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不少政要一卸任,便專心斂財,這已屢見不鮮。這不,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又成了媒體關注的對象。
英國媒體透露,布萊爾個人身家約6000萬英鎊(1英鎊約合9.7元人民幣),是他早前所宣稱的3倍。他卸職后,將辦公室設在海德公園附近一套價值750萬英鎊的連排別墅。別墅本身是二級文物,還帶有一個價值170萬英鎊的馬廄樓。他和家人還擁有近10處房產,包括一個價值800萬英鎊的17世紀莊園和24套出租公寓。他還有架裝飾豪華的私人飛機,出游時氣派非凡。
布萊爾當首相時,一年賺20萬英鎊,下臺后就不同了,他擔任摩根大通銀行顧問,年薪200萬英鎊;任蘇黎世金融服務集團顧問,一年又掙回200萬英鎊;至于他給海灣國家的企業提供咨詢,石油富豪們到底給了他多少錢,只有他自己清楚。
如此斂財,自然引來批評。英國《金融時報》曾刊文《布萊爾的逐金之路》,文章稱,“我很難想出有哪位前政治領袖像托尼·布萊爾那樣孜孜不倦地玷污自己的名聲”,“他對個人財富執著得近乎瘋狂的追求,會在歷史上給他留下更黑的污點”。《太陽報》則說,布萊爾的特使身份和慈善家頭銜讓他不時進入公眾視野,但人們分不清這些是他真正的工作,還是為謀利而弄的“擋箭牌”。
在歐美國家,政要卸職后,以演講、出書、當顧問甚至去企業任職等方式賺錢,被公眾稱為“旋轉門”。官員們上任時在門里深耕關系,卸任后便轉到門外收獲財富。克林頓從2001年卸任美國總統,到2013年他妻子希拉里卸任美國國務卿,這12年間他發表542場演講,獲得1.049億美元(1美元約合6.1元人民幣)。那段時間希拉里一直擔任公職,所以沒怎么賺外快。去年,他倆就一起猛賺。今年5月15日,希拉里參選總統后公開其家庭財務,證實夫婦倆去年共演講100多次,收入2500多萬美元,平均“出場費”大約25萬美元。這樣的收入,至少排在全美前0.1%。
這種華麗的角色轉換,表面上看很合理。歐美國家政要任期內的薪水不算高,退休金也不太多。關鍵是,他們退休時還很年輕,克林頓是55歲,布萊爾是54歲,不偷不搶,甩開膀子開辟事業“第二春”,也很自然。
但問題在于,下臺政要們的賺錢術,離不開當政時積累的特殊政商渠道和人脈網絡,并往往與特定的利益集團掛鉤。他們游走在合法與非法的邊界上。在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卸任后進入俄羅斯天然氣公司的子公司擔任高管,引起輿論嘩然,因為他在位時批準了該公司與德國企業價值27億美元的合作。在英國,曾發生2000多名退休軍官到私營軍工企業工作的事件,時任退伍軍人協會主席的陸軍中將基塞利因此辭職。在日本,官場曾出現過“55歲現象”——經濟產業省、農林水產省等經濟實權部門高官多選擇在55歲退休,趁著年富力強轉往大企業“發揮余熱”。有一段時間,日本的高速公路工程招標,中標者幾乎都以接近政府內定價格獲得工程,原因就是有這些“旋轉門”里出來的官員助力。
看似合理的“旋轉門”,卻折射出延期腐敗的弊端、監管的缺位和自控能力的缺失。《金融時報》評論說,如果政要這種生財之道是正當的話,就應該出臺更加明確具體的規定,比如政府官員可以在何時、向何人收取報酬等。然而這并沒有什么用。美國《政府道德改革法》早就規定,卸任官員一定期限內不得參與和擔任公職時職務范疇相關的業務。日本也曾出臺規定,禁止高官退休后到企業任職。這些都沒有擋住官員撈錢的手。
其實,根治延期腐敗也很簡單,那就是在“旋轉門”里面,也就是官員們在職時,就切斷錢權交易的紐帶,讓權力運作在陽光之下。但是,在被各種利益集團控制的西方政界,要做到這一點,又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