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在一個鞋匠那里當學徒,這樣就可以掙到一點零花錢。他經常挨餓,這對他來說好在是家常便飯,可他還經常挨打,他的師傅把當年學徒時受到的待遇原封不動地用到他身上。被打的人學會了逆來順受,有時忍不住要回擊一下,但總會打偏。外公不是個能干的人,他連師傅都沒當成,因為他付不起考試所需的費用。他當了鞋廠的工人。
20歲時他結了婚。他的妻子是一名富農的女兒,但沒有帶來任何陪嫁,因為富農反對這樁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很早就熟諳挨餓藝術的他也把這份能耐傳授給妻子,而她也學得不錯。他倆有過十個孩子,其中兩個很小就夭折了,另外八個總算被他倆養大。只要一提起她的童年,我母親總喜歡講那條咸鯡魚的事。拴在一條長繩子上的咸鯡魚從小屋的屋頂上倒掛下來。這條魚要掛一個星期,每到發工資的那個周日就會換一條新的魚掛上。每天要舉行三次的儀式是全家排成一列從魚旁走過,每個人只許咬一口。
鞋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產后,我外公開始干修橋的活。有一天他從腳手架上掉進了干涸的河床,從那以后他就被解雇了。不久,先后有三個工人從同一個腳手架上掉下來。兩個人被解雇,第三個人當場摔死。那兩個人去打官司,結果是,建筑公司搭腳手架時省了太多的木頭,所以應賠償損失。第三個人則被證明是自己的疏忽所致。有人讓我外公也去告建筑公司,但他卻說,他不想與人爭吵。二十年后,只要天氣一發生變化,他的背就會痛起來。可他卻說:凡事都有好的一面。對這句話,他可是身體力行。被迫吃干面包,他認為是好事;失業了,會有時間去采蘑菇;當計件工,就不會有時間去胡思亂想;一打仗,所有的人都會吃虧。
1918年后那段混亂的日子里,薩克森的工人也奮起爭取更好的生活,可他卻在給那些罷工工人補鞋,活像一個罷工破壞者。他是個叛徒,但又是個勇敢者,因為在他那兒補鞋收費最少。廚房的一角是他補鞋的地方。只要他妻子請求他,他也會跟她一起上教堂,盡管他覺得這毫無意義。
當孩子們都長大成人后,星期六他也開始喝酒。他覺得喝酒很便宜,因為他喝不多。
他沒有支持過希特勒。當不支持希特勒會帶來危險時,只要他對某件事看不慣,他就會說,希特勒本人根本就不知道會發生這種事。我至今記得,8歲時我在他那兒過假期,有一天我把十幾個釘子釘在地板上,外公走了過來,把釘子拔了出來后又把釘子筆直地釘到地板里,他一句話也沒有說,雖然當時很難弄到普通的釘子,因為鐵都用來制造那些能穿透人皮膚的飛釘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艱苦歲月的頭幾個月里發生了令人難以理解的事:我的一輩子忍氣吞聲的外公到了晚年卻失去了忍耐心。我大舅在信中寫道:“父親的頭腦已經有點不清楚,所以他才只想自己,似乎這世界上只有他自己。譬如,他非要吃黃油,可以前有黃油時,他只吃人造黃油。這太可笑了,就像個孩子。他不相信他妻子的那點錢買不了黃油,他說,是她不愿意買,她小氣,她不愿意滿足他的任何愿望。母親很痛苦。他還罵她,這可是從沒有過的事,過去他一向十分謙讓。”
到現在為止,我還能看到他臨終時那張滿是皺紋的孩子臉和那種渾然不覺的滿意神色。那時我呆呆地望著一個完蛋了的小丑的那副嚴厲的怪相,望著他,我的外公——薩克森地區的工人,死于1946年,享年75歲。死亡原因:不能繼續忍受逆來順受造成的后果。
(選自《外國優秀作品選》)
閱讀上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問題。
1.下面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 )
A.全文圍繞“外公”的一生娓娓道來,如敘家常,語言上幾乎都是描寫和抒情的文字,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命運。
B.本文的標題是“有關我外公的報道”,其中的“報道”具有迷惑性,從標題看文章應屬新聞體裁,但實際上卻是一篇回憶傳記。
C.文章的絕大部分文字是寫外公的忍耐心,處處體現其逆來順受,這無疑是要表現“我”的外公在生活中是愚昧和落后的。
D.文章以時間的推移為敘事線索,把外公一生的典型事例巧妙地編織在一起,使得文章思路清晰,結構嚴謹。
E.外公是千百萬勞苦大眾中的一員,雖然他的覺醒具有一定的感召力,但他的命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在文中第四自然段,作者為什么說外公“是個叛徒,但又是個勇敢者”?
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在文中第六自然段中寫外公先拔釘后釘釘一事意在說明什么?
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不直接描寫人物心理活動,而是通過動作含蓄地刻畫人物內心世界是本文的特色之一,試結合你所讀過的文學作品再舉兩例。
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