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智能手機時代,人們的批評主要集中于兩種,一是《1984》這樣的故事讓人們對“科技烏托邦”極為警惕,生怕技術會造出“老大哥”。二是如卓別林在《大獨裁者》中所說的那樣:“我們發展了速度,卻孤立了自己。機器提供許多便利,我們卻生出更多欲望。我們更需要的不是模式而是人性。”
但對智能手機的一次細致考察讓我們認為,危險中也存在著好的可能。移動互聯網幫助許多人對抗極權;技術在很多方面也使人更自由了。
當專家還在擔心手機如何粉碎、毀壞我們現實生活的能力,許多先進分子已經用手機造出一個非常美好的生活模式。本期封面專題,我們覺得有必要主動、樂觀地去研究,手機帶來了什么改變,還會改變什么。
智能手機的出現是一次本質性的社會革新。它已經是我們觀察世界的主要通道;它讓個人對世界的自由表達真正成為可能;社交和社群從現實轉移到智能設備之后,原先孤獨的人才有機會參與社交;而且,毫無疑問,智能手機使人類的創造力發生了一次大爆炸。
在這個專題里,你能看到羅永浩、張亞東和美國《連線》雜志主編等人的私人手機截屏和他們的自述。每個人的手機都是一個獨立而多彩的世界。你能看到最好的手機攝影師、最活躍的手機播客以及最漂亮的手機APP,也能看到QQ空間、美顏相機這些時代寵兒是如何迎合、塑造人類精神的遷徙。
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會帶來疑慮和危險,但工具本身的進步是中性的,決定方向的是人們使用它的方式。《全球概覽》主編布蘭德曾說過,工具是“使人從現在所在的地方通往想去的地方”的途徑。至于技術究竟是拯救還是毀掉我們的未來,還未到下結論的時候。
李碩 中國北京 攝影師 手機攝影達人
對李碩的第一印象,是一個頂著典型長劉海兒的極客發型,高鼻梁上架著一副橢圓的金屬細框眼鏡,靦腆而禮數周到的舒服工科暖男。什么時候開始用手機拍照?大概2013年的時候。想嘗試一下用iphonc拍攝,就在最稀松平常不過的地鐵車廂里面開始了。其實那些被拍的人就坐在正對面,不會發現我,卻讓我發現很多有趣的東西:每個人搭地鐵的狀態都會不一樣的一個人、男女朋友、夫妻加小孩兒……記錄幾個人在一個狹小的空間的互動,特別有意思。而且我對面的這些人,其實他們都是路人,我們、他們其實都是這么一面之緣,以后可能就再也不會遇見了。
持續拍了多久呢?
這個項目我管它叫《對面》,斷斷續續拍了一年。我希望能做長一些,把地車廂內一年四季都拍到了。人們身上的衣服增減,神情動作,在不同季節里都有很大的差異。而且想要好片除了要技巧好、懂得發現之外,還是需要去碰的,需要運氣。雖然項目是結束了,但是看見有趣的人和故事,我還是想要繼續拍的。
在拍攝《對面》的過程,有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情嗎?
太多一次也說不完,有一天收到微博私信:“你今天是不是搭地鐵了?我看到你了,就坐在我對面玩手機。今天有拍我嗎?”其實當時我真的在玩手機,沒有拍到這位粉絲。反而他回復我說,“好吧,但是我拍了你!”我們就這樣聊著聊著就加了微信。
談談你的手機攝影365計劃?
我有兩個規則。第一是照片必須是當天拍攝的,第二是所有流程必須在手機端完成。說是規則,其實是因為這樣更加簡單方便。
每天都得發壓力大嗎?
其實我壓力是來自好的創意、要出好片。當時每天選一張,不著急發,有時候等到12點多,甚至半夜再發,其實就是在思考看看有什么新組合、新玩意兒是跟以前不一樣,想要突破之前的作品;另一方面就是很害怕手機忽然壞了。
要是手機忽然壞了的話,那么當天不就沒有片子了嗎?
