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學校語文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大家都不滿意,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2009年發布的《中國義務教育檢測質量報告》表明,在語文、數學、科學和思品四門學科中,語文的合格率最低,其中有近30%學生的語文成績處于基本合格水平。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當下語文課時數是1963年的一半,效果與1963年相比,卻沒有明顯不同。這就說明語文課多上、少上甚至不上,與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并沒有多大關系。還有一項調查說,在某地中學生17門課程抽樣調查中,學生最不喜歡上的是語文課。教師配備最多、學生用時最多、國家最重視的母語學科,落實在課堂教學上竟是如此結果,實在匪夷所思。
更匪夷所思的是,最近,我在北京的一個教學研討活動上聽了課,參與者多是來自北京所謂重點小學的語文老師,他們所上的語文課竟與語文相去甚遠,充斥了許多非語文的東西。聯想到近期不斷有家長跟我反映其子女在小學、中學及高中語文課上所學、所知、所感;再聯想到兩年前真語文北京站啟動儀式上,也有許多語文課充滿了假語文的元素,我因此愈發擔憂,也印證了這樣的判斷:北京語文課堂亟須去假歸真。
一
先說也重點說說北京的小學語文課堂吧。我始終認為中國漢語水平的真正提高在未來,在現在這些孩子們身上,因此我尤其關注小學語文教育和語文老師。
我聽了一位年輕女語文老師講豐子愷先生的《白鵝》。這是一篇生活散文,層次分明、語言生動、感情真摯,如果老師按照語文教學規律,緊緊抓住字、詞、句、段,聽、說、讀、寫整體推進,該多好啊。可是,這位老師一上課就用豐子愷的若干幅漫畫引入,而漫畫內容既和課文內容無關,又與白鵝無關,一邊看漫畫還一邊問孩子:“感動了沒有?為什么感動?”不要說學生,就是成人見到她展示的漫畫也只是會心一笑而已,哪來的感動?原來老師要引入她自己的一句話:“一個個小孩用他自己柔軟的善心,感到桌子的感覺,看來,所有的生命都是需要呵護的。”我的生命已經老矣,第一次聽說桌子也是有生命的!老師還不過癮,一定要引入她對豐子愷的理解,說:“透過小事、小畫面之后,我們得到的感覺是不一樣的,豐子愷說最喜歡弦外有余音,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篇散文的弦外之音。”一篇小短文,老師就是這樣硬生生地拔高、貼標簽,要引出弦外之音。恕我直言,我從小讀《白鵝》,沒有悟出弦外有什么音,也許我從小沒有學好語文吧?!五六分鐘后,老師把一篇完整的文章碎化成了幾十個小問題,無休止地問學生,不僅沒有抓住詞語重點,許多內容還脫離文本;中間雖然有字詞的校正和朗讀,但完全是應景的,是為老師表演服務的。
最糟糕的是,這位老師自己范讀了一段課文,不僅讓學生給自己掌聲,還要問學生“老師讀得怎么樣,能不能把鵝和狗吃飯時的不同讀出來”。四五個學生當然都說老師讀得好,最后一位說:“我覺得老師讀得特別好,因為,您用講故事的方式讀出來了。”老師當堂高度評價這位學生:“同學們再把熱烈的掌聲獻給他,他不僅把真誠的贊美獻給老師,還告訴同學們讀書的時候要像講故事一樣。”問題是,我整堂課聽下來,從老師的講課到她范讀課文,都是用高八度的矯情做作腔調,毫無講故事的感覺,倒像是一位二流演員在表演。退一步說,就是真像講故事,也不要這樣引導學生當面贊美老師啊!講課結尾,她還沒有忘記弦外之音,說:“作者稱鵝是鵝老爺,舊社會這個稱呼是給土豪的,但是我們并沒有感覺出作者對大白鵝的厭惡,而是感覺到對它的喜愛,這就是課文的弦外之音。”我們又聽糊涂了,這篇課文的弦內之音,不就是作者覺得這個白鵝逗,好玩兒,才寫的嗎?唉,這課上的。
幸好,江蘇省一位退休語文教師,也是真語文活動總顧問張賽琴同課異構,也講《白鵝》這一課。她由聽、說到讀、寫,再由學習白鵝的筆法進入寫作訓練,實實在在上了一堂語文課,我才釋然。
之后,我又聽了一位年輕老師講《伯牙絕弦》一課。這位年輕老師顯然比前一位語文知識功底扎實,也靠點兒譜,但整堂課不僅學生前面、黑板旁“PPT”不斷更換內容,而且學生側面墻壁上始終交織更替著各種古人畫面,不時還樂聲響起,整堂課都是在音樂和畫面中度過,而不是在文字感悟與提升中。我始終困惑,什么時候、哪位家長同意、誰家孩子愿意一邊讀書一邊聽音樂呢?伴樂讀書、看畫讀書,低幼的做法何時休?與前一位老師相同的是,一篇并不難懂的課文,這位老師仍然化解成了幾十個零碎的提問和無厘頭的拔高、貼標簽。中間還不斷所謂引經據典,而這些經和典與文本并無太多關系。比如,老師說:“我們的古人常常借山水抒發自己的志向。杜甫曾寫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借山抒發自己的志向;李白也曾寫過‘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借水來抒發自己的胸懷。”且不說用這樣的詩句比喻伯牙撫琴志在高山是否合適,即使從學生理解這個文本的角度來說,也實在有些牽強。
