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教師既要重視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的制訂,同時在教學環節的設計與實施中要關注教學目標的達成。下面試從教學實踐出發,以音樂課《紫竹調》的教學設計與實施為例,談談分解教學目標,細化教學環節,分步驟達成音樂課堂總目標的過程和感受。
一、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立以及教學設計的制訂都要從熟讀教材和教參開始。教師只有充分剖析、理解教材,才能傳遞教材所表達的內容,準確理解和表達設計者的意圖。例如江南絲竹《紫竹調》,這首作品的音樂材料相對簡單,是圍繞同一個主題展開的變奏,音樂線條清晰,學生容易理解。備課時,我問了自己三個問題:“我能講什么?”“我該講什么?”“我怎樣講?”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必須要循序漸進,深入淺出;而想要淺出,教師自己必須先深入。于是我反復聆聽音樂,從中挖掘最閃光的、最值得和學生分享的內容。此外,我還從教參和網絡中參閱了很多關于江南絲竹的資料,最終在眾多資料中找到了共同之處,并由此確立了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加花和支聲性復調。在反復研讀教材的過程中,單元的脈絡和作品的重點,以及設計者的編寫意圖會逐漸清晰,從而實現了對教材內容的有效梳理。
二、精細教學環節
1.分解教學目標,讓教學不盲目。課堂教學是由一組組相互聯系的教學環節組成的,因此,把課時目標分解成具體的教學環節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這個層面的小目標,教學就不再盲目。在《紫竹調》的教學中,為了實現一系列目標,我把課堂分成了“自主學習”“展示反饋”“合作探究”“拓展創編”“歸納總結”五個環節。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中,明確每個模塊的階段目標。有了各個環節的具體目標,教學就能有的放矢。
2.細化教學環節,讓教學不忙亂。音樂作品就好像一塊大蛋糕,學生一口吃不下,此時老師就充當了分解“蛋糕”的刀和叉。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先將作品分成小塊喂給學生,學生能夠細細品嘗,嘗到了甜頭,才有探索的樂趣。我在《紫竹調》的教學中,圍繞階段目標開展了一系列音樂體驗活動,注重完整欣賞和片段欣賞相結合。在“合作探究”環節中,我先讓學生完整聆聽樂曲,辨析音樂主題及段落;接著,讓學生分段欣賞,辨析每段音樂的主奏樂器,并結合總譜了解各樂器之間的配合,體會江南絲竹支聲性復調的特點。最后,啟發學生通過片段樂譜的對比分析,了解江南絲竹的變奏手法——加花。在每個環節中,學生都很明確自己的探究內容,從整體到局部,逐步分階段完成了學習任務。
面對變幻莫測的課堂和學生,我們唯有不斷學習,從“細”節入手,在“精”字上下功夫,不斷實踐,才能打造高效課堂,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