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語文教育歷史悠久,積淀深厚。即使只從新學制頒行、語文學科獨立設科的1904年算起,也有110多年;如果從有中華民族的母語教育算起,那就可以說有幾千年歷史。古老中國在自然科學研究和科學技術教育方面或許遜色于古希臘、古羅馬等西方古國,然而作為東方文明的典型代表,在語文教育方面卻獨樹一幟,無與倫比。這種母語教育代代相傳,哺育、延續、發展與壯大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并由此形成了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近幾十年來,特別是近十幾年來,語文教育尤其是中學語文教育卻被指“效率低下”,有人說“語文越來越不會教了”。中學語文教育該何去何從?我認為,我國中學語文教育的唯一出路就是返璞歸真。那么,怎樣才能返璞歸真呢?
一、返璞歸真的基礎:真教真學
什么叫返璞歸真?返璞歸真就是“去掉外在的裝飾,恢復原來的質樸狀態”(《現代漢語詞典》2008年版);也說歸真返璞,“謂去其外飾,還其本真”(《辭海》1979年版)。這個問題,在業界幾成共識。近幾年來,不少明智之士早已付諸教改實踐,或是倡導本真教學,或是試驗本色作文,或是發表集體宣言,力倡真語文。
為什么要提倡真語文?因為有一種假語文存在。這種假語文的表現歷時已久、積弊極深。
一是教師“假教”。有的人并非出自真心,而是違心教語文,奉命教語文。所謂違心,就是自己本不樂意或不熱心從事中學語文教育這個職業,只是陰差陽錯、養家糊口而勉強為之,因此疲于應付,敷衍塞責。所謂奉命,就是奉長官之命,遵威權之言,上面怎么講,我就怎么教,書上哪樣寫,我就照著干,不管教情學情,唯上唯書,照抄照轉,跟風混日子。如此違心與奉命,哪是真心教語文?長此以往,厭煩之心漸生,職業倦怠感愈重,于是難免滿腹牢騷。這種教師,并非真教;如此教學,乃是假教。
二是學生“假學”。由于應試教育的干擾,當下中學生,至少是相當一部分,他們學語文并不是真學。首先,思想上不重視。認為語文學不學無關宏旨。甚至認為,我是一個中國人,還怕不懂漢語?不屑于學語文。其次,行動上不投入。祖國語文博大精深,易學難精。語文學習需要“水磨功夫”,過程漫長,見效隱微。身處浮躁社會,出于功利考慮,涉世未深的中學生自然難于免俗脫俗,高考語文也增加不了幾分,還不如把時間和精力投到其他學科上去,不愿多花功夫學語文,而且學法上不地道。時下的許多語文教學,什么“學生主體”“教師首席”等,花樣翻新,教師奔波于課改,學生熱衷于展示,教學不著邊際。這般假學,豈能學好語文?
