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798藝術區北面,一團巨大的銀色光芒,飄浮在明亮的夏日天幕中,仿佛一座若隱若現的雪山。這個夏天,一場名為“民間的力量”的當代藝術展就在這團光芒之中盛大開幕,從而正式宣告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的落成。
這是繼上海民生美術館和上海二十一世紀民生美術館之后,民生藝術機構(MSMS)籌建的第三個重要藝術成員——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早在2011年初,MSMS便找到建筑師朱锫為該機構實現一個充滿各種可能性的藝術空間。接下來,位于798藝術區北面的一片廢棄廠房被確定為美術館的所在。
這里原是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親自主持的中國首個由外資興建的合作項目——松下電視機顯像管廠,朱锫用滿目瘡痍來形容他第一次面對這片靜寂廠房時的情景,被拆卸的300米長生產線,因機器設備移除而面目全非的加工車間,呈現出一切生產活動戛然而止之后的敗落,雖然破舊、不美,但卻透出工業建筑的粗獷、質樸與真實……這些特征恰和當代藝術的態度不謀而合。
朱锫對這一類型的改造并不陌生,甚至他可以算是中國建筑師中做改造項目最多的一位。“如何將一個很平庸的事物變得有驚喜,也就是中國古人所謂的‘無用之用是為大用’,是設計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大小不一、尺寸各異的盒子成為破壞廠房單一空間秩序的關鍵點,從傾斜的入口開始,充滿張力的空間穿插在原300米長的生產組裝線的位置,一組與入口相呼應的中庭樓梯成為整個美術館的中心,制造了多元且不確定的模糊空間。錯落的臺階高度和巨大的體量,使得這個樓梯充滿了可能性,你可以說它就是臺階;然而臺階上坐滿人時,這里又變成了絕佳的劇場;如果藝術家將作品置于其中,那么它又成為展覽空間。這種可變性和模糊性一直貫穿在朱锫的設計之中,他認為建筑與中國傳統繪畫在意境上相通,70%都是留白,著墨不過一點,卻留下無盡的想象空間。
朱锫還堅持將原廠房中間的一部分挖空并去除屋頂,引入天光,使之成為一個露天院子,未來這里會有咖啡廳、設計品商店、兒童活動區、表演多功能室等,盡管這樣做使美術館的展覽空間幾乎減少了一半,但是在他看來,這個去了頂的空間將為美術館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活力。
彌漫著淺銀色光芒的外立面被朱锫稱之為化廢為寶,厚度僅0.5毫米的鋁板原本是用在空調管線之中。在一次工地考察中,朱锫偶然發現工人正在裁切的這種型材反射出有趣的光影效果,于是,他用這種輕薄耐腐的材料作為外立面,解決原本方案來不及實施的問題。如同紙張一般薄的材料為建筑營造出如同氣泡般飽滿輕盈的效果,不僅化解了建筑本身的體量,而且將建筑隱含在天空之中,顯得既明亮又模糊。
“這些靈活可變、功能不明、有用無用的空間,讓藝術品、公眾和美術館融為一體。它不是藝術家呈現輝煌的圣殿,而是人、事、物互動交流的藝術場所。”朱锫不僅實現了“無用之用”理念,民生美術館的建成,甚至成為朱锫回應“什么是未來美術館”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