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見到青年畫家管春雷的工筆花鳥畫,倍感親切與清新。說到親切,在于近來我總是玩味思索宋人作畫如何做到靜穆精謹與峻厚,大氣的圓融和諧,而感到清新,則是由內而外的一種自然怡情和悅目了。前者有點學術研究的味道,后者則是自發(fā)的情感流露。但凡見到管春雷的畫,無論專家學者還是普通書畫愛好者都能講出幾分道道,對其珍愛之情溢于言表,大有“專家點頭,群眾叫好”的聲勢。
管春雷的畫直承宋人花鳥的格法與體貌,而我個人認為宋人佚名《百花圖卷》對他的畫風有著直接影響,無論精勾細染,還是水墨渲淡,都存有《百花圖卷》的韻味和氣息,說其有“宋人余韻”是一點不為過。在我們今天這樣一個求“新”求“變”的社會氛圍里,往往堅守與接續(xù)本身就是一種選擇和立場,正如畫論中所言“變者有膽,不變者有識”。而我以為關鍵不在于變或不變,而在于“變”出的成果是否有真正價值,“不變”的東西是否還有存在的意義,換句話說,它們都是針對我們當下文化的狀態(tài)或未來藝術發(fā)展方向相對而言的。就管春雷來說,他取法哪怕只有一張畫,但只要這張畫是經(jīng)典,只要他對此畫研究足夠精深、取法得宜,同樣可以從此畫中汲取他認同及想要的傳統(tǒng)內容,進而舉一反三直至通達大道。在我看來,僅就管春雷取法《百花圖卷》的思路無疑是非常明智機敏的。因為此畫氣息醇正、技法精熟,同時格調古雅而又無明清人的程式桎梏,正是畫人取精用弘的上好摹本。更有精絕處在于此畫完全脫胎自然造物,長期沉浸此本更能在悄然無息中讓后學者體會中國畫“師造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中國人特有的“寫生”視角和觀察方法。管春雷很睿智,他學畫不僅很好地繼承了《百花圖卷》清雅平和的格調,而且在寫生方面不斷探索,磨礪出自己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譬如管春雷畫中造型較之古人更加精微準確,畫面章法更加精巧變化,墨色的微妙對比更加細膩豐富。這些方面匯聚起來形成了管春雷的花鳥畫與古人不盡相同處,顯得更加富有濃郁親切的生活氣息。
放眼今日畫壇,花鳥畫各種風格林林總總、絢麗紛繁,管春雷的畫不入時風、低調內斂,沒有濃妝艷抹的粉飾而凸顯清雅平和的端莊,沒有一絲的賣弄炫技,真有清水芙蓉、出塵之致的感覺。若說宋人畫《百花圖卷》雅逸情致與當時社會審美風尚還有關聯(lián),而在今天浮泛躁動的畫壇,還有管春雷這樣追求澄淡精致的畫風,實在是難能可貴,甚至有點卓爾不群的味道。我時常癡迷管春雷畫中那些清雅澄澈的花鳥形象,它們的精致與優(yōu)雅表現(xiàn)出畫家的藝術品味和縝密情思,它們呈現(xiàn)出來的清幽與簡淡是人們精神訴求中最樸最美的希冀,是人們審美理想中最純最真的本性,管春雷以自己的一管之筆以最樸素最本真的藝術語言表達出來,如涓涓溪流,溫婉動人。我想正是這份樸素和自然讓管春雷贏得眾多知音和如潮贊譽,也鋪墊出他未來藝術之路的錦繡前程。
編輯 鐘健124976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