師生是教學的主體。語文教學的成敗得失根本上取決于教師與學生這兩個主體,一個是設計、組織與引導教學的主體,一個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摺!闭Z文教育首先是要讓師生對語文與語文教育知之、好之以至樂之。語文教育的返璞歸真,首先是要真教真學。教師必須真教,熱愛語文,勤學苦鉆,業務精湛,用自己的辛勤與智慧,引領學生步入語文學習的佳境;學生應當真學,摒棄俗見,真心向學,下大力氣,把“百科之母”的語文學好、學扎實。這是搞好中學語文教育的前提與基礎。
二、返璞歸真的保證:實教實學
“真”是相對于“假”而言,“實”是相對于“虛”而言。中學語文教育不僅需要真教真學,而且需要實教實學。真教真學,解決教與學的態度和動機問題;實教實學,解決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問題。
在語文教育實踐中,不僅有“假”,而且有“虛”。語文課程的設置存在著“虛”。現在高中階段普遍開設語文選修課,即把語文課程分為一門必修課和多門選修課。高中還是基礎教育階段,高中學生還是在打語文學習基礎,而且由于前面所說的一些原因,學生高中以前語文基礎打得并不扎實,初中的語文基礎并未過關。升入高中,既要學習語文必修課,又要開設語文選修課,學生疲于奔命,教師左右為難。語文課時有限,僅必修課就需要不少課時,留給選修課的能有多少?于是,許多地方就只好統一選開一兩門,這樣實際上就把選修課開成了又一個必修課,所謂選修也就徒有虛名了。20世紀90年代,針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弊,我們曾經指出“現在小學語文教學架空分析太多,大有小學教學中學化,兒童讀書成人化的趨勢”。當下高中語文選修課的開設不切實際,大有高中教學大學化,基礎教育專業化的趨勢。
語文教學內容充斥著“虛”。先看語文知識。知識與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目標,然而現實并非如此。過去人們提出“淡化語法教學”,而今天實際上已經虛化語文知識教學。中學語文知識教學當然還是應當遵照過往的“精要、好懂、有用”的要求,“避免脫離實際運用,圍繞相關知識的概念、定義進行‘系統、完整’的講授與操練”,但是,一些知識的類別還是不能暫付闕如的,以免造成必要語文知識的殘缺,比如文體知識、邏輯知識等。
語文教學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著“虛”。比如:指導思想上好大喜功;教學模式上機械教條,主張教師講授“少少益善”,硬性規定一節課教師只準講多少分鐘;課堂組織上“唯‘生’(學生)是從”;教學方法上“滿堂問”“偽對話”;教具運用上濫用媒體、照“屏”宣科;教研活動熱衷于“觀摩”,醉心于“展示”。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語文教育,是一種貨真價實的學問。對于語文這樣的學科,對于語文教育這樣的學問,我們只能心懷敬畏。1992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提出:“字要規規矩矩地寫,話要清清楚楚地說,課文要仔仔細細地讀,練習要踏踏實實地做,作文要認認真真地完成。”這是妙語,更是箴言。我國中學語文教育要想重煥生機,就必須批假棄虛、實教實學。這是中學語文教育返璞歸真的根本保證。
三、返璞歸真的原則:多讀多寫
要順利推進中學語文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有效提高中學語文教育的效率與質量,必須反思過往,汲取教益,立足母語,回歸傳統。
我國古代的語文教育,除去社會意識形態帶來了一些思想糟粕外,整體上是健康、成功和優秀的,這有張志公先生《傳統語文教育初探》為證,張隆華、曾仲珊、顧黃初、李杏保等一大批先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也足以說明:古代語文教育是我國母語教育發展的歷史源頭,也是當今語文教育改革的邏輯起點。否定這個歷史源頭,排斥這個邏輯起點,就是割斷歷史,說得嚴重一點,叫作“數典忘祖”。
誠然,繼承傳統,不能拒絕改革創新;唯有改革創新,才能更好地繼承與發揚傳統。這是一種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改革創新,既有自身的革故鼎新,又有對外的引進吸納。語文獨立設科110多年來,我國的語文教育一直處在改革創新的過程之中。且不說辛亥革命廢科舉、興學校,也不說五四運動用白話取代文言,單說推行新式標點符號、推廣《漢語拼音方案》、實施漢字簡化這樣一系列的具體成就,都是我國語文教育立足傳統教育基礎,吸收國外先進經驗,進行改革創新所取得的偉大成果,但是吸納外來經驗必須植根本土實際,不宜簡單舶來,更不能照抄照搬,否則也會難結善果。遠如道爾頓制,后如漢語文學分科,近如“成長記錄袋”即是;就像簡化漢字第二表,也是起而草率推行,繼而宣布作廢。因此,要將繼承傳統與改革創新有機統一起來,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改革創新,在改革創新的理念下繼承傳統。與其他領域相比,語文教育更要固守優良傳統,審慎引進吸納國外經驗。我國的語文教育畢竟是以漢語言教育為主的中華民族母語教育,它的民族性、本土性、傳承性是非常突出的。返璞歸真更多的是發掘傳統精髓,回歸優良傳統。
