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盤”重現江湖,熱點區域房價跳漲40%,二手房業主“毀約”成為常態……近兩個月,以深圳為代表的一線城市樓市迅速火爆,似有與A股蠻牛一較高下的意思。媒體報道也是連篇累牘:大量股市炒家已經兌現獲利,資金正轉戰樓市。更有開發商推出震撼海報:炒股有賺有賠,買房只賺不賠。事實果真如此嗎?
細看那些以“樓市要成股市收割機”為題的文章,似乎只舉了些幸運兒張三李四在炒股掙錢之后出倉套現買房的例子,卻無實打實的數據。再看看那些樓市里的職業投資客,手中的房產早已通過各種渠道抵押變現,而這些資金正在不定的市場中尋找機會。
其實,房還沒法炒。在一線城市,限購政策依舊是鐵板一塊,除非鋌而走險,擁有兩套房產或以上的家庭幾乎無法再融資買房。況且不動產變現程序繁雜、周期長,縱使公積金政策對剛需族日趨友好,降息降準周期開啟后房貸利率降低,但樓市和股市一樣需要有人接盤才能實現盈利。對于在城市打拼的年輕剛需族來說,是不是有勇氣賭上后半輩子高位接盤,真的是個未知數。所以,限購政策若不完全退出,一線城市樓市想要重演2006年到2009年的炒房潮可能性很小。
至于二、三線城市樓市——眾所周知,一線城市是需求高地,也是二、三線城市的人口“抽水機”。北上廣深聚集了全國各地的外來人口,這種聚集效應還在隨著城市競爭力的提升增強。就樓市而言,它已把本屬于二、三線城市的相當一部分置業剛需族抓到手中。對于二、三線城市,去庫存是當地樓市中期任務,“日光”是別人的,自己只有“盤”。
“日光盤”背后,更像是一次被開發商和地方政府利用的拉高出貨策略。一線城市是主力資金炒作的方向,炒高它,既可回籠資金,又能制造二、三線城市樓市的洼地效應,從而將部分被一線城市搶走的置業需求拉回二、三線城市。站在樓市既得利益各方的立場上,他們巴不得深圳的瘋狂向全國蔓延,他們會不斷炒作,試探政策面的底線。
當然,股市不差錢,必然會有資金溢出效應。不能排除有拿著存款投身股市賺首付的現象,亦不能否認會有獲利者出逃之后買豪宅自我犒賞。至于“收割機”,真的就只能“呵呵”了。這輪牛市已被定義為“不差錢”的“改革牛”,縱使滬指在5000點附近拉鋸,資金排隊入市的腳步依舊很匆忙。在“改革不息牛市不止”的預期下,產業資本要追求的是高成長、新經濟的發展方向,幾無可能重歸房地產的舊軌道。
在“日光盤”的浪潮再度來襲之際,我們應當保持一份清醒。倘若個人投資者有置業需要,無非關注兩點:其一是與樓市呈皮毛關系的土地供應是否與價格漲幅匹配,若是區域內土地儲備足夠,當地房價便沒有暴漲的可能。其二是買房的錢可否借得到、還得起,若是賬算下來一筆房貸除非中彩票這輩子也還不起的話,還去糾結它干嗎呢?
風物長宜放眼量,“歷史耐心”這個東西多少還是要有一些的。否則,你很容易失去自己的判斷,落入市場短期波動的陷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