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學者、企業(yè)家、官員到國外和同行交流,也許在智商上并不亞于對手,但就是在講話時,離不開事前準備好的講稿。一到現(xiàn)場對話,往往結(jié)結(jié)巴巴,而對方則談笑風生,給人以相形見絀之感。這不但影響了我們的國際競爭力,而且影響了大國形象。在國內(nèi)則更是這樣,連一個小型座談會都要念稿子。不能即席對話,成為國人素質(zhì)的一大缺陷。原因何在?在我看來,根源在于語文課,語文課程本來是文本、作文和口語交際的三位一體。現(xiàn)在文本和作文都受到了重視,因為高考必考;而口語交際并沒有真正展開,因為與高考無關(guān)。更為嚴峻的是,在語文課本上的口語交際理論,基本是錯誤的,例如人教社的初中語文課本口語交際一開始就是朗誦,殊不知朗誦既不是口語的,也不是交際的。與我國相反,美國中學就有口語交際課,初中是“public speaking”,也就是演講,高中則有辯論。口語交際(有時叫作“communication”)和寫作同為大學一切院系必修,不少大學有演講系,演講博士,演講教授。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真語文的高度提出口語交際的特殊規(guī)律問題。系統(tǒng)展開比較復(fù)雜,為了避免從概念到概念的抽象演繹,本文僅從一個經(jīng)典文本的分析提出問題,以期引起關(guān)注。
一
關(guān)于《我有一個夢想》,我看了不少公開課的教案,大體都把教學目標定位在以下幾點:整體感知全文,把握情感脈絡(luò);體會演講詞激情飛揚、極富感召力的語言特點;感受馬丁·路德·金為民請命的戰(zhàn)斗精神和反對“以暴易暴”的遠見卓識。
這樣的教案,基本上重復(fù)課文。固然,表面上教師也提出了問題,但所提出的問題,基本上是不能稱其為問題的偽問題。例如,“我有一個夢想”中的“我”指的是誰?回答:不僅指馬丁·路德·金個人,還包括千千萬萬黑人同胞。這完全是廢話。從一開始演說,作者就說的不是個人,而是全體美國黑人。又如,哪些段落是作者的夢想?這也不是問題,因為文章中有直接的、反復(fù)的表白。教師提示:18~26自然段,六個“夢想”。再如,哪些段落是他產(chǎn)生這個夢想的原因?回答:1~7自然段。接著提問:他以怎樣的方式來實現(xiàn)這個夢想?回答:8~17自然段,非暴力斗爭方式。很顯然,這樣的對話其實是變相的段落大意。從某種程度上說,比之段落大意還不如。因為教師已經(jīng)把段落大意歸納出來了,學生除了迎合教師的結(jié)論以外,根本沒有主動提出問題的空間,只能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最后,教師據(jù)之總結(jié)出本文特點:思路新穎、清晰,結(jié)尾引人深思、令人振奮,印象深刻。很明顯,所謂的特點,根本就算不上特點。如果僅僅是這樣,這個演講就不可能上升為美國一百年中劃時代的經(jīng)典。
然而,這樣從一望而知到一望而知,滿足于在文本表面滑行的教案卻成為公開課的樣板,可見指導(dǎo)思想混亂和教學低效具有普遍性。
問題在于教師的一系列問題和答案,都是明擺在文章中的,對于高二學生來說,并不是問題,因而,對話就不能不是偽對話。問題要成為真問題,起碼是對學生初始感知有所觸動,有所沖擊,本以為一望而知,實際上可能一無所知。僅僅從文本表層去做形式邏輯的段落劃分,不提出突破表層感覺的真問題,是不可能把握情感脈絡(luò)的。文本是天衣無縫、水乳交融的,而情感脈絡(luò)則是潛在、隱性的。提出問題就是要突破有機的表層,進入深層。問題在哪里?其實就在文本內(nèi)在的矛盾中。
二
文本開門見山提出,一百年前頒布《解放黑奴宣言》,強調(diào)黑人與白人平等自由,于法有據(jù),理所當然,落實應(yīng)該天經(jīng)地義。關(guān)鍵詞是一百年前。第二段把“一百年后”強調(diào)了四次。黑人仍然在“種族隔離的鐐銬和種族歧視的枷鎖下”,備受壓榨。一百年前的理想和一百年后的現(xiàn)實,形成了“駭人聽聞”的矛盾。