更糟糕的是,老師從課文引申出2000年前、1700年前、1300年前、800年前、400年前,直到100多年前的例子,直至用毛澤東主席為悼念自己好友而寫下的詩句來說明一個問題,即知音之情已經成為知音文化。我就在想,課堂不是論文答辯會,即使是拓展練習,也不應該統一成全體學生的一個觀點,應該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自然生成各種觀點。一句話,語文教師不是飼養員,更不是填鴨者,而是引導者、引路人。
在教研活動接下來的說課比賽環節,不少北京小學語文老師說的“假課”更是讓我吃驚。這幾位老師盡管說課篇目不同、學段不同,但共同點為:一是脫離文本字、詞、句、段、篇本身的含義,而去追求所謂弦外之音,拔高、貼標簽或無厘頭地贊美;二是背離了語文課聽、說、讀、寫整體推進的基本精神,過度解讀或片面講某一方面;三是語文課變成表演課,本來應該是學生學語文的過程卻變成了老師拿學生當表演道具作秀的過程,說課中忽視或弱化學生語文習慣的養成、語文能力的訓練和語文素養的提升;四是老師說課授課時普遍拿腔拿調,語音高八度;五是大多過度使用“PPT”,音樂、圖畫等在語文教學中可有可無的東西,在這些老師的課堂上成了主角,真正成了喧熱熱鬧鬧之賓奪真語文之主;六是語文課本該培養學生質疑批判精神,但這些老師的說課講課中完全沒有體現這一點,而是一味灌輸,不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和想象的余地,更談不上質疑批判,本來生動活潑的語文內容變成了機械枯燥的單一解讀。
由此,我想到了近年來在北京直接或間接聽到的不少關于語文的情況。有家長說,老師讓孩子在課堂背誦并講解《弟子規》片段,但加上一個毫無意義的要求——制作“PPT”。筆者日前參加北京重點中學語文老師一個交流活動,我提問他們:幾年前,上海啟東中學的一個學生在國旗下講話,臨時換稿表達自己對教育的不滿。作為語文老師應當如何引導?一位老師竟然說:“這是利用社會公器發泄對社會的不滿,應該嚴肅批評。”這種扣帽子式的語文教育讓我驚愕得半天說不出話來。還有學校老師告訴我說,北京教研和教育行政部門把用“PPT”課件、視頻、音樂等當成對老師教學設計的考查內容,要求必須使用,否則要扣分數,甚至沒有資格參加教學比賽。如此下來,語文課變成了老師用聲、光、電對學生進行灌輸的試驗場,教學設備先進的北京成了多媒體過度使用的重災區。
雖然,我們也聽了北京市小學語文基礎教育研究室主任張立軍老師的《楊氏之子》以及另外幾位年輕老師的說課。他們緊扣課文,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在一堂課上體現得十分明顯。這讓我們感到些許安慰,但有關人士說,這是不同流派、不同教學方法、不同教學手段。我說不對。張立軍等北京小學真語文老師和另外那些老師之間絕不是方法、手段之別,而是理念之別、方向之別、路線之別。張立軍們是用真語文的思想去組織教學,而不是用假語文的思想。這個區別重大,是關乎路線、方向和理念的。
假語文在北京中小學課堂如此大行其道,讓筆者驚異不已,于是呼吁:北京語文課堂亟須去假歸真。
二
概括地說,北京語文課堂教學,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貼標簽式的生硬拔高,脫離語文的本體去渲染所謂思想性和人生意義。二是對語文的元素即字、詞、句、段、篇和語、修、邏、文等浮于表面化的生貼,而不是融于語文教學過程中。三是語文課成為表演課,教師成為舞臺主角,學生成為群眾演員,把每堂課都變成表演課。四是過度使用“PPT”課件、音樂和其他輔助手段。在一次教學展示活動中,筆者要求不得使用“PPT”課件、音樂,竟然有幾位北京語文老師離開“PPT”就講不了課,被迫退出展示,還有一位在說課中堅持清唱歌曲,他的說法是不唱難受。五是作為語文老師的基本素養普遍不高,比如講課的聲調語態嬌聲嗲氣,再比如有些人粉筆字寫得歪七扭八,還有課堂運用、課堂表達等都極缺教師基本素養。所有這些不僅使語文課水分增加,而且長此以往,祖國母語教學的精華將首先在北京喪失殆盡。悲,莫大于此。
無論是講課,還是說課,北京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假語文現象歸結成一點,就是背離語文教育規律,背離教育部下發的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的定位,即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用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教授的話說就是:“一直以來圍繞本體性教學內容開展教學的語文教師鳳毛麟角,大多數教師的語文課都是以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為主要目標,并且圍繞課文思想內容理解來組織教學的。”吳教授的話通俗表述就是:這樣的語文課就叫作假語文課。