那次我是去上海玩,回來當天手機就已經有點兒奇怪了。下飛機之后,開機之后出bug了,鎖屏面彈出一對話框,但是就怎么也點不了也不能解鎖,只能上推快速拍照,手機鎖屏鍵也有問題,總之就是各種毛病,我馬上約了蘋果維修。蘋果店里整個充滿科技未來感,年輕人來來往往的,突然被我看到三兩紅衣喇嘛走了進來,這對比很有趣,我當然是想要拍了。但當時維修手續還沒有辦好,也不能追出去。本來就覺得很失望的,結果坐地鐵的時候又發現整個地鐵站臺都站滿了紅衣喇嘛,感嘆自己幸運之余便拍下了當日的照片。
像我喜歡四周拍拍的人,經常會受到旁人的側目,你有遇到過嗎?
其實90%沒有人看到我在拍的,9%看到了,我也會自然地裝過去,僅有的1%,是讓拍攝對象有意見的。有一次我在等車的時候,想要拍一個橋底全景。可是對面的一位乞丐對我的行為十分生氣,變得指手畫腳。其實他在我的畫面里面大概就是米粒大小,不過我后來還是沒有發出去。比如說拍倒影,一個年輕人走著走著突然蹲在馬路上,把手機伸到積水里一直在搗弄,然后站起來看著手機微笑,然后就繼續走了。路人看到你這樣肯定會覺得奇怪,自己不要管就好了。
手機拍攝有什么優點嗎?
相機很容易把人限制住,但是手機攝影給人一個觀察生活的窗口,是一個引導工具創意激發的新的思路,讓攝影師找到自己想要拍的東西。對我來說的話,最大的收獲應該就是手機攝影給我機會鍛煉了膽量、提高了抓取瞬間的技巧。我現在拿著單反拍,發現自己膽量變大了。以前就會在拍之前想很多,回過神來畫面已經沒有了。現在用手機拍多了就變得果斷多了。
手機攝影會提高人的構圖的能力?最近才看到一篇美國攝影大師拉爾夫吉普森的采訪,他說如果想要鍛煉攝影構圖,建議先用50mm的定焦鏡頭先拍兩年,這樣你會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畫面上。其實Iphonc的鏡頭就相當于35mm的小廣角定焦,焦距合理自然,非常適合鍛煉構圖。手機的確讓攝影門檻變得更低了。
有沒有什么私藏的手機出片訣竅?
手機攝影會令人對光線更加敏感。這就逼著攝影師學會如何篩選、挑剔光線的條件。給出兩個必殺技:1隧道出口,人往外走,光線會像一個很大的柔光箱,只有人被照亮背后都是陰影,極簡風格很容易出彩;2.大城市里一些強對比的光源:地鐵窗、高樓之間、天窗等等。
我看你現場處理一張照片,大概就是2-3分鐘的事情。這么多app,里面各種濾鏡、各種參數,像我是處女座的就會很糾結,你是怎么決定你想要的效果的呢?
哈哈,其實我也是處女座的啊,像這個app里有上百種濾鏡、每種濾鏡底下還有各種參數,究竟哪一個數值合適也是得嘗試很多遍。但是,如果在拍的時候先有一個預設的創意,那么在后期處理的時候就大概會有一個方向,知道哪個濾鏡、哪種參數會比較適合這張圖片。可是也會有一些偶爾抓拍到的、或者是從廢片中重新挑片子,那種修起來就特別地糾結。總之修圖其實還是需要摸索的,長時間的拍攝和處理都是很必要的。
有些攝影師推崇不修片,你怎么看呢?
