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民國的語文課文受到了不少學者和家長的追捧,不少課本或者課文選先后出版。然而,這些出版的民國語文課文多為編者的“一己之私”,缺少選擇的權威性和科學性。真正有代表性的民國語文課文是哪些?為了同答這個問題,筆者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挑選了從1912至1937年間的32套中學語文教材進行統計,分別統計出民國中學語文的初中十佳散文課文、高中十佳散文課文、中學十佳詩歌課文、中學十佳詞作課文,并同時統計出民國初中十佳作家、高中十佳作家,借以撩丌民國中學經典語文課文的面紗,一睹其真容。
一、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所統計的教材全部依據北京圖書館參考部、人民教育出版社圖書館主編的《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中小學教材》。所列舉的書日。按照書日統計,民國時期共出版中學語文教材152套,但筆者檢查后發現,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其中只有41套比較完整,筆者在此基礎上篩選出32套作為統計數據源,其中初中13套,高中l9套。
初中:
葉紹鈞等《新學制國語教科書》,商務印書館1923年版;沈星一《初級古文讀本》,中華書局1923年版;莊適《現代初中教科書.國文》,商務印書館1924年版;胡懷琛《新時代初中國語教科書》,商務印書館1928年版;傅東華、陳望道《基本教科書·國文》,商務印書館1931年版;徐蔚南《創造國文瀆本》,世界書局1932年版;歲根澤、高遠公《初中國文選本》,立達書局1933年版;朱劍芒《朱氏初中國文》,世界書局1933年版;朱文叔《初中國文讀本》,中華書局1933年版;施蟄存《初中當代國文》,中學生書局1934年版;孫怒潮《初級中學國文教科書》,中華書局1934年版;葉楚傖《初級中學國文》,正中書局1934年版;宋文翰《新編初中國文》,中華書局1937年版。
高中:
劉法曾、姚漢章《中華中學國文教科書》,中華書局1912年版;林紓《重訂中學國文讀本》,商務印書館1913年版;吳曾祺《重訂中學國文教科書》,商務印書館1913年版;許國英《共和國教科書國文讀本》,商務印書館1913年版;謝蒙《新制國文教本》,中華書局1914年版;穆濟波《高級古文讀本》,中華書局1925年版;朱劍芒《高中國文》,世界書局1929年版;沈頤《新中華國文》,新國民圖書社1930年版;徐公美《高中國文》,南京書店1931年版;孫俍工《國文教科書》,神州國光社1932年版;杜天縻、韓楚原《杜韓兩氏高中國文》,世界書局1933年版;薛無兢《高中當代國文》,中學生書局1934年版;王德林《高中國文》,中學生書局1934年版;傅東華《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國文》,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姜亮夫《高中國文選》,北新書局1934年版;何炳松《復興高級中學國文課本》,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葉楚傖《高級中學國文》,正中書局1935年版;宋文翰、張文治《新編高中國文》,中華書局1937年版;蔣伯潛《高中新國文》,世界書局1937年版。
二、民國中學經典課文
1.十佳散文課文

從表1榜單的篇日來看,這些民國中學的經典散文課文大致可以分為時代意識文、祭文、作文教學文、文學理論文和勵志文等五大類,而時代意識文的篇日最多,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
(1)時代意識文
所謂的“時代意識文”是指體現民國時代意識的課文,或者說,因為時代意識而選錄的課文,這類課文占據了這三個榜單的半壁江山。具體而言,這些時代意識及其課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反對極權專制和新中國想象。反對集權專制是民國社會之時代精神的焦點。在這些榜單中,黃宗羲的《原君》表現最為搶眼,無論是初中還是綜合,都是排名第一。黃宗羲在清末民國精英中的地位極高,被尊為“中國思想啟蒙之父”,梁啟超對他極為服膺,認為《明夷待訪錄》是“人類文化之一高貴產品……我自己的政治運動,可以說是受這部書的影響最早而最深”。《原君》是反對極權帝制的著名文章。在文中,黃宗羲認為后來的人君“以君為主,天下為客……屠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提出人君應該“天下為主,君為客,兒君之所畢世而經營者,為天下也”的主張。這個初步的民主思想恰恰是民國之所以立國的思想前提和基礎。