人們不愛聽假語文的叫法,那就用吳忠豪教授本體性語文教學理論來論述吧。本體性語文教學內容是語文課程必須承擔的本職任務,反映出語文課程區別于其他課程的本質特性,完成這些教學內容,就能為學生學習各門課程奠定扎實的基礎,也能為學生人文素養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礎。非本體性語文教學內容包括情感、態度、審美、價值觀教育、多元文化的學習,思維能力包括創新精神的培養等,這類教學內容并不是語文課程一科獨擔的,而是基礎教育各門課程共同承擔,并且學校、家庭、社會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所能發揮的作用遠遠超過語文這門課程。在他看來,語文作為一門以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為主要目標的綜合性實踐課程,理所當然地應該以語文知識、語文方法和語文技能,即本體性教學內容為目標展開教學,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非本體性教學內容應該是滲透在語文知識、語文方法和語文技能學習過程之中的。
我們之所以對北京語文課堂充斥假的現象如此憂慮和嚴肅批評,還不僅僅是因為其語文課堂教學本身,更是由于:
其一,我們聽到的這幾堂課和從民間了解到的一些情況,都出自北京乃至全國聞名的所謂重點學校。這些老師不僅一個人講課,而且有相當大的負面影響和作用,他們或為學校骨干、教學主任,或是在市區小有名氣且到處“表演”。就在筆者聽課的第二天,據說在北京就有一場數千人參與的講課“表演”,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師們聽到的就是這樣充滿假語文元素的語文課,可見影響之深、毒害之大。
其二,北京這些語文老師由于區位優勢和多種原因,有著極強的優越感,對不同意見基本上是針插不入、水潑不進的狀態,不接受任何批評和建議。別人對其公開課提出中肯的建設性意見,某些老師竟然惡意攻擊,甚至不惜盡侮辱和謾罵之能事,其語文素養乃至做人素養之低,不僅令人咋舌,更讓人難以相信這就是首都的語文老師。尤其不能容忍的是,北京市某些教研人員和所謂語文專家對北京語文課堂存在的這種弊端不認識,不扭轉,不改正,反而鼓勵、扶植和片面支持假語文老師,致使北京假語文課堂在部分學校,尤其是重點學校泛濫成災。
其三,北京日前出臺了深化教學改革和高考改革方案,明確提出語文學科將突出語文作為母語學科的基礎性重要地位,注重語文試題同其他課程、同生活實踐的聯系,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查。北京最近還出臺了課程調整方案,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問題是,以當下北京不少語文課堂充斥的假語文教學,怎么可能實現北京自己提出的改革方案和調整計劃。因此,為北京著想,筆者認為是該給北京的語文教學潑點冷水、敲敲警鐘了。
當然,北京絕不是沒有真語文教學和真語文教師。比如筆者聽到的張立軍老師的課、北京市東城區花市小學楊蕾老師的課、北京市京源學校王琪老師的課,以及東城區教研員吳琳老師的評課等,都是充滿真語文理念的講課、評課。可惜的是更多有關部門領導和不少老師將他們的課僅僅作為一個流派、一種個人風格,而不是作為一個語文教學必須遵循的普遍理念。
三
那到底什么是真語文?對真語文較早開展理論研究的吳忠豪教授說,長期以來我們對語文課程任務的認知一直處于左右搖擺、猶豫不定的狀態。毫無疑問,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課程,問題是兩者之間怎樣平衡,一直難以找到支點,60多年來,一直如此。真語文對語文課程性質把握得非常準確,這是對課程標準的最大突破,這個突破帶有根本性、革命性意義。吳教授認為,真語文對語文課程進行深刻反思,認為語文課程是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作為應用教學的語文課程,就要讓學生學會溝通交流。這樣準確把握語文課程性質,為語文課程改革指出了新的方向。語文課程從原來以學習課文思想、圍繞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來組織教學轉變為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應用。這種轉型和轉軌對語文教育的意義不亞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對我國經濟改革和發展所產生的作用。吳教授的一番話可以說點透了真語文的核心和本質,應當為全國語文老師尤其是北京的語文老師們所深思。
76歲的全國語文特級老師賈志敏說得就更為直接:“當下學生語文能力不高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們該怎么辦?學生沒有學好怪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家長和老師都有責任,現在的語文課堂假、大、空,教學生說假話、大話、空話,這種現象比比皆是。我支持真語文,因為真語文真教,讓學生真學,做一個真人。課堂教學不需要精彩,它只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教學生識字、寫字、寫文章和做人。”賈老師的一席話簡直是對北京不少語文課堂和語文老師不點名的、嚴肅而尖銳的批評。