我也曾經迷戀過這種概念,可是我慢慢發現原片是不可能的……其實光學成像三大基礎:感光元件加鏡頭加數據處理器已經包含了相機對畫面的處理加工。即使是膠片時代,不同的膠卷也會有不同的顏色偏差,例如富士偏綠、柯達偏紅。沒有什么絕對意義上的原片。
APP推薦
Longexpo Pro
讓手機拍攝慢速快門的app,比起相機還需要ND濾鏡來說,這個軟件非常方便。而且還具有標準、弱光和光跡模式,可以靈活選擇拍出畫意效果。
Snapseed
老牌手機修圖app,還是免費的。它的特色是可以非常嚴謹地調整照片,從選擇照片到調整色溫,再到局部選區調整這個王牌功能,是控制狂的最愛。黑白功能內的:紅綠藍橙灰,其中紅、橙能把人臉提亮。
Mextures
付費修片App中的翹楚。因為界面過于藝術,所以初用起來沒那么容易上手,但搞清楚之后就會愛上它。極其豐富的濾鏡、紋理效果,能組合出萬千可能。同樣也具備曝光、對比度、陰影、高光等標準處理功能,算得上文藝外表下的理性派修片App。
李碩教你如何用手機攝像頭拍攝油畫般的照片。
步驟一:先定下拍攝方向。
油畫的效果是用一個叫做Longexpo Pro的app拍出來的,就是用慢速快門拍攝。李碩直接打開這個慢門app,選擇了“光跡”的模式。
步驟二:找到合適的畫面。
在尋找合適被攝主體的時候,我們大多都是挑一些自帶光源,或者顏色突出的物體。于是我們找了一棵圣誕樹,決定對它進行拍攝。
步驟三:App的操作
不要以為現在什么樣的app都有,你也可以拍出任何的攝影作品。即使有app,還需要攝影師有過硬的操作控制能力。比如這個app雖然能延時攝影能夠幫助模糊畫面的輪廓,把具象變得抽象之外,李碩還得要決定三個操作:
1.拍攝角度:李碩在拍攝的時候,不會僅僅取用正常的視線角度取景,他會時常蹲低爬高。另外拍攝時候手機與地面的角度也會對畫面有所影響。
2.延時時長:軟件有4個預設的時長:l/2s、1S、2s、4s。時間越長,光的痕跡就越深,畫面亮度也會越高。光源太大太多的時候,延時越長畫面就會越亂。
3.移動方向:移動的方向,決定了光軌在畫面的形態。左右上下移動,會形成平行的光束。也可以嘗試轉圈,營造花環的效果。李碩還提到,如果你有足夠的控制力,對著主體,以相同半徑繞一圈,得到的畫面會是主體清晰但是四周都是模糊的平行光斑.十分漂亮。
JOSE LUIS BARCIAFERNANDEZ
世界iPhone攝影大賽年度攝影師第二名
當時是在哪條街上、等了多久才成功捕捉到得獎照片的呢?是抓拍嗎?
當時,我在高速公路上的一個分隔路段上,發現了一個這么棒的角落,便馬上決定在那里開始蹲拍。我和我父親兩人在那兒折騰了好幾個小時,還是沒能得到一張好作品。正當我們快要放棄的時候,最后的一次快門竟然捕捉到這樣的情景。
你是怎么會喜歡上街頭攝影的呢?用手機進行街頭攝影又有什么優點和缺點呢?
我愛街頭攝影,這是我認為最有趣隨性又最令人上癮的一種攝影方式。手機是街頭攝影的最佳設備。它小而低調,重要的是你可以在幾分鐘之內,完成拍攝、后期處理、分享的步驟。但不管你用什么攝影,所有創作都會歸結到一個關鍵的問題:用光與創意。
你說你喜歡黑白照,那你會不會把iPhone鏡頭設置為黑白模式讓你的拍攝和照片處理更方便嗎?你拍彩色照片嗎?
我其實也會用ProCamcra來進行原色攝影。黑白模式的話,更喜歡Camcramatic的濾鏡。喜歡黑白,一方面這是一種更加純粹的攝影模式,另一方面這也算是對那些大師的攝影作品的致敬。對復雜的攝影元素做減法,只把黑色、白色留在調色板上,強調的更多是照片的氛圍。我希望我能通過空間、光影還有輪廓線條,營造一種神秘的基調。
你的靈感是從哪兒來的?如果靈感枯竭你會怎么辦呢?
