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鑰匙】
“訪談”是指對某個人或某一事件或者某個問題,進行專題性訪問的新聞報道形式,可以是對新聞人物或時尚人物的報道,可以是對某一新聞事件或者歷史事件的采訪和記錄,也可以是對正在發生的或人們所普遍關心的某種社會問題的訪談。訪談具有針對性、專題性和典型性特征,最常見的是人物專訪。訪談一般由三部分組成:一是背景提示,交代采訪對象是誰,為什么采訪他等。二是采訪過程,采訪者提問,被采訪者回答,依靠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三是結尾,交代采訪的效果。采訪過程是重點,背景和結尾可有可無。高考命題考查點大都集中在理解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句子,篩選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結構,概括內容要點,評價或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和態度,對文本涉及的問題進行探究等方面。
一、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文中的信息”,指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以及文本中能夠滿足“某個專題”的特定內容。對于訪談,主要是要求考生篩選訪談當中所提及的知識、觀點和體現出的人生理念。
二、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
1.訪談一般是一個連貫的過程,包括開頭、主體、結尾三部分。開頭引起對方興趣,盡快進入主題;主體因勢利導,充分運用各種設問技巧,保證訪談順利進行和內容的拓展、深入;結尾適當總結,表示對訪談對象的感謝。
2.訪談在于記錄訪談過程,讓受眾了解被訪者對訪談話題所持有的觀點或態度。因此,在概括文本的中心意思時,考生首先要弄清被訪者的事跡或貢獻、宣傳的意義或價值、被訪者的思想認識等。
三、評價訪談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
訪談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多是指被訪問者對客觀存在的人、事、物、現象、表現、做法等所持有的主張和看法。在評價其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時,應首先整體把握被訪問者談話的大意,分析其邏輯推理的科學性,最后作出客觀的評判。
四、分析訪談的語言藝術
訪談的語言特色主要體現在設問技巧、對被采訪者的細節描寫等方面。因為訪談是兩個人面對面的交談,都是口語,所以具有通俗、平實的特點。又由于訪談是讓觀眾閱讀欣賞的,因此其語言具有莊重、理性、典雅、中規中矩等特點。在判定文本的語言有著怎樣的特色后,要聯系文本說一說文章是怎樣體現這種特色的,并且能進一步指出這種特色的好處和效果。表現手法體現在兩個方面:
1.采訪者在提問時運用一定的技巧,有時直接問,有時旁敲側擊,有時用生動有趣的問題制造輕松的氣氛,有時運用邏輯推理提問,有時接著上一個問題進一步追問,體現出睿智性、緊湊性、邏輯性等特點。
2.對被采訪者的言談舉止描述時使用細節描寫,拓展文章內容。
五、評價訪談的社會價值和影響
考生在閱讀訪談時,應將視野擴大,將文章放到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中,聯系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主流思想文化、各階層的關注程度等來進行對照,然后實事求是地進行評價闡釋。尤其要注意訪談對象、訪談內容與整個社會或某些階層的關系。
六、挖掘訪談所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考生要注意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探究被訪者的精神追求以及這種追求給我們的有益啟示。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莫言獲獎
是方塊字寫作的勝利
《南方都市報》記者(以下簡稱“南都”):你最近在香港出了一本書《莫言了不起》,你從什么時候起開始關注莫言?
劉再復:1986年讀了他的《透明的紅蘿卜》。這部中篇寫得太好、太動人了!我被它深深打動。因為作家主體的感覺太敏銳、太豐富,才能發現這種在極艱難的環境中又極頑強生存著的生命現象,并用充滿色彩的語言塑造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形象。
南都:(1)
劉再復:莫言的作品,我之所以“幾乎每部都讀”,不是因為他的“水平”超群,而是因為他的作品帶給我無窮盡的閱讀“至樂”。讀一讀莫言的喜劇性作品,就會開懷大笑。林語堂在世時提倡幽默,可惜他未能遇到莫言。而我與莫言相逢了,這真是幸運。
我第一次讀《紅高粱家族》,覺得語言沒有《透明的紅蘿卜》那么精美,但仍然震撼我。而且讓我意識到,莫言在進行“顛覆性寫作”:顛覆權力敘事,顛覆官方的歷史敘事,顛覆教科書的慣性敘事。多年后我讀《豐乳肥臀》,更覺得莫言通過宏大敘事在“解構”歷史,顛覆歷史,即用人性的歷史解構“階級性”歷史。
南都:你對莫言的第一印象如何?
劉再復:他在科羅拉多大學作講演,第一句話就是“在座的劉再復先生就是我的老師”,其坦率與真誠一下子就打動了我。之后我和妻子把東亞系的一些老師和同學請來,聽莫言講故事。他講的幾乎全是饑餓的故事。離開美國前我送他一頂牛仔帽。因為他在我的心目中,也是一個膽識過人的牛仔。
南都:(2)
劉再復:荒誕喜劇與荒誕小說在20世紀的西方文學中確實占有極重要的位置。但說他屬于西方荒誕文學譜系未必精當。他的魔幻現實主義,也可能受馬爾克斯的影響,但直接師法的還是蒲松齡的“狐幻現實主義”。蒲松齡創造了中國的短篇小說的巔峰。莫言很聰明,就在山東的土地上找到自己天才的老師。莫言沒有“貴遠賤近”的弱點。
南都:莫言這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否與其作品魔幻性得到西方世界的承認有關?
劉再復:莫言在我心目中是天才,為我們的方塊字爭得了巨大的光榮。他的獲獎是我們母親語言的勝利,方塊字寫作的勝利,倉頡造字的勝利。
南都:那你如何看待莫言獲獎?莫言獲獎對中國當代文學有什么影響?
劉再復:諾貝爾文學獎由于各種原因與條件,變成一個世界公認的權威性大獎。作品一旦得獎,它便產生巨大的普世性效應。聶魯達與馬爾克斯、略薩的獲獎,整個拉丁美洲文學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就提高了,至少是影響了我的閱讀心理。莫言作品本就被翻譯成二三十種文字,獲獎后可能還會翻一倍。因此,莫言獲獎肯定會提高中國當代文學整體在世界上的地位,會吸引更多種族、更多國家、更多心靈、更多語言來關注中國文學。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美國作家獲獎,美國人不會太興奮,但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則會為自己的同胞獲獎而驕傲。1998年葡萄牙的霍塞·薩拉馬戈獲獎,盡管他一直站在共產主義立場反對政府,但總統、總理一聽到他獲獎的消息,就立即聲明說,現在我們要放下分歧,共同慶祝葡萄牙語的勝利。葡萄牙政府領導人畢竟有文化,他們知道自己的同胞獲獎是一件大事,是關系到葡萄牙語能否驕傲地自立于世界之林(至少不被西班牙語吞并)的大喜事。
(選自《南方都市報》2013年5月10日,有刪改)
1.劉再復先生認為莫言作品有哪些特點?
答: " " " " " " " " " " " " nbsp; " " " " " " " " " "
2.請根據談話內容,從記者的角度補寫出(1)(2)兩處的問題。
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為什么說莫言獲獎“是我們母親語言的勝利,方塊字寫作的勝利,倉頡造字的勝利”?
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江雪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