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獨立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一個特殊的辦學層次,是彌補高等教育經費不足、緩解高等學校的招生壓力以及普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有力支援大軍。文章從獨立學院藝術類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出發,通過分析藝術類專業學生生源特點及優勢,結合畢業生應具備的實踐能力,構建藝術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模式,提出一系列培養方案,創新學生的實踐能力,體現獨立學院藝術類專業的實踐教學改革特色,以尋求一條適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道路。
[關鍵詞]藝術類專業 實踐教學 實踐能力
[作者簡介]陳海燕(1980- ),女,湖北宜昌人,三峽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湖北 "宜昌 443002)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三峽大學教學研究項目課題“獨立學院藝術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3026)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31-0110-02
一、獨立學院藝術類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湖北省范圍內的高校中,由于獨立學院辦學基本完全依賴母體學校,辦學場所需要如實驗室、工程訓練基地等建設資金和費用相對不足,只能夠勉強維持獨立學院的基本開支,有些實踐訓練基地基本上是荒廢狀態,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同時,缺乏實踐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獨立學院一般是與母校本部共用教師,教師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上力不從心。多數獨立學院藝術類專業的實踐教學基本上采用“實踐課”或“排練課”的形式,在學校音樂廳或教室完成所謂的“藝術實踐”或“畢業創作”,學生演出、學習機會少。隨著獨立學院的發展,一些問題凸顯出來。如果照搬母體學校(大學本部)對藝術人才的培養定位,不結合獨立學院人力、物力、財力等實際情況,在現階段的條件下是很難辦到的。如何創造條件使藝術類專業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藝術實踐,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尤其是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深入企事業單位的文化建設中,尋求更多更大的舞臺,是獨立學院藝術專業發展和學科建設的責任所在,也是服務企事業單位及地方文化建設所需。
二、獨立學院藝術類專業畢業生應具備的實踐能力
獨立學院作為特殊的辦學層次,招收的藝術類專業學生生源較均衡,基本是二本、三本線之間的學生,此類學生有別于高職高專的學生。要發揮學生特點和優勢,結合自身本科專業實踐教學改革,使獨立學院藝術類專業畢業生具備應用型實踐能力。以三峽大學科技學院為例,藝術類專業2002年首次招生,發展到現在有13年的時間。學生生源特點可以概括為:家庭經濟條件良好,很多學生有藝術特長的學習經歷,能夠在各種文體活動或社團活動中發揮自己的才藝,有強烈的表現欲望;許多學生思維活躍,應變能力強,比較重視自我能力的提高,對社會的認識比較深刻;一大部分學生培養潛力大,能夠成為適應當下社會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要依據學生特點,結合藝術類專業的要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藝術類畢業生達到相應的實踐能力。許多學生自幼生活環境優越,頭腦較靈活,愿意開展實踐活動,借助校外或社會等力量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如音樂類畢業生能夠獨立承辦中大型文藝晚會的組織與策劃,從廣度上把握舞臺實踐活動應具備的相關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畢業后能成為當地急需的、合格的應用型人才,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藝術類專業畢業生應具備的實踐能力。
三、獨立學院藝術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模式構想
1.藝術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模式的構建。由于獨立學院的辦學經費相對短缺,可以通過校企、校地合作模式,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以理論與實踐結合為目標,重建獨立學院藝術類教學體系的可行性;以專業素質拓展為目標,創設“課外專業素質拓展課堂”,提高學生的課外實踐能力;以協同創新為方向,大膽引入行業實訓和職業培訓,構建校內校外共同管理和實踐平臺,把學生的各種競賽、科技創新等實踐教學活動延伸至課外,搭建多元模式的實踐教學。通過整合和利用學校、政府、社會和行業的教學資源,提高獨立學院藝術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最終讓學生將理論學習與專業技能實踐緊密結合、融會貫通、相互促進,達到畢業生應具備的能力。