由此,我對真語文的理解還可以用兩年前全國14省市32校在福建泉州聚龍小鎮向語文教育界同人倡議的《聚龍宣言》做注腳。這個宣言指出真語文的內涵包括:第一,語文教學與人生最接近。語文教學塑造學生的心靈,語文教學最該真實、真誠、真情、真切,讓我們本本色色教語文,認認真真教語文,使語文回歸本真狀態。第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我們認為,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蘊含在工具性中,要緊扣字、詞、句、段、篇教語文,貼近學生的興趣和生活需要教語文。第三,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語文教學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我們提倡在教與學的如下三個方面體現本真語文教學風格:教師要真講、學生要真學、評價者要真評。第四,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作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在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風格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加強研究和實踐,切實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切實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第五,充分發揮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語文教學不裝、不演、不做作,慎用PPT,慎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體,真讀、真說、真寫、真對話。第六,努力拓展語文教學空間。語文教學要在聽、說、讀、寫活動中培養學生自然、健康的表達習慣,自信、創新的心理品質,自由、獨立的人格特征。
全國語文教育界不少有識之士也對真語文進行了精辟的闡述。如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張賽琴認為真語文教學有四個特征:一是真鉆研,對教材要斟詞酌句地讀,入情入理入心地讀,直至讀出教材特有的文化價值和語言價值;二是真設計,寫教案要做到教學目標清晰科學,教學板塊設計合理,教學內容聚焦語用,教學手段簡單有效,教學節奏張弛有度,教學興趣生生不息;三是真過程,在教學中,學為主體、教為主導,教學活動深入淺出,整體推進聽說讀寫,言之有理,聽之有心,讀之有悟,寫之為文;四是真效益,不死記硬背,不題海練習,無痕教學傳承文化,理解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一般規律,養成主動與人交流和表達的興趣、習慣。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教授則從另一個角度指出真語文有四個特點:一是用課文來指導學生學習語言,二是從非本體教學內容到本體教學內容,三是重視表達運用的學習,四是以教師的講讀分析為主,變成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語文是一門實踐性課程,學生語文能力不是老師教會的,是學生通過實踐練出來的。真語文應該依據語文學習的規律,依據學生的認識規律,先讓學生認識這是什么,然后讓學生去實踐,這是語文課的教學規律。
我們看到,無論是專家們對真語文的理論闡述還是一線教育同人對真語文的現實需求,都說明語文教學必須求真務實。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最鮮明的精神實質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這一精神在語文教學中的具體體現,就是要教真語文、教實語文、教好語文。我想再次強調的是,真語文就是語文,是一種理念而不是一種流派。真語文是科學的語文觀,以語言文字的基本元素為基礎,以字、詞、句、段、語、修、邏、文為主要訓練手段,以追求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為全過程,以促進學生和諧語文生活為終極目標的教育觀念。
我們以北京語文教學為標本進行解剖,絕不是說如此假語文只在北京存在,筆者在全國各地聽到的許多課與北京大同小異,這恰恰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難怪社會各界詬病語文課,難怪學生不愛上語文課,難怪學校隨便安排個什么人都能教語文,如此怎能令人滿意。吳忠豪教授的一席話可謂振聾發聵:“小學語文重心一直指向文本內容理解,忽視文本語言的教學,這是我國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戰略性失誤,直接導致國民語文水平下降。”其實,何止小學,中學、高中乃至大學,假語文現象普遍存在。令人憂慮,更令每一個真正熱愛母語的語文工作者痛心。因此,我呼吁全國語文學界和有關領導機關正視這一現象,首先在語文教學中開展一場什么是真語文的大討論,進而在語文教材、語文教師、語文評價等各個方面融入真語文理念,使我國語文教育回到正常軌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