音樂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靈感源泉。我會一邊聽歌一邊拍照修圖,特別是一些搖滾樂隊的音樂,比如Explosion the Sky、ThisWill DcstroY You、MogWai,還有GodspeedYOu!他們給了我很多靈感。
你很擅長將光線與畫面輪廓結合起來,你的訣竅是什么呢?
唯一的竅門就是在找到好的光線之后等待一個合適的被攝主體。于我而言,我更喜歡對比強烈的光源、幽深的陰影以及幾何的結構。我大多的作品,看上去會像是一個被朦朧的黑暗籠罩著,卻又不斷地在尋找光明的道路上亂逛的人。我也熱衷于建筑,在我的國家西班牙就擁有不少很棒的建筑和建筑師。但無論建筑有多么宏偉,輪廓是多么獨特,照片的主角永遠都是人。我偏偏就是喜歡這種光影高度結合的低調攝影作品。其中香港的著名攝影師何藩對我的影響最深。
看見什么東西你是一定會按下快門的?
我會把一切吸引我注意力的東西都拍下來。馬德里是一個攝影師的天堂,個人的幾個最愛是阿托查和查馬丁火車站、雷納索非亞博物館、市長廣場。馬德里的每一條街道都會有它們各自的故事。同時,攝友也可以去我的故鄉阿斯圖里亞斯省、阿維萊斯的阿維萊斯尼邁爾中心以及巴倫西亞的城市藝術科學中心。
推薦一款手機攝影應用程序?
攝影類別app的話我會推薦pro Camera。Filtcrstorm也是不錯的后期處理軟件。
目前有什么正在進行的手機創意項目呢?能說說你是怎么想到這些主意的?
我剛剛加入一個國際手機攝影師的集合項目,目前在美國邁阿密和日本東京參與一個叫作EvcEm的世界巡回展覽,這個展覽匯集了世界上很多厲害的手機攝影師的作品。至于問到我是怎么想到這些主意的?我會說:穿上一雙舒適的鞋子,走到街上,然后拍很多照片。
JULIO LUCAS
世界iPhone攝影大賽
年度攝影師第一名
你會如何選擇最合適的攝影器材?
我熟知每一類攝影器材的優缺點。老實說我更加喜歡使用iphone拍照。即使當時我帶著單反,我仍然習慣時不時用iphone拍幾張來作對比。
手機攝影跟普通攝影有什么區別?你更喜歡哪種?有什么東西是你只會用手機來進行拍攝的?
基本上用單反拍的照片,手機都能拍,手機還能讓攝影師能夠直接在攝影設備上對作品進行無限制的創作和修改。我可以大膽預言,目前生產專業單反相機的商家將會把圖像后期處理系統安裝在未來的機型里。在拍攝某些場景畫面的時候,輕小易攜的手機絕對是比笨重的單反來得更好用。我還曾經看到過一些攝影師,只要拿起專業的相機,就會變得緊張猶豫,不敢按快門了。可用手機拍照就不會發生這種情況了,因為手機只是一件平常設備,旁人也不會太在意。
你很少拍人?
哈哈,別以為我是怪人。我很愛跟朋友打交道,不過我覺得,風光攝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并不是照片本身,而是攝影師為了拍下這張作品的背后經歷的故事。為了一張照片,攝影師可能得在野外扎營過夜,又或者在惡劣的氣候下徒步穿越叢林,甚至有些攝影師還得面對瀕死經歷,不幸者還可能因為這個完美的瞬間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你不是很喜歡后期修圖的原因是什么?
我認為過度地修圖會使圖片偏離最原始的模樣,這種情況我在風景攝影中經常看到。我看到越來越多浮雕效果、過度飽和、高度銳化或是被處理得十分老氣的圖片,這樣做會使圖片偏離了其剛被拍下那一瞬間的模樣,變得華而不實。我手機攝影的經驗告訴我,少即是多。在手機修圖效果同質化的世界里,如果你想讓你的照片出彩,要記住,越樸實越好。這意味著,稍微加一下對比度、飽和度和清晰度沒問題,但不要把照片修得太不真實,。
你在哪里獲取你的藝術靈感?
