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辦學特色是一種文化的綜合體現,是學校提升教學水平和贏得社會地位的關鍵。文化特色是一所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核心。在高職院校辦學模式特色、專業特色、培養模式特色和校園文化特色等主體要素中,融入產業文化和區域文化是其辦學特色定位的重要標志。
[關鍵詞]文化 "高職院校 "辦學特色 "定位
[作者簡介]章永剛(1964- ),男,江蘇無錫人,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科技處處長,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管理。(江蘇 "無錫 "21415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基于蘇南創新型經濟的高等職業教育功能定位研究”(項目編號:12YJA880164,項目主持人:章永剛)和2011年度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基于無錫區域創新型經濟發展的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及動態調整機制的探索研究”(項目編號:2011JSJG413,項目主持人:章永剛)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31-0112-03
辦學特色不僅是高職院校參與競爭的核心要素,也是提升辦學質量和創建品牌的關鍵支撐。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已在規模上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多數高職院校不斷拓展專業領域,向綜合性方向發展,實現了“做大”的目標。規模擴張后的同質化和千校一面使教育資源重復配置、浪費嚴重,影響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教育部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強調,要“明確中等和高等職業學校定位,在各自層面上辦出特色、提高質量”。 2014年5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職業院校要“圍繞轉方式、調結構、惠民生,調整完善職業院校區域布局,明確發展定位,突出辦學特色”。明確發展定位,走特色發展之路,已成為當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共識。在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各高職院校都將辦學特色作為品牌建設和內涵式發展的關鍵,作為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2014年度各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報告中,“辦學特色”是各報告中反復出現的詞匯。通過對100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2014年度人才培養質量報告進行分析和統計看出,各示范性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主要體現在學校的專業、辦學模式(產教融合)、行業優勢、學校文化、培養模式(工學結合)、服務領域和區域性七個方面,各要素出現的頻率見右圖。其中,專業特色、辦學模式特色和行業特色是多數院校特色建設的重點,也是高職教育職業性、實踐性、行業性和開放性的重要體現。
一、文化——區域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核心
學校辦學特色有一個形成、發展和完善的過程,是對辦學歷史經驗的提煉和總結,其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存在。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辦學特色建設一直是教育部、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和各高職院校不斷努力探索和建設的重點,也是職業教育領域學術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之一。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和維度,通過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對高職教育辦學特色的內涵和要素進行了論述。在概念和內涵方面,學者們認為辦學特色是學校在辦學過程中,通過長期堅持,不斷積累,逐步形成的總體上統領全局發展和辦學方向,且有別于其他院校的獨特的優質風貌,或者某些方面穩定的個性風貌,具有穩定性和獨特性。在辦學特色的要素方面,學者們認為主要包括辦學理念、學校文化和辦學行為,重點體現在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行業優勢和品牌影響力等方面。但綜合來看,在本質上辦學特色是一種文化的綜合體現,文化上的特色才是一所高職院校最大的特色,是一所學校品牌建設的核心內涵,不僅對一所高職院校的辦學理念、辦學定位、制度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教學改革方面產生影響,而且以“紐帶”的作用直接影響學校內部和外部的關系。來自不同院校的畢業生都深深地刻著不同院校的文化印記,這種差異的文化特色對學生職業生涯的影響往往比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影響更廣泛、更深遠。高職院校只有注重文化的積淀,才能逐漸形成自身獨有的“氣質”,任何一個特色要素離開了文化的支撐,就會空泛和蒼白,文化是辦學特色的核心。
二、校園文化與產業文化融合——辦學模式特色的核心
現代產業文化主要包括當今先進的行業文化、先進的企業文化、產業科學的管理體系、產業先進的制度體系、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以及從業者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職業行為規范。它不僅是現代產業體系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度建設的重要前提,也是產教融合文化育人的主要內容。國際產業文化潮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主流和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三者融合,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產業文化。
高職院校辦學模式特色主要體現在產教融合和產學合作育人上,無論是政產學研合作還是單純的產學合作,育人是最終目的。高職教育萌芽于古代學徒制,古代行業文化構筑了高職教育的“遺傳基因”。18世紀的工業革命促進了近代高職教育的發展,使得產業文化成為高職教育不斷“進化”和發展的自然選擇。產業文化素養是先進科技和現代制度的文化基礎。追溯當今世界工業強國的發展足跡可以看出,在其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具有深厚的工業文化的支撐,他們的產業工人都具有良好的產業文化素養,并在不斷提升資本積累、技術創新和基礎建設的同時,發展和積淀產業文化底蘊,不斷提升國家軟實力,提升國際競爭力。產業文化素養是人的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人力資源的核心,如果職業院校辦學內涵中缺少產業文化要素,就難以培養適應現代產業體系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當今,我國產業經濟發展的成就舉世矚目,但與之相適應的產業文化建設卻相對滯后,近年來出現的許多重大的責任、安全和質量事故,以及一些年青職工工作懈怠、責任心不強、創新精神不足、缺乏職業理想和文化自信等現象都是產業文化缺失的現實表現。現代產業文化既有遵紀守法、敬業守信、團隊合作、責任擔當和質量意識等先進的工作價值觀,又有現代產業的管理規范、組織架構、生產方式等核心內容,這些都是高職教育職業性特色的重要體現。產學合作育人的目標不僅僅局限在崗位適任能力的培養上,更重要的是通過滲透、嵌入和熏陶等方式,把認知與情感、技術與文化、做人與做事融為一體,通過養成教育,培養既掌握一定崗位知識技能又具有較高產業文化素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進而提升人力資源優勢,更有效地促進我國現代產業體系的發展。產業文化是產教融合的重要內涵,產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是高職院校創新辦學模式、凝練特色的核心。