問題要真實和深邃,就要揭示出內(nèi)在的、潛在的矛盾。情感脈絡(luò)隱藏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中。理想的合法性和現(xiàn)實的不合法性,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對于合法性,用了感情非常強烈的定語:“偉大的美國人”“燈塔的光芒”“歡樂的黎明”。對于不合法性,也用了情感非常強烈的形容語:“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的枷鎖”“物質(zhì)充裕的海洋中一個窮困的孤島”“流亡”“駭人聽聞”。對比的強烈,表現(xiàn)了情感的強烈。要把握情感脈絡(luò),就得從這里開始。
這是情感脈絡(luò)的“脈頭”。對比的強烈性貫穿于文本后面幾段:從“共和國的締造者”“以氣壯山河的詞句向每一個美國人許下了許諾”,到“空頭支票”;一百年之久,二十五萬人之眾,兌現(xiàn)支票之微,都為了反復(fù)強化情感。有些教案,感覺到了文本“排山倒海的語言氣勢對聽眾的震撼力”,甚至還涉及了“作為演講詞理論性與藝術(shù)性、鼓動性與形象性有機結(jié)合”,可惜的是,幾乎沒有一個把演講詞的特點落到實處。原因是,幾乎毫無例外地把演講和散文混為一談,一味“揣摩朗讀貫穿教學始終”。
殊不知朗讀(包括朗誦)和演講有根本區(qū)別。第一,演講者和聽眾處在同一現(xiàn)場,有著交流的現(xiàn)場性、直接性。因而,情思必須聚焦,起碼要抓住絕大多數(shù)聽眾,即使有百分之十的聽眾精神不集中,也可能影響到其周圍的百分之十,導(dǎo)致現(xiàn)場情緒渙散。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必須現(xiàn)場見機調(diào)整,事后不管多高明的修改,脫離了現(xiàn)場也于事無補。第二,演講者和聽眾是雙向互動的,而朗讀(和朗誦)其作者和聽眾在不同現(xiàn)場,是非現(xiàn)場性的,文章是單向傳輸?shù)摹Q葜v的成功并不完全取決于演講者,而且取決于聽眾,氛圍是雙向共同創(chuàng)造的(下文詳述)。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馬丁·路德·金所面臨的現(xiàn)場,有二十五萬人之多。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命運,帶著不同的喜怒哀樂前來,演講在一開頭就必須把這些不同的情感統(tǒng)一起來,讓他們暫時忘記個人各自不同的一切,在一個焦點上凝聚起來。不明乎此,一味依賴朗讀,其實是盲人騎瞎馬。
三
明確了這一點,才能真正理解馬丁·路德·金為什么開宗明義,抬出“一個偉大的美國人”,對于二十五萬人來說,不言而喻是林肯,游行的出發(fā)點,乃是林肯紀念堂,點出了這些,就是突出了現(xiàn)場感。顯然,他可能還覺得不夠感性,接著特別點出了“今天我們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會”。現(xiàn)場感的形象化強化了現(xiàn)場氛圍。一些老師感到了演講的“鼓動性”,卻不知鼓動性離不開現(xiàn)場感。美國卡內(nèi)基演講術(shù)認為,演講一定要準備,但不能事前完全準備好。事前準備好的,就不是現(xiàn)場的。念講稿肯定失敗,就是因為稿子擋住了眼睛,而眼睛是靈魂的窗子,是現(xiàn)場交流的重要通道,把唯一的窗子關(guān)上,一些隨大流而來的消極分子肯定就會注意力渙散,控制不住消極聽眾的注意力,會造成會場的騷動。把聽眾的注意力集中到演講的思想焦點上來還不夠,更重要的是集中到所有人有目共睹的感覺上來(林肯塑像)。有了這種共同的感覺,思想才可能凝聚起來,構(gòu)成熱烈的甚至狂熱的氛圍,產(chǎn)生鼓動性的效果。許多教案都強調(diào)要把握演說的情感脈絡(luò),卻忽略了情感的特點就是“動”,所謂情動于中,所謂感動、激動、動心、動情、觸動,關(guān)鍵都在于動,動就是變動,就是情感從一種狀態(tài)轉(zhuǎn)換到另一種狀態(tài)。鼓動性也是動,煽動性更是動,指的是情感從低到高,達到頂點,即高潮。