我國語文教育的傳統經驗多矣,其中最突出、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多讀多寫,這可以看作是語文教育返璞歸真的基本原則。
多讀多寫曾經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提出的一項語文教學原則,“文化大革命”把它跟其他理論、觀點、原則等一起沖毀了。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期,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業界舊話重提,提倡多讀多寫,與此同時,還提出了精講多練的語文教學原則??墒牵鲜兰o80年代中期出現了“洋躍進”,大講速度與效率,極力鼓吹“知識爆炸時代”的到來,多讀、多寫、多練已然不合時宜,于是,多讀多寫與精講多練黯然謝幕,銷聲匿跡。
其實,多讀多寫是傳統語文教育重要的成功經驗,是我國古代語文教育的精髓,有大量的古代論述為證。如東漢學者董遇之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蔽鲿x陶淵明云:“好讀書,不求甚解?!北彼翁K軾反復說:“別來十年學不厭,讀破萬卷詩愈美?!薄芭f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蹦纤侮懹蝿t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鼻宕刻镣耸坑星Ч琶洌骸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敝T如此類,不勝枚舉。
對于多讀多寫,人們往往解讀為只是一味強調數量,強調機械地苦讀與傻寫,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多讀多寫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量”的規定,而是一條符合讀寫規律的語文教學原則。就“讀”而言,這個“多”,雖只一字,義含兩種:一是大量地讀,一是反復地讀。大量地讀,指泛讀,包括速讀、瀏覽、海量地搜讀,有利于大量搜集信息,積累語料;反復地讀,指精讀,包括誦讀、美讀、深細地研讀,有助于學生加深理解與記憶,培養語感。學習語言,一個是語言習得,一個是語言學得。無論是“習得”還是“學得”,都必須大量與反復地“學”和“習”才能有所“得”,這個“得”就是體驗、收獲、體會、心得。“寫”也一樣,需要多寫、敢寫,正如古人所云:“凡學文,初要膽大,終要膽小——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豪蕩入純粹……初學熟之,開廣其胸襟,發抒其志氣,但見文之易,不見文之難,必能放言高論,筆端不窘束矣?!薄白魑闹w,初欲奔馳。”“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采色絢爛,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乃絢爛之極也?!薄俺鯇W作文,必促之使放,放之如野馬踢跳咆嗥,不受羈絆,久之必自厭而收束矣?!?/p>
一定的質總是一定量的質,一定的量總是一定質的量。我們總在強調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沒有較多的“讀”和“寫”數量,何來語文教學的高質量呢?毛澤東說:“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逼鋵?,這是一個樸素的真理?!皩殑︿h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笨上?,長期以來,我們的一些官員和某些威權就是喜歡故弄玄虛,自以為是。
現在的局面有了轉機,前不久頒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比較注意引導語文教學多讀多寫了。在“讀”的方面,“要求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包括中國古代、現當代和外國優秀詩文”,推薦古詩文135篇(段)。其中1~6年級75篇,7~9年級60篇。1~6年級的背誦篇目都是詩歌;7~9年級的篇目,除詩歌外,也選入了一些短篇散文。這些詩文主要供學生讀讀背背,增加積累。該標準還要求“學生9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閱讀材料包括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寫”包括“寫字”“寫話”“習作”“寫作”,各個階段都既有量的規定,又有質的要求,明確具體,比較便于操作。這樣規定,比較符合我國語文教育的科學規律。只要真正執行新規定,放手抓落實,語文教育的質量就有了希望。
