳,都似這四菜一湯的變體。“這里面一定有特色菜,也一定會有家常菜。番茄炒蛋可能也是一道菜,主人絕不會覺得這有什么不體面?!敝劣谌绻粋€人吃不了四個大菜,那就把每種菜弄得少少的,裝在一起變成便當。“我們的鐵路便當就是很經典的60塊臺幣就能填飽肚子的美味:一塊排骨、一塊豆腐、一顆鹵蛋,再有一片醬瓜。它不見得那么精美,但當你倉促上了火車,沒有比這個更好的。”
如果說這四菜一湯如同穩妥安順的夫人,那小吃就是三餐之外、俏皮又體貼的小妾了。發掘臺灣小吃的過程,也如在發掘臺灣之美。于尋常巷陌,聽爽朗店家操起軟軟的臺灣話拉家常,再將這小小的吃食一口咬下,我們這些遠到的陌生人也像在參與他們的真實人生呢。舒國治說這60多年來臺灣的小吃之所以能一直保持水準,得益于這座城市和這些人的沒有企圖心,只賴店家兩三人之心力,反而能游刃有余?!靶〕砸喑尸F著某種臺灣的體貼,固然為了賺錢,但半夜還開著熱乎乎的大鍋米粉湯,也是一種對別人的樂意照拂?!闭蛉绱耍倢幙砂彦X付給當場現做的小攤而非連鎖大工廠,希望能讓這些充滿佳美純良人情味的地方多延長些壽命罷。
只是,凡事總有兩面。臺灣在享受著大江南北菜的融合之味時,調味的比重卻日益上升,一些本質菜,如白切雞和手抓羊肉卻萎縮掉了?!耙粋€生物從它小時候就已考究地挑選,然后很好地讓它成長起來,再用最好的鑄鐵大鍋來燒,最后那一塊肉入口時,它的皮、肉、肥,都應該像芝士一樣,在嘴里噼里啪啦都融化了……”他形容得淡定,但我們聽得卻蠢蠢欲動。
“現在一講到人文,都把它講得很小,好像都要有幾竿竹子、幾個文人元素在那邊。但臺灣不是這樣子,它是個當代移民社會,這十來年有點沉淀下來:人口沒怎么增加,生意規模還有點縮減,汽車也不再塞得滿滿……對愛它安靜緩慢的人來說,現在正是黃金時代?!笔鎳萎斎皇窍硎苓@黃金時代的一員,在這個尺寸適中的溫熱城市中,晃晃蕩蕩、不緊不慢,巧妙地吃些好食,熨帖地過著日子,倒是比弄個假山、冒點假煙,要人文多了。
林谷芳:落花去尋僧
盛夏的花港觀魚,走進綠濃陰里的忘禪小筑,見林先生著標志性白衣而來,心下兀自靜若一室碧色。在他身上,我們看不到電視里臺灣的那種喧嘩與騷動;也看不到想象中道人的嚴肅與無趣。他筆直如劍地盤腿而坐,甩一甩衣袖,自有精彩卻不張揚的天地。他說,這就是隱性的臺灣——因為沒那么多面子上的事,所以不著急、沒戾氣,這也是臺灣雖小猶大總不至沉淪的根底。
上世紀90年代初,被譽為“無役不與”的林谷芳是臺灣文化界的一把劍。1991年,閔慧芬到臺灣演出時曾公開說,“我主要不是來演奏的,而是來聽林先生對我音樂的評價的?!钡?000年時,他一紙公開信宣布退出評論界,轉變為一個禪者:“一直臧否別人,自己又在哪里?”盡管如此,我們這一次的題目打動他心的卻仍是一個在他看來切中時弊的文化問題—人文生活等不等于文人生活?
“這個提問在現今是必要的?!?013年葉放因書院中國的事來請他做編撰琴棋書畫詩酒茶花教材的顧問,“我當時就直說:‘琴棋書畫詩酒茶花這些事,如果沒有生命的修行,那就只配四個字——玩物喪志。’”早年在臺大學習人類學,后來成為文化評論家,同時又精通傳統音樂,現在轉身全然地面對自己,他本身的經歷也如從文人到人文的旅程。他說人文生活應該是一種有生命觀照的生活。在這里面,我們不受限于日常的柴米油鹽和功名利祿,而是有一種生命空間和心靈空間的擴大?!叭绻f人文生活就是琴棋書畫詩酒茶花這些東西,就被它限制住了,沉溺其中死于具象?!?/p>
這首先就要求人文生活須是一種帶有歷史感的生活?!叭巳绻皇腔钤诂F時現地,那他只是一個生理意義上的人。而歷史卻在時間的長河里積累了無數生命經驗供參考,我們就是在這樣的經驗中尋求理解、觀照,乃至認同的。如果一個北京人在讀‘秦時明月漢時關’時深有所感,那他就不僅是21世紀一個北京的生命,而是兼有一個8世紀唐代邊塞詩人的生命。這也是為何我會覺得跟宋代古人的對話或許比跟鄰居的對話來得更順暢的原因?!逼浯?,人文生活通常也是一種廣義的藝術生活。這“藝術”指的是對內在生命的呼喚和對外在生命的對應?!坝羞@種呼喚你就不會自限于現實,有這種對應你就不會飄散于空幻。”但作為禪者,他更看到人文生活最深刻的部分——從根底上看到人類生命的局限,從而懂得把握當下?!罢驗榭吹竭@種局限,我們才會對眾生有平等的心,對不容我者有深深的同情。”人文生活在于人,而論及人的安樂,世間的一切因終會失去而無法倚靠,心靈的安頓總需要些不假外求的快樂。
當然,古代的文人生活是很重要的一塊人文生活,但在此厘清“文人”這個概念尤為重要。林谷芳說文人都是“通人”,能把很多事物打成一片,這就意味著他的生活是自然融合的。“我今天賦一首詩,是因為詩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為了附庸風雅。這里面蘊含的是文人生活的核心標準——極高明而道中庸?!边@7個字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肌理:一種藝術或生活,如果只有高明,就過于孤高小眾,人容易如坐高峰頂上異化而不自知;但全是中庸又像一般俗民所為,看不出高明所在。所以文人的生活應該是“因為中庸所以自然,因為高明所以精粹”的。而看到現在許多人理解的所謂文化復興和國學,都只是些表面的內容,林谷芳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自己的擔心!