2.藝術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模式的實施。在三峽大學科技學院藝術類三大專業(音樂、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實踐教學中,學生能夠依托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學生專業社團和工程實訓基地等實踐平臺,利用各個專業的展覽、演出、比賽等機會,施展學生的才華,學生的舞臺經驗得到提高,畢業設計成果能夠以藝術方式參與社會服務。藝術類的實踐性特點突出。通過校企、校地共同完成相關的實踐教學活動,不僅是獨立學院面向社會,適應社會需求,服務于文化創意產業,開展地方文化研究與教學的一次嘗試,而且也給企業和學校的文化生活帶來生機,是營造高雅氛圍,創造健康積極、團結向上人文氛圍的有效途徑。它使企業、地方事企業單位建立良好合作關系,是社會了解大學教學質量的最佳窗口,可以擴大學校的對外影響,樹立服務地方、服務企事業單位的良好社會形象,為招生與就業奠定良性循環的基礎。
實施步驟:首先獨立學院的藝術類專業利用學校、地方政府、社會和相關行業的信息資源,整合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實現學校與社會相關行業的資源共享,逐步實現課堂內外、教與學、理論與實踐、專業與行業生產的結合,讓校內藝術類專業緊扣社會生產和行業發展,縮短學生畢業后適應社會需求的時間,真正做到“學有所用”。教師在教書育人的教學方式方法上,要不斷更新拓寬知識,吸納新生事物,引入學科競賽、大學生工程訓練中心等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相關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通過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教學方式的多元互動,學生能夠更快地適應相關的生產行業需求。如設計類學生能夠獨立進行市場調研、設計圖紙、實施項目工程管理與施工建設,使設計理念與現實社會相結合,適應時代脈搏的發展,最終達到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實施特點: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重視教學資源的利用和開發,通過實習基地、工程訓練中心的實訓項目、實踐科研課題、大學生各類學科競賽、畢業設計等途徑,全面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提高實踐能力,做到了實踐的內容多樣化、方式的靈活性。藝術實踐場所創新:音樂專業的舞臺藝術實踐,由原來在校園內、課堂,進一步向地方、企事業單位文化建設的舞臺上拓展;使設計類專業的學生能最大限度地融入生產實踐的全過程,通過校企、校地合作,行業實訓和職業培訓,熟練掌握相關技能。實踐教學形式創新:由單純的課堂內教學,拓展到依托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和學生專業社團,鼓勵學生參與地方政府的文化產業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能力;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實踐科研課題,在畢業設計環節中展示畢業創作成果;指導學生開展“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以藝術的方式參與并服務地方政府的相關行業。
四、改革模式下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途徑
1.整合更新教師的知識與綜合能力。通過實驗室、實習基地、實訓項目和實踐課題等方式,學生自主投入實驗研究,根據具體實際情況,分析解決問題,提高合作能力,注重知識“深度”與“廣度”結合。
2.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通過校內外實踐平臺的搭建,實踐教學基地的拓展,學生真正從課堂內走出來,主動參與相關專業的學科活動、課外素質拓展活動,激發了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學生分析問題更有針對性,專業操作性更強,與人交流溝通能力提高了。學生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的培養,最終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實踐能力。
3.注重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合理配置。利用學校、地方政府、社會和相關行業的信息資源,整合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實現學校與社會相關行業的資源共享,逐步實現課堂內外、教與學、理論與實踐、專業與行業生產的結合,讓校內藝術類專業緊扣社會生產和行業發展,學生提前熟悉掌握各種技能,縮短畢業后適應社會需求的時間。
藝術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模式的實施不僅有利于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雙向建設,更是高等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表現,高校充分發揮社會服務職能,強化與各級地方政府的合作,在擴大合作領域、豐富合作項目、深化合作內涵、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實踐,形成了互惠互利、校地共贏的發展格局。學生實踐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個人綜合素質能力不斷提升,有望成為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飛龍.音樂研究與教學探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
[2]蔡佳.民族文化視角下的音樂教學改革分析[J].大眾文藝,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