四、返璞歸真的佳境:巧讀巧寫
話又說回來,中學語文教育光靠多讀多寫還不夠。要多讀多寫,更要巧讀巧寫。當今世界,學生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那些“圣賢書”,是指經史子集,從語文教育史學家的眼光來看,也就是廣泛意義上的語文書。古人讀書,實質上一輩子讀的只有語文書。學富五車、韋編三絕、懸梁刺股、皓首窮經,為的是一門心思把這個“語文課”學好,投入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梢哉f,多讀多寫是漫無邊際的,但時過境遷,今與古殊,不可同日而語了。社會大發展,信息大爆炸,對教育、對學生的要求極高,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音體美這些基本課程都要學,還有一本無比厚重的社會與人生的大書需要讀。因此,語文學習的時間與精力就非常有限,今天的學生不能像古人那樣閉門讀書,而是要在相對多讀多寫的基礎上巧讀巧寫,確保語文學習的效率。因此,教師必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以達到返璞歸真的最佳境界。
這種最佳境界能不能達到呢?當然并非易事,但也非高不可攀。現實社會里確實有一批語文教得爐火純青的優秀教師,有一批語文學得出類拔萃的優秀學生,不是個案,而是成千上萬。他們的成功,是有現實經驗可以推廣、有科學規律可以遵循的。中學語文教育返璞歸真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深入發掘他們的成功經驗,認真推廣他們的科學規律。
早在上世紀80年代,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就提出:“最好的教學法,就是那種能夠幫助最普通的教師教好最普通的學生的方法。”他用自己的慧心睿智創建了“三主四式語文導讀法”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走向巧讀巧寫的佳境,引領了當時中國語文教改的潮流。
葉圣陶先生可以說是倡導巧讀巧寫的鼻祖。首先,在理念上,他提出“教是為了不教”的至理名言。他反復指出:“嘗謂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需教,而學生能自為研索,自求解決。故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薄敖處煯斎豁毥?,而尤宜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同時,實踐上,先生巧讀巧寫,率先垂范。他的《語文教學二十韻》告訴我們巧妙解讀文本:“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豈難致?潛心會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與津。學子由是進,智贍德日新。文理亦曉暢,習焉術漸純。”他的《抄書》教給我們“抄書促精讀”的有效學習方法:“一目十行下,或吞囫圇棗;一字莫遁逃,還是抄書好?!薄疤峁P意始凝,并驅手共腦。徐徐抄寫之,徐徐事究討。細嚼得真味,精鑒乃了了。”
還有一位語文特級教師魏書生,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用自己的長期實踐,把語文教學的多讀多寫與巧讀巧寫有機結合起來。他的“多讀”與“巧讀”都是很實在的。魏老師上課特別注意“擠干水分”,抓住精髓,一篇課文大都只教一節課,“每學期102節語文課,魏書生只用50節就把全冊教材講完”,大量的剩余時間用來教補充教材。魏老師自己訂了多種科普雜志,他從中挑選那些文質兼美、新穎有趣、短小精悍的科技小品,印發給學生,諸如《大腦的秘密》《黑洞》《宇宙飛船對接》之類,令學生眼界大開,興趣大增,知識大長;他還要求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籍,“以1981屆畢業生中女同學的統計數字為例,在兩年半的時間里,她們平均每人讀完了兩萬一千頁課外書籍”。他創建了“課堂教學六步法”“四遍八步讀書法”,通過長期訓練,學生養成了自主讀書、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與閱讀習慣,搭建起從“教”到“不需要教”的橋梁。同時,他的“多寫”與“巧寫”也是講科學的?!八紫茸寣W生做好計劃,然后嚴格按時間表執行。每天早晨鍛煉身體之后,用30分鐘做‘記憶力體操’;早自習用5分鐘抄格言;晚上放學前用30分鐘寫日記;回家后用30分鐘做語文作業?!薄坝捎诔种院悖?67天來(按:指初中3年),平均每個學生完成了25萬字的語文練習、24萬字的日記、104篇作文(按:每個學期作文超過17篇)、讀了75本課外書?!本褪沁@樣,魏書生帶領他一屆又一屆的弟子們走進語文教育返璞歸真的佳境,成為中學語文教育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