鼓動性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正面的,如上所述,開頭對林肯的贊揚;二是負面的,也就是接著而來的“空頭支票”,這是很尖銳的,用了相當口語化的、很粗率的詞匯(bad check),在美國開空頭支票就是沒有誠信,但是,他指出這張神圣的支票是林肯開的,而百年來美國政府使之變?yōu)椤翱疹^”。從這個暗喻再引申出第二個暗喻“資金不足”,把百年來的美國政府暗喻為破產(chǎn)的銀行,這相當不客氣,在美國是相當嚴峻的指斥。這就叫作鼓動性甚至煽動性,但是,語言上用了相當文雅的書面語詞語(insufficient funds),在修辭上把委婉和尖銳結(jié)合起來,就把鼓動性、煽動性適當節(jié)制。接著,順理成章地引出正面的暗喻“不相信正義的銀行已經(jīng)破產(chǎn)”。又把現(xiàn)行政府和百年政府做了區(qū)分,你的銀行是“正義的”,而且有著“巨大的機會之庫”,應(yīng)該是不會破產(chǎn)的。本來開頭已經(jīng)說過,諾言不可信,那是過去,而現(xiàn)在說,我們還是相信你們,支票會兌現(xiàn)的。接下去,情緒化的語言轉(zhuǎn)化為第一個結(jié)論。這個結(jié)論可謂大筆濃墨,用了幾個復(fù)合的句組,從正面說,提醒美國現(xiàn)在是“非常急迫的時候”,從反面說,不能冷靜下來,搞漸進主義的等待。然后用三個相當華麗的比喻,甚至動用上帝的名義來形容這個緊迫性。不但如此,而且?guī)е嫘缘膰绤枺暺惹行院汀暗凸篮谌说臎Q心”的后果,“對美國來說,將是致命傷”。
1963年并不意味著斗爭的結(jié)束,而是開始。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氣就會滿足;如果國家安之若素,毫無反應(yīng),這些人必會大失所望。黑人得不到公民的基本權(quán)利,美國就不可能有安寧或平靜,正義的、光明的一天不到來,叛亂的旋風就將繼續(xù)動搖這個國家的基礎(chǔ)。
把“叛亂”這樣的字眼拿出來,那就意味著暴力,就意味著動搖美國根基。這樣思想和情感的脈絡(luò)就達到了第一個高潮。
許多教案都強調(diào)了這篇演講的非暴力思想的偉大,但是,恰恰沒有看到,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不是絕對的,而是在一定條件下可能轉(zhuǎn)化為暴力。看不到這一點,就不可能理解馬丁·路德·金非暴力的深刻。事實上,馬丁·路德·金在策略上有精致的考慮。這次大游行,乃是對兩個月前肯尼迪當局提出的“自由民權(quán)法案”進行群眾性的支持,事前他和其他黑人領(lǐng)袖決策:演說要盡可能保持平和,也就是克制(to keep their speeches calm),避免挑動“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或者“公民抗命”情緒,故在語言上回避了他在1960對美國有色人種進步協(xié)會(NAACP)以“黑人和美國人的夢”為題的演說中的一些尖銳語言,如“顯而易見,白人優(yōu)越主義分子踐踏了這個夢,而我們的聯(lián)邦政府以其冷漠和虛偽表現(xiàn)出對這個夢驚惶失措,從而背叛了這項正義的事業(yè)”[1]。盡管如此,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FBI)還是把他當作“美國最主要的敵人”[2]。另一方面,在當時的黑人中,具有相當明顯的暴力傾向。就在他這篇演說發(fā)表引起轟動之后,激進的黑人領(lǐng)袖(Malcolm X)還譴責他的演說“太妥協(xié)了”,“光是聽到壓迫者和憤怒的革命者光著腳在睡蓮葉子墊上,念著福音,彈著吉他,唱著‘我有一個夢想’”。[3]正是因為這樣,馬丁·路德·金特別提醒,在斗爭過程中,不能容許“抗議蛻變?yōu)楸┝π袆印保荒堋盀榱藵M足對自由的渴望而抱著敵對和仇恨之杯痛飲”。還原到歷史語境中去,就不難看出馬丁·路德·金的智慧:在極端的暴力反抗和極端的反動壓制思潮中間,找到最佳平衡策略。這種平衡的睿智就在于不能以全部白人為敵,而是把廣大白人爭取到自己這方面來:
不能因此而不信任所有的白人。因為我們的許多白人兄弟已經(jīng)認識到,他們的命運與我們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他們今天參加游行集會就是明證。他們的自由與我們的自由是息息相關(guān)的。我們不能單獨行動。
但是,這種策略僅僅是政治性質(zhì)的,馬丁·路德·金不滿足于此,將之提升到精神的崇高上去:“必須永遠舉止得體,紀律嚴明”,應(yīng)該“升華到以精神力量對付物質(zhì)力量的崇高境界中去”。
四
嚴格從文本分析,和情感的第一個高潮相比,這里出現(xiàn)了一個轉(zhuǎn)折,不再是激情的強烈鼓動,而是相對冷靜,相對理性。應(yīng)該說,這是情感脈絡(luò)的一個變化,一個起伏。
在情感的脈頭,他向林肯致敬,但沒有采取林肯在葛底斯堡著名演說的風格。林肯的風格是那樣簡潔、樸實,通篇平靜陳述,連最重要的結(jié)論,雖然用了排比,卻不是詞采華瞻的句子的排比,而是沒有并列形容詞的介詞結(jié)構(gòu)(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可以說精練到不能再精練的程度,虧得孫中山將之傳神地翻譯成并列的句子“民有、民治、民享”。林肯之所以能夠這樣寧靜,是因為現(xiàn)場不同。南北戰(zhàn)爭勝券在握,林肯的演說發(fā)表在為雙方戰(zhàn)死者安葬的典禮上,聆聽者懷著哀悼的深思。馬丁·路德·金面對的則是群情憤激的人群。諾言一百年來未曾兌現(xiàn),拒絕冷靜下來,不能忍受漸進主義的等待。故他在理性的轉(zhuǎn)折以后,仍然采用了激情和華彩的語句鼓動。這種鼓動,很快變成了抒情:而抒情的邏輯只能是極端的,情感的分量是在排比句中疊加的,實際上讓抒情變成了煽動:“只要密西西比仍然有一個黑人不能參加選舉,只要紐約有一個黑人認為他投票無濟于事,我們就絕不會滿足。不!我們現(xiàn)在并不滿足,我們將來也不滿足。”他還特別點明南方黑人聚居的密西西比、亞拉巴馬、南卡羅來納、佐治亞、路易斯安那,北方城市中的貧民區(qū),但不管那里黑人的遭遇多么悲慘,也不能陷入絕望。說到這里,他回到六年前他的《黑人和美國人的夢》中去:“我仍然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深深扎根于美國的夢想之中。”這時候,一個黑人歌手Mahalia Jackson大喊一聲:“把我們的夢想告訴他們。”(Tell them about the dream, Martin!)[4]
在這個歌手的激發(fā)下,馬丁·路德·金離開了他事前準備好的講稿,即興發(fā)揮起來,所用的完全是抒情語言,而且是個人化的: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孩子將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優(yōu)劣來評價他們的國度里生活。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亞拉巴馬州能夠有所轉(zhuǎn)變,盡管該州州長現(xiàn)在仍然滿口異議,反對聯(lián)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將能與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攜手并進。
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滿照人間。
這就是我們的希望。我懷著這種信念回到南方。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從絕望之嶺劈出一塊希望之石。有了這個信念,我們將能把這個國家刺耳的爭吵聲,改變成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優(yōu)美交響曲。
“我有一個夢想”,不但變成了當場整個演說中最為激動人心的語言,而且變成了從那以后最著名的格言。在1999年對美國學人公共演講的民意測驗中,成為20世紀最佳演說的決定因素,不是那些華麗的形容詞和排比句,而是這樣平常的口語,效果如此驚人。真問題應(yīng)該從這里提出來,為什么?