我的藝術靈感來源于日常生活、旅游和大自然。繪畫也是我獲取靈感的方式。噢,有時一兩杯蘇格蘭威士忌也不錯。
什么景色或是人物能激發你的拍攝欲?
如果讓我拍人,我希望你看到照片的第一眼,會覺得照片有故事性。在我眼里,照片是一個美好瞬間的視覺呈現。我最喜歡的場景是城市風光、水下世界、鄉村、山城以及一些常人很難去到的地方。
推薦一個智能手機上的圖片軟件?
我現在最愛的app是Snapseed。使用者在修圖的時候能實現整體的控制,你想調整多少就能調整多少。
你有在進行一些關于手機使用的創意項目嗎?有什么好玩的想法嗎?我在測試我手機所能承受的限度。我曾用我的iphonc在100英尺以下的水底下拍照,從雙翼飛機上拍天線,還將其帶到洞穴探險,拍攝流星軌跡。我愿意冒險去拍一些好的照片或視頻。話雖如此,我也會像大多數手機使用者那樣,幫朋友、家人和我的狗狗拍一些普通的照片。手機攝影是一種非常刺激的新藝術形式。不管攝影師是專業的還是新手,他們都有能力去捕捉美妙的瞬間。
Red Hong Yi
墨爾本澳洲
手機拍攝創意拼貼
把您創作的Jamie Oliver肖像完全展開之后會占多少地?創作期間使用了多少種蔬果?是不是每種蔬果都有各自的功能?
把它展開之后大概有一張Al紙這么大吧。總共用了大概15種蔬菜水果去創作這幅肖像,全部都是從一個墨爾本當地的農產品市場買回來的。我開始創作的時候,希望把作品的顏色基調定為綠黃綠黃的,所以我便以這個原則挑選蔬果。哪種蔬果是最適合做創意拼畫的呢?哪種又是你用過最難的材料?你怎么去克服這些挑戰的呢?
任何能夠輕易地被切成塊狀的蔬果。像青瓜就很好創作,像西蘭花的就比較難了。其實任何材料都需要有耐性、細心地處理。
創作的靈感是哪兒來的呢?
借用一位我很喜歡的藝術家的話來回答這個問題:“找靈感是菜鳥才需要做的事兒,專業的人盡管去工作就行了。如果只是期待籠罩頭腦的烏云散開,祈求靈感的閃電有幸擊中你的話,你永遠都成不了大事。所有偉大的創意都是在實踐中形成的。”
為什么將Instagram作為你的創作平臺?
我喜歡將我的實驗項目發表在Instagram上面,在那里我可以看著整個創意一步一步地從構思到創作到完成,從而產生一種滿足感。其實我也會把我的創作過程通過手機攝影記錄下來,發表在YouTubc上。
你在ins上的自我介紹寫道:“我喜歡畫畫,只是不用畫筆”,兩者有啥不同呢?
我需要對創作的材料十分了解,無論是筷子還是蔬果。在正式創作之前,我還需要做很多實驗、測試,其間肯定會遭遇到很多失敗。每次的嘗試都讓我對新材料有了更加深刻傘而的認識。
有什么東西你是非“畫”不可的?
其實我一直都最喜歡“畫”動物的,不過似乎我的肖像畫好像更受歡迎!
似乎您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不太能保存下來,只能依靠照片視頻的記錄。除了你的成龍肖像之外,你還創作過其他實物可存作品嗎?你又是怎么保證環保不浪費的問題?
其實有很多啊,像成龍肖像是用可回收一次性筷子拼畫出來的,姚明肖像則是用襪子,還有阿黛爾的是用蠟。我只會在Instagram上發表食物的作品啦!