這并不表示他不認同生活美學。參加過他的“茶與樂的對話”的人都知道,那種簡潔洗練的高純度美,在幾十分鐘里讓你看盡人生繁華一場空。但他說生活美學恰恰也該是鍛煉之所?!安徽撃阏劜?、談花、談畫……首先是談它的藝術成就;其次要問它與生活的關系;最后更深刻的就是它與生命修行的關聯。這三者如果都有涉及,特別是最后一點都有的話,也就已入一道,值得肯定啦!”
z0多年來行走于兩岸,平日也輾轉各地行腳,但對臺灣他還是有溫柔,“它就是我的家鄉,它空氣里的濕度都是我熟悉的。”在大陸人眼中,臺灣就像時間里不老的民國故事,林谷芳說這正是因為生活禪的盛行?!芭_灣人文生活最大的特點就是因為它沒有斷層,所以一直自然存在著。生命在這里最容易具現自己的一方天地——茶席一鋪、畫筆一拿,周圍的空間多大多小,對他影響都不大,在那張茶桌上那個畫板前,他就安頓了。若要用一個詞來形容臺灣,那就是‘溫潤’。這里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都比較潤?!?/p>
同時他也看到臺灣的“小”。因為小,視野思考都會從自身出發,必然受限?!?988年我第一次來大陸,11個省市走了35天,過西安時,我臨時叫導游轉去敦煌看一眼,結果他說這一轉要兩天,當即把我對社會衡量的尺寸在心里做了大調整。”此外,這20年來臺灣的本土化固讓臺灣人更了解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但“壞處是讓人的心也跟著小了,這是它的局限”。他頓了頓,窗外蟬鳴窗內愈靜,青色的光影灑了滿茶桌,我們這些來者的心也是安寧的。只有他還是筆直地坐著:“但小也可以見大,比如它的文化、歷史。國民黨來臺后,以正統自居,覺得要把這個歷史正統的責任承擔下來,臺灣人的生命也在這歷史感中無限擴大了。宗教在臺灣自由生長,這就讓生命的平等性茁壯起來。臺灣地區是華人世界志工最多的地方,??梢姷酱蠹瘓F的老總跟普通工友一起在街角回收塑料瓶。這種平等在儒家里是見不到的,它主要源自佛家。臺灣人都知道,用那些人間的美好之物是成就不了生命安頓的?!?/p>
“隨著這十幾年來經濟發展速度很快,可能會讓很多快速致富的人從心理上把許多人文價值量化了:茶好是因為貴,香好是因為貴……原本這茶和香應該對應的是個體感受,一種香再好,你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但現在有一部分人卻要給它找一個客觀標準——價格?!?/p>
2009年長沙兩岸文化論壇上,林谷芳曾直言若大陸文化復興一直只有儒家社會進取的哲學,而缺乏老莊謙沖自然的哲學、佛家空無超越的哲學,只會越來越亂。“當時國臺辦主任、現外交部部長王毅下來就握著我的手說:你打到我的心了,就是這樣的!”曾有臺灣學者說《論語》讀過100遍,氣質就會不一樣?!拔乙宦牼托Γ我院竽膫€人不是《論語》讀過1000遍?還不是一樣求官求財。如果讀經是這么簡單就能改變氣質,則中國讀經最烈是在宋,為何中華氣象之衰也自宋始。讀經固是好事,但用什么態度讀經、讀什么經才最重要?!泵鎸θ缃翊箨懭巳艘詫W茶學花及號稱學佛為好的情景,他篤定地說:“如果不入道,在這些東西上走得越遠,就錯得越多!如果妄念不放,追逐名車美人跟追逐上師佛法,其追逐者,一也!”
但也跟這次所有受訪對象一樣,從臺灣地區看大陸,他們都肯定希望還在。有一次食養山房的林炳輝先生突然給他傳來短訊,只四字:魔焰熾盛。他回復過去,也只四字:亦可全真?!按箨懭巳绱硕啵乩砣绱藦碗s,文化只會由顯入隱,不絕如縷。林先生在他的下一本書《春深子規啼》中回憶,自己學禪以來,從沒有過一世解脫的打算,只希望永遠走在修行的路上?!岸乙蚕M銈冞@次的專題,能達到一點‘春深子規啼’的效用。”
先生如是說,我們自當如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