三、專業文化與行業文化融合——專業特色的核心
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平臺,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主要體現在專業特色上,直接展現出學校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的能力。通過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專業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升在行業領域的影響力,是各高職院校提升學校品牌和社會知名度的主要路徑。《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提出:“建立產業結構調整驅動專業改革機制。辦好特色優勢專業,2015年基本完成新一輪專業設置改革,學校特色優勢專業集中度顯著提高。”當前,產教融合的著重點是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的對接,專業建設與行業需求的銜接,其目標具有企業管理和學校教育雙重文化的屬性,“融合”的優勢是不斷優化和凝練專業特色。
專業文化是指師生為實現專業培養目標,圍繞目標而共同達成并自覺遵守的核心價值體系,體現著每位成員共同的價值追求和專業信念。行業文化是該行業內部企業和員工所共同遵守的具有行業特點的道德規范。行業文化強調共同創造價值,而專業文化則更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對每一成員的行為具有潛移默化的指導與規范作用,使專業思想逐漸轉變為成員的自覺行為。專業文化對行業文化既有吸收作用,又有引領作用。
每一個專業從誕生到持續發展都離不開文化的引導,職業院校每一個專業的誕生和成長都伴隨產業的發展,伴隨產業技術的更新而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術技能水平,這不僅完善了專業的知識體系、能力體系和素質體系,而且通過人才培養、校企合作和社會服務,建立了專業與區域經濟社會、行業企業、職業崗位以及學生個人職業生涯等各種脈絡關系,并依托專業自身的發展,逐漸積累專業的文化基礎。通過對專業發展歷史的總結和回顧,不僅能充分了解專業的發展軌跡,而且有助于準確把握專業發展規律,保持其與地方經濟、社會和個人職業生涯的協調發展。沒有歷史就沒有記憶和思想,沒有文化就沒有靈魂、自覺和自省。專業特色不只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強”,如果沒有專業文化的支撐,充其量也只能是“專業特長”。高職院校應緊緊圍繞區域產業經濟轉型和發展,始終堅持以“文化”為內核,以專業文化建設引領專業特色發展。以專業文化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職業自信、職業情感和職業文化自覺,同時,通過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和人才的社會化,使專業文化與行業文化互融相長,專業優勢不斷增強,并深深植根于行業中,逐漸形成品牌特色。行業文化與專業文化融合,是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核心內容,是引領專業科學發展的主動力。
四、企業文化與課堂文化融合——培養模式特色的核心
“人才培養模式”即人才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以及實現培養目標的方法或手段。其特色主要體現在教育過程、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具體表現為校企合作育人、現代學徒制、“教學做”一體、情景教學、工作過程導向、翻轉課堂、微課等。《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指出,要建立真實應用驅動教學改革機制。用真實的職業環境開展教學活動;按照企業真實的技術水平設計課程,推動教學內容改革;按照真實生產流程設計教學,推動教學流程改革;通過真實案例、真實項目,推動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方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創新的目的都是實施“有效教學”,而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說,“有效教學”具有“教育”和“職業”的雙重屬性。
如今,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等已成為各企業選人和用人的重要標準,這些職業素養需要在校企文化融合的育人環境中逐漸養成。企業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要素發掘企業的潛力,在企業成長中尊重和重視人的作用。而課堂文化則注重師生間的智慧和精神交流,體現科學和人文精神。因此,在高職院校日常教學中,要善于運用優秀的企業文化進行課堂管理,融入課堂文化,使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共同遵循“教育”和“職業”的規律和規范,創建課堂情境和課堂氛圍,在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同時,培育科學精神、養成職業素質。企業文化和課堂文化融合既體現了職業教育的育人本位,又體現了高職教育的“職業”特色,始終貫穿“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宗旨,是校企合作育人的核心。

五、區域文化——校園文化特色的重要支撐
大學既是一種教育機構,又是一種文化存在,其本質是在積淀和創造深厚文化底蘊的基礎上,對文化的傳承、研究、傳播和創新。高職院校不僅是職業教育領域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同時,其服務定位的區域性和教育對象的普及性決定了其理應成為區域社會發展的文化中心。區域文化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大學校園文化特色的建設中,弘揚區域文化的優秀傳統,吸收其文化精髓,既是學校文化育人的需要,也是為區域現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服務和發展動力的需要,還是地方高職院校品牌特色的重要體現。高職學生是區域未來產業升級和轉型發展的生力軍,無論是本地區生源還是其他地區生源,要真正適應區域社會發展,成為“大家庭”的一員,都需要文化融入的過程。只有融入區域文化,才會自覺產生歸屬感和使命感,有效激發出個人的創造潛質,最終成為一名具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的合格的現代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EB/OL]. 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20723/t20120723_813704.shtml,2012-07-23.
[2]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Z].2012-05-02.
[3]閆智勇.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內涵究竟是什么[J].職教論壇,2011(7).
[4]董澤芳.關于高校辦學特色的思考[N].光明日報,2002-04-
20.
[5]孔康偉.高等職業院校辦學特色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11(34).
[6]王明倫.高職院校辦學特色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08(16).
[7]李名梁,謝勇旗.對高職院校辦學特色認識的反思與重構[J].中國高教研究,2006(2).
[8]羅綺科.談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影響因素[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S1).
[9]陸勤豐.產業行業背景下高職院校專業文化建設若干思考[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2(2).
[10]楊近.文化軟實力視閾下的高職院校辦學理念創新[J].職教論壇,2013(16).
[11]李洪渠.德國職業院校管理及對我國高職院校管理創新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4(11).
[12]章永剛.淺議文化育人與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J].教育與職業,2013(35).