推薦一款手機攝影應用程序?VSCOcam就很好。
蔡雅妮
手機拍攝美食視頻
《一人食》是一系列3分鐘左右的視頻,迷你食譜說明書一樣的紀實片。情節簡單,感情細膩,菜式個性卻又簡單上手。人們不僅愛跟著視頻做美食,對每一集里面的一人食主人公也有著些許猜測和好奇。
三年前,蔡雅妮離開了媒體,開始四處旅行。曾是圖片編輯的她用手機拍下了沿途許多趣致風景,還在北京798辦了手機攝影展。有段時間她喜歡用手機“亂拍”些無故事線的短片,“電影學院的朋友看了竟說很有新浪潮電影的感覺。”
《清蒸鱸魚》那集,是雅妮2012年冬天住在北京朋友家時用手機拍下的。“因為可以貼著這個人,用iphcnc拍也比較放松,于是跟拍她游泳,去菜市場買魚、做菜和吃飯。她想要小清新重口味,那我記錄就好。”視頻放出來之后,大家都被女主角穿著內褲起床、“唰”地拉開窗簾的鏡頭吸引了。第一次小打小鬧的嘗試,結果卻出乎意料地驚喜。拍攝過程很有趣,效果也不錯。雅妮于是覺得用短片拍攝一個人做飯這事兒有戲。
從不會做飯的人,到稍稍有兩下子的,到后來開始尋找不同特型的人。大叔,外表漢子、內心溫柔的女人,工作很累回到家也要正正經經給自己煮頓飯的白領。起初是給單身人士的獨食指南,可隨著拍了越來越多的人,雅妮對“一人食”的理解也發生了轉變。《水煮活魚》那集,主人公是一位媽媽,時間都被孩子霸占,對待一頓獨自食飯也要認真完成。冒著泡、滾燙的紅油湯汁嘩啦一下子倒下去把一鍋魚片燙熟,溫和的畫面頓生出濃烈刺激,十分撩人胃口。一人吃飯,不管你是否單身,難免都會遇到,甚至渴望一人食。它的概念并非單身那么簡單,而是自我的空間和時間,是兩個維度的。
2013年圣誕節,《一人食》連推三期圣誕特輯,圣誕花環,西藍花圣誕樹,圣誕草莓人。雅妮發現,原來真的有很多人在跟著《一人食》做,微博上人們曬作品,a一人食,“一人食”似乎成為一種時髦生活方式。“那幾天至少有一兩千人跟著我們做,我會把好看的轉發出來。讓更多人看到、鼓勵更多人做得更好是應該的。”社交媒體時代,人們喜歡分享,“你看,我做了這個”。被肯定是最好的鼓勵,這種轉發互動也成了《一人食》獨特有效的推廣方式。
雅妮微博的標簽是“一人食的艷賊”。《一人食》是雅妮獨自導演的作品,在我的設想里,大概是她個人氣質和生活方式的延伸。“它不能說是我的生活,我至今還不擅長做飯,”雅妮笑笑說,“它更像是我所見到的別人的生活。只是以我的視角、我的方式通過畫面傳達出來。作品是一面鏡子,你可以從中認識到自己。拍了視頻我才發現自己內心有小溫暖的感覺《一人食》是成熟的我。”《一人食》的特色鮮明,因為是非常個人化的作品。畫面、配樂、風格、主題,比如使用細野晴臣或是'Trcntcmollcr的音樂當背景音樂——這些都是蔡雅妮個人的喜好,個人審美的表達。
通過《一人食》,蔡雅妮認識了很多新朋友,眾人食的機會漸漸多了起來,且都是些烹飪pro級的人物。出書后的慶功宴,吃了馬拉松式的8小時。“現在人們開始抱怨飯桌上人人競相拿手機拍照,你覺得呢?”“我覺得沒問題啊。拍照記錄那天發生的事情,是種證據。雖然大多時候都不會回頭去看。但一旦看到就會澎湃。”“會不會有時想拋開手機過過‘離線’的生活?”“我離不開手機和網絡。主要是留戀手機鏡頭。我有很多很好的相機,但我現在只用手機拍。”蔡雅妮說,“我有時想,如果我眨一下眼睛就是快門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