緊隨反對集權專制的是民國社會對新中國的想象。陶淵明《桃花源記》無須多言,《禮記·禮運》則是描繪了天下大同的美好圖景而成為民國思想文化圈的經典作品。康有為首先依《禮運》提出“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的“二世說”,后來又提出“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大同世界)的“三世說”。
另外,和反對集權專制密切相關的是反封建和理性啟蒙,蔡元培的《理信與迷信》則肩負了這兩個任務,文章旨在告訴愚昧的國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是因而后有是果”,不可“妄歸其因于不可知之神”,要求國人“祛迷信而持理信”。
第二,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秦上錄》《大鐵椎傳》是豪俠小說,也是英雄主義課文。民國是亂世,亂世則呼喚英雄,盼望英雄能力挽狂瀾、重振乾坤,所以英雄主義旗鼓大張。伴隨著英雄主義的熾熱,豪俠文學在民國極為盛行,陳默說:“白20世紀初葉至40年代末,是我國武俠小說創作的‘狂潮激蕩’的時期。”在這個背景下,《秦上錄》《大鐵椎傳》由此上升為經典課文。同時,在清末民國時期,中國受列強覬覦和蠶食,所以愛國主義一直在意識形態的高位中運行,《最后一課》《出師表》肩負了宣教愛國主義的重要任務。
第三,生命意識。在社會動蕩時期,人人朝不保夕,悲嘆人生和命運的“生命意識文學”便會受到歡迎和推崇。民國在大多時候處于混戰紛亂時期,因此一些有生命意識的文學作品上升為時代經典,其中一些作品變成了語文課文。曹丕《與吳質書》全篇籠罩著“歲月易得”“已成老翁,但未白頭耳”的傷感,正是這個生命意識才使得本文躋身民國的經典課文,且排位靠前。
或許這一點也可以解釋《桃花源記》的上榜緣南,正是因為社會紛亂,所以人們渴望安寧平靜的田園生活。據相關研究,陶淵明在清末民國時期是學術研究的大熱點,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朱白清、朱光潛、胡適和魯迅這些大家都對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2)祭文
《瀧岡阡表》《祭妹文》和《祭十二郎文》為古代三大祭文,它們都成為民國的經典課文,并且排名均靠前:前者列高中榜榜首,后二者列初中榜三、四位。三大祭文獲得民國語文家的如此青睞,讓人頗感意外,考究其中的原因,除感情真摯動人、文辭優美,應該也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有關。
(3)作文教學文
從榜單中可以看出,不少作品是作為作文教學的范例而選人。《李龍眠畫羅漢記》《核舟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始得西山宴游記》《袁家渴記》都是此列。
(4)文學理論文和勵志文
《典論論文》《說文解字序》《復魯絜非書》都是文學理論文。《王冕的少年時代》是勵志文,當今的語文教材依然沿用,此不贅述。
2.十佳詩詞課文


從表2、表3的統計結果來看,民國的語文家在選擇詩詞篇日時并沒有較為一致的初、高中區分,不少詩詞作品在這套教材的初中人選,而在另一套教材的高中人選,因此對詩詞課文分別統計初、高中榜顯得意義不大,故本文以中學為范圍統計詩詞課文榜。
民國這些經典詩詞課文的選錄原因并沒有令人側日之處,大部分篇日文質兼美,在今天仍然是經典課文,尤其是詞作排行榜里的篇日,但是和普通的詩詞選集相比,詩詞榜單的有些特別篇日還是明顯地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意識和一定的傳統意識。
(1)時代意識
同散文一樣,民國詩詞課文榜中的時代意識也表現得非常明顯,這些時代意識具體表現為“底層敘述”和愛國主義。