首先,這不是一句平常的話語,它來自《圣經(jīng)》。
這是《圣經(jīng)》的一個典故,出自以賽亞書:“我有一個夢想: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I have a dream that every valley shall be exalted...)由于《圣經(jīng)》的神圣性,又非常符合他牧師的身份,這句話就帶上了傳播上帝神圣福音的意味,基督教國家廣大群眾自然喜聞樂見。
其次,這樣的發(fā)揮,不是事前準備的,而是現(xiàn)場即興的;不是單向傳達的,而是雙向互動中生成、共創(chuàng)的;不是演講者個人的智慧,而是演講主體和聽眾主體智慧的遇合和建構(gòu)。聽眾在這里,不是被動的聽者,而是主動的參與者和創(chuàng)造者,這種互動生成氛圍,恰恰是演講氛圍達到水乳交融共創(chuàng)效果的表現(xiàn),這是不管什么樣的朗讀根本不可能達到的境界。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氛圍,演講者和聽眾打成一片,社會地位、文化背景和命運的差距并沒有改變;但是,在現(xiàn)場群眾統(tǒng)一的感情交融中,心理距離縮短了,達到渾然一體的程度,不但是演講者與聽眾的雙向交融,而且是二十幾萬人之間的交融,實際上是三維交融,情感強度等于乘了三次方,達到某種狂熱的程度,此時,演講者就獲得了最大的自由,不管說什么,都會引起全體狂熱的反應(yīng)。馬丁·路德·金以惠特曼式的排比,以樂觀的狂想,把聽眾的情緒推向狂熱的高潮:
讓自由之聲響徹每個山岡。
如果美國要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這個夢想必須實現(xiàn)!
讓自由之聲從新罕布什爾州的巍峨峰巔響起來!
讓自由之聲從紐約州的崇山峻嶺響起來!
讓自由之聲從賓夕法尼亞州阿勒格尼山的頂峰響起來!
讓自由之聲從科羅拉多州冰雪覆蓋的落基山響起來!
讓自由之聲從加利福尼亞州蜿蜒的群峰響起來!
不僅如此,還要讓自由之聲從佐治亞州的石嶺響起來!
讓自由之聲從田納西州的瞭望山響起來!
讓自由之聲從密西西比的每一座丘陵響起來!
讓自由之聲從每一片山坡響起來!
當我們讓自由之聲響起,讓自由之聲從每一個大小村莊、每一個州和每一個城市響起來時,我們將能夠加速這一天的到來,那時,上帝的所有兒女,黑人和白人,猶太教徒和非猶太教徒,耶穌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將手攜手,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靈歌:“終于自由啦!終于自由啦!感謝全能的上帝,我們終于自由啦!”
如果以林肯葛底斯堡演說來衡量,或者用一般散文準則來評判,這樣宣泄式的排比,可能成為空洞的濫情,有揮霍語言之嫌,但是現(xiàn)場感,心心相印的氛圍,演講者和聽眾,聽眾與聽眾,三方互相鼓舞,使每個人都成為情緒的俘虜,匯入心理完全沒有距離、情感完全沒有區(qū)別的海洋。這就構(gòu)了情感脈絡(luò)的最高潮。
許多教案之所以失敗,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不懂散文與演說、朗讀與演講的起碼區(qū)別,以致造成朗讀的泛濫。就是對“情緒脈絡(luò)”有自發(fā)的感覺者,真正到了情緒起伏的關(guān)鍵,由于在理論上缺乏自覺而感而不覺,缺乏理性的分析,自發(fā)的朗讀,尤其是一些教師的朗讀,拿腔拿調(diào)的濫情,不能不給人一種虛假的甚至是令人肉麻的感覺。
參考文獻
[1]Goldman AS, Schmalstieg FC Jr.. Abraham Lincoln’s Gettysburg illness J Med Biogr. 2007 May;15(2):104-10.,Murphy, Jim(2000). Long Road to Gettysburg.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p.5. Retrieved 2007-12-10.
[2]Nicolay, J. \"Lincoln’s Gettysburg Address,\" Century Magazine 47 (February 1894): 596–608, cited by Johnson, Martin P.\"Who Stole the Gettysburg Address,\" Journal of the Abraham Lincoln Association 24(2) (Summer 2003): 1–19.
[3]Fox, Christopher Graham (12 September 2008). \"A analysis of Abraham Lincoln’s poetic Gettysburg Address\". http://foxthepoet. blogspot.de. Retrieved 21 August 2012.
[4]White Jr., Ronald C. The Words That Moved a Nation in:\"Abraham Lincoln A Legacy of Freedom\",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State - Bureau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Programs, p.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