底層敘述。眾所周知,在民國時期,民族精英認識劍中國的最大問題是底層民眾的問題,因此文化的視角丌始轉向普羅大眾,“平民主義”“國民文學”“平民文學”等口號相繼提出,學界把這個轉向概括為底層敘述。在兩個詩詞榜中,《伐檀》《孤兒行》都是底層敘述的代表。《伐檀》在20世紀前有多種解釋,但沒有一個解釋導向底層敘述,如孟子認為是歌頌包括君子在內的勞動者:“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丁是。”《毛詩》認為是“刺貪”。到了20世紀后,在底層敘述的影響下,余冠英、顧頡剛等人提出了底層敘述的解釋,如顧頡剛說:“《伐檀》是一首罵君子不勞而食的詩。”。平民主義裹挾著底層敘述,極大提高了《伐檀》的地位,并使之成為民國中學語文最受歡迎的《詩經》課文之一,今天仍然是如此。《孤兒行》以孤兒的口吻敘述了他受兄嫂奴役的遭遇,如“頭多蟣虱,面目多塵土……淚下渫渫,清涕累累”。在今天的文學史中,《孤兒行》不再是《樂府》的名篇,但在民國時期卻能進入詩歌課文十佳,完全是底層敘述的力量。
愛國主義。同散文榜單一樣,詩詞榜也體現了愛國主義,如《木蘭詩》《滿江紅》《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都是此列,這些篇日至今沿用。
(2)傳統意識
在詩歌課文榜中,今人非常陌生的《蓼莪》居然位居亞軍,《詩經》篇日人選課文的冠軍,這不禁讓人大跌眼鏡。眾所周知,語文科承擔著文化傳承的重要任務,民國時期的《蓼莪》恰恰承載了這項任務,它宣揚了孝道。在這首詩中,“莪”是篙的一種,俗名“報娘蒿”;“蓼”,茂盛貌。詩人白恨不如抱娘篙,而是孤獨生長的篙、蔚,因為征役而不能反哺贍養父母,南此發出呼天搶地的呼號:“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人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毛詩序》日:“(《蓼莪》)刺幽王也,民人勞苦,孝子不得終養爾。”這首詩不僅是孝情的自然抒發,也是演繹孝道的極佳范本。時至民國,雖然“孔家店”被狂轟濫炸,但孝道卻是例外,依然得劍珍視和推崇。胡適在1943年說:“我在三十多年以前,曾主張廢止讀經,經過三十多年以后,我又要提倡讀經,尤其特別要提倡讀《孝經》……外國人說,我們中國沒有宗教。我們中國是有宗教的,我們的宗教,就是儒教,儒教的宗教信仰,便是一孝字。”在這種歷史背景下,《蓼莪》也就坐上了民國中學語文課文中《詩經》篇日的第一把交椅。
或許有人會覺得,民國課文詩詞榜還有一個特色是“悲情”,這些篇日多為悲情之辭,無歡娛之音。其實,如果我們翻丌一些詩詞的排行榜,就會發現一些經典的詩詞作品大多為悲情之辭。例如,據王兆鵬、孫凱云的統計,十佳唐詩是:《黃鶴樓》《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問)》《登高》《登鸛雀樓》《楓橋夜泊》《蜀道難》《登岳陽樓》《登柳州城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琵琶行》,這個十佳也基本上都是悲情之詞(除意氣風發的《登鸛雀樓》之外),所以不能把“悲情”的標簽專門貼在民國詩詞課文身上。
從民國的這些語文課文榜單看,我們可以得…這樣一個結論,民國的經典語文課文具有很強的時代性。經典語文課文是文學經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文的時代性也就意味著文學經典的時代性,反之亦是如此。事實上,不少文論家都非常強調經典的時代性,例如童慶炳指出,“特定時期讀者的期待視野”是經典建構的因素之一。南帆認為經典的時代性是經典建構的“橫軸”,他說,“相對來說,我更為重視橫軸的衡最。縱軸僅僅顯示了傳統、規范停泊在什么地方;橫軸顯示了重新寫出文學經典的動力,以及傳統在什么地方被重新激活”,他的結論是“經典是活的,而且時刻與我們同在”。文學經典是如此,語文課文也是如此。
三、附論:民國語文十佳作家

從民國初中十佳作家來看,其結果和新中國成立后語文教材對民國作家的選擇結果相差很大:民國時胡適、梁啟超、周作人排在前面,新中國成立后僅選錄了梁啟超的文章,近年胡適、周作人的文章逐漸出現在語文教材中,但分量很小。另外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胡適等三人雖然是民國初中作家的前三甲,但他們的作品并沒有得到“共識”式的選錄,而是離散程度比較高,如梁啟超被選錄最多(6次)的兩篇文章是《學問之趣味》和《最苦與最樂》,胡適被選錄前三篇的文章是《最后一課》(8次)、《柏林之圍》和《文學的方法》(均為6次),周作人被選錄最多(4次)的兩篇文章是《苦雨》和《春天與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